洪何苗,程 瑞
(蚌埠學院 文學與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30)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明確規(guī)定,德育的內容應包括心理教育。教育部印發(fā)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針對大學生普通存在的、較為集中的心理問題安排專題教育。通過閱讀調節(jié)心理,疏緩情緒,治療心理問題有著悠久的歷史源頭,中國古代文論中有“詩言志說”及“興觀群怨說”,亞里士多德因認為文獻具有助人康復的功能。閱讀治療作為很多高校心理輔導老師、班主任等人員開展心理輔導工作提供了有效手段,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各高校,幫助大學生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碰到的問題。由于國際互聯網的發(fā)展,閱讀中網絡閱讀方式以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優(yōu)點受到廣大同學的歡迎,并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調節(jié)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網絡閱讀方式是指在國際互聯網環(huán)境下,以計算機、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為閱讀工具,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進行的文本、圖像等資料的閱讀。主要閱讀形式有在線閱讀、下載文本閱讀等;主要閱讀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等。“大學生們高度認同課外閱讀。調查顯示,71%的大學生喜愛課外閱讀,認為閱讀不會影響學習,相反還對自己的學業(yè)有所幫助,能極大地豐富自己的業(yè)余生活。網絡閱讀已成為很多學生課外生活的一部分,87%以上的大學生曾有過網上閱讀的經歷,比全國近30%的網絡閱讀率高出60個百分點?!盵1]可以說,網絡閱讀方式成為了大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交流思想、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之一,對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1.方便快捷性
(1)隨身攜帶性。隨著國際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大學生不再滿足于教室、食堂、圖書館幾點一線的單調生活,而是通過網絡等手段保持與社會的聯系和接觸。當下網絡工具如手機、筆記本電腦不但美觀大方,也因其小巧而攜帶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網絡閱讀。
(2)隨時查找性。手機、電腦在現代大學生群體中使用率較高,各高校都開通了校園網,學生也可開通手機包月套餐進行上網,既降低通信成本,又可隨時上網查找下載資料。
2.交互溝通性
(1)閱讀鏈接性。網絡閱讀內容主要是一些電子文本。在閱讀時,既可以把這些電子文本置于互聯網直接閱讀,也可以用超鏈接的方法尋找相關、相似的電子文本進行閱讀。這樣,網絡閱讀不僅可以閱讀當前的內容,也允許在閱讀時直接鏈接到其他文本進行閱讀;同時,在閱讀完一篇文本后,可以閱讀這篇文本之后的其他相關超鏈接。對于大學生來說, 網絡閱讀方式使閱讀進入一個網狀空間的閱讀,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學習知識的平臺和空間。
(2)交互溝通性。網絡閱讀方式中存在兩種類型的交互溝通活動,即人際溝通和閱讀溝通。人際溝通主要是通過閱讀電子郵件、聲音郵件、博客、微博等方式進行人與人的溝通;閱讀溝通主要是網上閱讀后,發(fā)表各類閱讀感想,即“發(fā)帖”,同時使自己的閱讀感受成為別人閱讀的內容,使每一個的閱讀活動不再是個人的單獨的閱讀活動,而是一個交互的活動。
3.形式多樣性
(1)閱讀方式多樣。隨著網絡技術不斷更新和數字化圖書的發(fā)展,網絡閱讀方式有無線移動終端閱讀,有通過“下載或觀看網絡視頻”的視頻閱讀、有通過“下載或收聽網絡音頻”的“聽”書等閱讀活動。
(2)閱讀內容多樣。網絡閱讀主要借助手機、電腦等工具進行閱讀,閱讀內容以電子文本、圖像和聲音等形式為主。閱讀工具導致閱讀內容的改變,使閱讀內容多樣化。
4.信息海量性
(1)圖書資料多。手機、電腦既是閱讀器,也是存儲器。一方面可以能存儲海量圖書,另一方面可以瀏覽網上各種資源?!皬膰獾木W絡閱讀發(fā)展情況看,2005年以來,谷歌己對700萬至1000萬種書籍實現了數字化。亞馬遜公司能夠提供23萬部電子書籍,索尼公司的電子書庫收藏了60萬部書籍,法國國家圖書館能夠提供36萬部書的電子版本。美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其藏書量只是互聯網信息量的千萬分之一?!盵2]當下,很多高校還購買了一些專業(yè)資料網站的使用權,如“中國知網”、“方正維普”、“超星圖書館”等,這些資料庫已被很多學生熟悉并使用,同學們在這里可以挑選并研讀自己所關注的領域,吸取國內外研究的最新成果。同學們隨身攜帶手機、電腦就如同隨身攜帶了小型個人圖書館。
