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一些基層干部反映,現(xiàn)在大家都很謹慎,不出去吃飯喝酒了,規(guī)矩多了。但也不敢管事了,不敢下鄉(xiāng)了,生怕得罪了誰,被抓住小辮子,感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百姓來說話”。這種怕的心態(tài),反映的恐怕是一種消極態(tài)度。因為,這種怕和我們說的敬畏人民不是一回事。一些人只是為了避避風(fēng)頭,僅是一時的收斂、暫時的蟄伏而已。
中央反“四風(fēng)”,群眾期待好作風(fēng),目的不是使干部一時收斂,而是長久恪守;是要增進與群眾的聯(lián)系,而不是離群眾更遠。群眾是最知事明理、與人為善,也是最愿意給干部送上“笑面”的。跟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身貼身,心連心,敬重與關(guān)愛群眾,誠心敬意地為群眾辦好事,群眾就會敬重干部,又怎么會讓干部難堪?
一段時間以來,有的干部輕車簡從,深入基層蹲點調(diào)研,真實掌握第一手資料;有的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獲得了與坐辦公室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有的下鄉(xiāng)專門找上訪戶“解疙瘩”,變“上訪”為“下訪”,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有的詢問群眾的急難之事,列成待辦清單,給出時限作出承諾。凡此種種,才是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好變化、好氣象,這樣的干部又怎么會怕群眾?群眾又怎能不善待這樣的干部?
一位村支書從他20多年的辛勞付出中,這樣感慨:“你把群眾放在心里,群眾才會把你放在眼里?!闭\哉斯言。各級干部不妨捫心一問,群眾在自己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摘自《人民日報》 文/勞 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