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超
一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情感方式,審美取向,思想方法,世界觀等等,多是在青少年時期培養(yǎng)成的。在影響青少年成長的諸多因素中,語文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
回顧自己所受的教育,乃至影響自己這一生的東西,仍是語文。我很幸運,從小學到中學所遇到的語文老師個個都出類拔萃,尤其是高中時期的語文老師。老先生原是北京某大學的講師。文革時期被劃為“右派”發(fā)配到我們這個窮山僻壤的地方“勞動改造”來了。家鄉(xiāng)人對知識分子有一股崇敬之情,并沒有為難先生,而是讓他繼續(xù)教書。我有幸做了他的學生。聽先生上語文課簡直是一種美的享受。先生充滿激情的誦讀,或高亢,或低沉,或激動,或抑郁,無不讓人熱血澎湃,陶醉其中。或許,就在那時候,自己立下了誓言,長大了,我一定要成為他!
我終于踐行了自己的誓言。上了師范,學了中文,當了一名語文教師,并一直努力嘗試著成為“他”。
與其它學科教學相比,語文教學更依賴于教師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依賴于教師的個人素質(zhì)。一堂出色的語文課給予學生的是審美與智慧的享受,而一堂差的語文課可能只是時間耗費,還不如學生自己看書。從教以來,我一直在探討課堂教學藝術(shù)。力爭將每一堂課都上得生動,靈活,有美感。我知道,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shù)。而教學藝術(shù)除了具備形象性,創(chuàng)造性等特征外,更具有情感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fā)展?!边@說明了教學激情對開啟學生智慧的重要作用。當年老先生就是用他的激情感染了我和我的同學,讓我們?nèi)缱砣绨V。受先生的影響,二十多年來在課堂教學中我一直在“情”字上下功夫。即便是平淡無奇的說明文,也要讓課堂泛起波瀾,高潮涌現(xiàn)。
年輕時候,我和所有的語文老師一樣,給學生講授說明文總感覺不得勁兒,形同嚼蠟。除了干巴巴的討論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等等之外,很難與自己一貫追求的課堂激情聯(lián)系起來。學生也是機械地接受,課堂氣氛陡然沉悶。在自己潛意識里已形成的固執(zhí)的教學理念,讓我無法割舍下這個“情”字,后來在備課的時候就對說明文狠下功夫,我苦苦尋找誘發(fā)學生情感的突破口,設計動人的導入語,設計與課文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的師生互動過程,盡量用平易淺顯形象生動的語言詮釋那些專業(yè)術(shù)語。終于,我的說明文課堂上得風生水起,一如我的其它文體課堂一樣,深受學生歡迎。
我要申明的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激情,不是作秀,也不是表演,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出于自然的情感體現(xiàn)。有人說,就那么幾本課本,教第一遍還有點激情,教到第二遍第三遍就再很難有“情”了。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課文不過是個例子”。無論教材怎么樣,我們面對的學生卻是一樣的,他們的認知水平各有千秋,決不能因我們個人的好惡厚此薄彼。語文教師的勞動是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我們面對的客體也是主體,直接作用的是一顆顆純真的靈魂,開墾的是一方方精神的世界。我們耕耘的質(zhì)量,決定了他們精神世界的質(zhì)量。這就要求我們應具有良好的知識結(jié)構(gòu),健全的心理素質(zhì)和思維品格,完善的個性修養(yǎng)和洋溢的激情。通過多樣的教學情感,傳達語文作為人文課程的真善美。
遵循教學規(guī)律和美的規(guī)律,符合教材實際,這是教學激情的“真”,唯有其真,才能準確表達情感,增強課堂藝術(shù)感染力,激起學生相應的積極情緒。曾經(jīng)有一次,學校組織聽某位年輕教師的公開課,初始覺得年輕人準備地很扎實,笑容頗具親和力,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十分和諧,課堂氣氛似乎很熱烈。但我總覺得有些不對勁,尤其是她臉上的笑容和不時說出的貌似幽默的笑話,讓我很不舒服。因為那堂課的內(nèi)容是袁枚的《祭妹文》。這篇文章我不知講過多少遍了,而每一次講授我的心情都是很沉重的,我的眼睛都是濕潤的,那些傷感的語句使我不止一次地想到生命的脆弱,想到人間的生死離別。我在課堂上將這些感受傳達給學生,讓他們和我一起去體驗這一份對逝者親情的悼念,以此啟示他們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課堂高潮時往往是師生含淚沉思。我認為這才是教學激情的真?。∥覀冊跄苓`背這一原則,如此不恰當?shù)谋磉_情感呢?
掌握好分寸,減少課堂教學的浮躁、煩厭和無益的勞作,增加悠然、快樂和學養(yǎng),這是教學激情的“善”??涿兰~斯認為,教學是“一種教起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sh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應該用興奮的情緒去激勵人,用主動意識去喚醒人,用生氣勃勃的精神去鼓舞人。很難想象,那種或冷淡或厭惡,沒有抑揚跌宕平鋪直敘式的教學情緒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開啟智慧也有可能成為一句空話。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的教師既要有創(chuàng)新的品格,又要有腳踏實地的精神。在指導學生欣賞海子、顧城詩歌的同時,又要啟發(fā)學生超越他們,努力獲得開闊的胸襟,強韌的生活觀,堅定的人文追求,靈活的選擇機制。
語文教師既要精通專業(yè),也要成為雜家。必須忙里偷閑,多方涉獵,不斷為自己充電。除了文史哲、教育學、心理學、思維科學等知識外,還要汲取各種教學方法和美的形象,使課堂教學在強烈的情感撞擊中,體現(xiàn)出撼人心魄的審美力量,這是教學激情的“美”。具備了這些,要實現(xiàn)這種“美”首先是要注意課堂的語言藝術(shù)。準確、清晰、流暢、生動、抑揚有致、充滿感情色彩的教學語言,常常會創(chuàng)造出富有激情的優(yōu)美和諧的課堂氛圍。其次運用各種富有活力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以及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如音樂、美術(shù)、影視片段欣賞、激情朗誦、小品表演等等,使學生在激情洋溢的課堂氣氛中得到美的享受。再次是借助得體的儀表以及恰當?shù)慕虘B(tài),表現(xiàn)課堂教學中情感美的無窮魅力。
在教學中,教師用富有激情的流暢、豐富、生動的教學語言打開學生的心扉,這樣的課堂或慷慨激昂,或娓娓深情,或內(nèi)蘊含蓄,或風趣幽默,時時處處撞擊著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在強烈的感情驅(qū)動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懂得人生。當年我的語文老師正是以這種方式讓今天的我成為了昨天的他,只要我們讓這樣的課堂時時美麗,或許明天的他們就會成為今天的你!
★作者單位:甘肅莊浪縣紫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