網絡閱讀方式憑借便捷、有效、即時交互等特點,受到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青睞,并且緣于閱讀的免費、方便以及網絡資源的豐富,很多同學更傾向于使用手機等工具進行網絡閱讀,較之于傳統(tǒng)閱讀,網絡閱讀方式充分展現了其大眾傳媒的魅力,擁有全新的的閱讀方式、閱讀環(huán)境、閱讀模式和閱讀效果,成為大學生閱讀的新趨勢。
當代大學生學業(yè)、就業(yè)等壓力重,心理問題突出,相對的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單一、覆蓋面較小,不能及時、全面的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各類心理危機和突發(fā)狀況,因此,探索網絡閱讀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為盡可能準確地摸清當前網絡閱讀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我們于2013年10~12月對安徽幾所高校大學生進行了600份隨機問卷調查。為確保信息真實,采取匿名方式調查。此次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572份,有效率為95.3%。其中,文科生305人,理科生267,男生295人,女生277人。
(1)遇到心理問題,如何解決
問題 調查人數找心理咨詢機構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上網 到圖書館 找親友、老師幫忙遇到心理問題,如何解決572人457人80%85人 15%25人 4% 5人 1.0%
(2)是否有電腦、手機等網絡閱讀設備
?
(3)大學生網上閱讀所花時間的調查
?
(4)大學生網上閱讀所花金錢
?
(5)大學生網上閱讀的目的(可多選)
?
(6)何時開始網絡閱讀
?
(7)遇到心理問題,大學生網絡閱讀方式
?
(8)你認為網絡閱讀可以滿足哪些心理需要
?
(9)你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較好地選擇網絡閱讀內容嗎
?
(10)網絡閱讀在幫助你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還存在的問題
?
由以上調查可知:(1)大學生有較好的網絡閱讀條件:近100%的大學生擁有手機或電腦,并以最少的花費使用校園網或手機寬帶的同學占80%以上;(2)由于網絡閱讀方式的特點,80%以上的同學遇到心理問題會通過各類網絡閱讀尋求幫助;(3)網絡閱讀方式可以較好地滿足大學生各種不同的心理需求;(4)網絡閱讀方式也存在信息難辯真假、信息干擾較多等問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為了維持心理的健康水平,每個人都是需要情感傾訴和宣泄的,長期郁悶容易導致心理疾病。大學生的心理也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方面,大學生對自己的想法、情感、苦悶有清晰的自我認識;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來自外部世界的引導和認同。而網絡閱讀方式既可以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自我認知,又能在網絡閱讀中獲得一定的知識引導和交流。
1.大學生心理問題調節(jié)的有效手段
對于閱讀治療有人提出認同、宣泄、領悟三階段說。[3]網絡閱讀方式可以較好的幫助大學生實現了認同、宣泄、領悟。首先,網絡閱讀的內容是大學生自己選擇的,閱讀內容是每一位大學生想了解并認同的,在認同的基礎上很容易自我學習,找到自我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法,并在討論或發(fā)言時把自己的情感想法投入到其中從而釋放被壓抑的情緒;在認同、宣泄之后,大學生通過閱讀審視文本中所寫的內容,把自己的問題也放到與閱讀內容比較、審視的地位,使自己的各類問題可以更加明晰化、客觀化,從而自然而然地啟發(fā)自身問題的解決。通過這樣的認同、宣泄、領悟,大學生就不在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可以根據自身問題有選擇地主動處理自己的問題,可以較好地調節(jié)自身的心理健康。
2.滿足大學生眾從心理
從眾心理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受某個群體的影響,最終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tài)度,采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現象。[4]眾從心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一種“群體心理”,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可知近100%大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網絡閱讀,在高校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進行大量的網絡閱讀活動也是一種從眾活動。進行網絡閱讀方式看似和紙質閱讀區(qū)別不太,但閱讀內容背后的強大網絡、虛擬的閱讀交流空間可以讓所有的參與閱讀大學生在心理上獲得歸屬感。在閱讀時,大學生既參與到了閱讀故事的內容中,又參與到了閱讀網絡體系中,在閱讀的交流中可以發(fā)現自己碰到問題可能也是很多人在成長與學習中遇到的,從而減少孤立感、無助感,獲得一種良好的眾從心理,提高自己的自信力、主動性和團體意識。
1.大學生從心理上難辨真?zhèn)?/p>
網絡閱讀內容豐富,但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使得一些虛假的知識信息更具有蒙蔽性。大學生在進行網絡信息選擇時,有一定的困難,選擇能力稍弱,即會迷失在信息海洋中。在閱讀探索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及時辨別,將會直接影響閱讀的效率及閱讀學習的結果。大學生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階段,很容易因各種誘惑而分心,從而使自己的精力與時間白白浪費。調查發(fā)現,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較好地選擇網絡閱讀內容僅有34%的同學,有35%和29%的同學曾感到網絡閱讀方式存在信息難辯真假、信息干擾等問題。
2.大學生從心理上逃避現實
調查發(fā)現有24%的同學曾感到網絡閱讀方式會脫離現實。有些大學生過度沉溺于“人—機”這樣的閱讀,一方面使大學生逃避學習壓力、生存壓力,脫離社會現實。把自己想象成為網絡中的人物,如英雄、成功人士等,會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另一方面當大學生整日面對網絡閱讀器時,在很大程度上會使大學生失去與同學、校園、社會接觸的機會,對自己的同學和現實校園生活表現出越來越多的冷漠,甚至與真實的校園生活切斷,以至于走出校門后無法適應現實社會。
英國情報學家K.J麥克格雷指出:“沒有任何一種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種媒介,總的情形是相互補充并逐步統(tǒng)一起來以解決一個特定的交流問題?!盵5]思想的先進性決定了行動的先進性,大學生沒有廣泛的閱讀就談不上豐富知識的積累和科學思想的形成,不讀書就不可能有新的創(chuàng)造力、新的思想、好的理念和更高的追求。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網絡閱讀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有得有失,為了切實發(fā)揮好網絡閱讀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作用,我們要讓大學生學會了解、鑒別、選擇、利用并管理網絡閱讀,使得大學生在讀書、品書、交流書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知識,學會理解,學會生活,形成更高層次的和諧。
(注:本文系2012年度安徽省優(yōu)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文學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SQRW198;2013年度蚌埠學院科研項目《教育實踐課程資源開發(fā)研究》,項目編號:2013SK20)
[1]陸海﹒大學生“網絡閱讀”呼喚文化回歸當代大學生“網絡閱讀”調查[J].教育與職業(yè),2007,(10):89.
[2]田煒.傳統(tǒng)教育在電子閱讀方式下的轉變[J].科技信息2010,(23):631.
[3]Ching-Huang Wang,Self-g uided Bibliotherapeutic Ex periences Related to Ident ity Issues[M].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2003.21-23.
[4]宋書文,孫汝亭,任平安.心理學詞典[K].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33.
[5]方卿,錢建國﹒論信息載體的替代與兼容[J].圖書情報工作,200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