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愛平
新《語文課程標準》第一次明確指出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要求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使學生“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語文學科的性質使得其對于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顯得不言而喻。
那么,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語文教學應研究些什么呢?
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在指導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之中,是與培養(yǎng)語文能力同步進行的。我們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語文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打造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
人文環(huán)境是浸透著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基礎。教師要從神圣的三尺講臺上走下來,到學生中去,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潛能。教師要能從學生精神生命發(fā)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來,改變無視學生獨立人格,忽視學生個性差異的做法,把學生精神生命發(fā)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如果課堂上老師的教學很投入,充滿和藹態(tài)度與激情,每節(jié)課都有一半的時間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或討論,或發(fā)言,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學生多鼓勵,多肯定,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掌握知識,獲得能力,這樣的課堂,就是人文的課堂。我們應站在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高度,努力搭建民主、平等的平臺,讓學生在平等的氛圍中感受尊重,獲得人文素養(yǎng)。
二、研究語文教材,感悟文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選入語文教材的文章,絕大部分都是文質兼美的。運用文本中的人文素養(yǎng),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使閱讀教學的過程成為人的意識、精神的培育過程。如在《我與地壇》一課中,可以體味作者對生與死的生命價值的思考,學會對生命的尊重;在《最后的常春藤葉》一課中,可以看到資本主義社會的下層人們身上依然閃爍著舍己為人的人性的光輝;閱讀《論語》、《孟子》,可以讓學生懂得仁愛、誠信和禮義廉恥等等??梢哉f每篇課文都包含著不同層面的人文素養(yǎng),關鍵是我們要研究如何去挖掘利用,給學生以滋養(yǎng)。
三、研究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人文素養(yǎng)
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研究如何讓學生在文本的閱讀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貴及對生命的尊重,建立他們“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皞鞯馈辈皇浅橄蠖斩吹恼f教。我們應該讓學生在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更“注重情感體驗”,從而“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比如“讀”,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高爾基說:“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钡芽栆舱f:“讀一切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币欢康?、多形式的誦讀,能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課文,并獲得不同的心靈感悟。再如體驗式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和多重教育功能。我們在教學中要研究如何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身實際和生活體驗,去感悟種種人生哲理。
四、研究語文學習活動的開展,豐厚學生的人文內蘊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受到的文學作品的熏陶,畢竟是有限的。因此,我們一是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課外的時間,積極引導組織學生開展廣泛的課外閱讀,感受中外優(yōu)秀的作品,從中受到感染與教育;二是要積極開展語文活動,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如文學社團活動,如辯論賽、演講比賽、作文大賽、課本劇大賽、語文知識競賽、中華經典誦讀比賽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自我、珍惜自我,讓他們的才能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尊和自信,真正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五、研究適合的教學評價,體現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關照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評價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整體評價,應該關注學生的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與各個方面。成績報告單上除了期中、期末成績之外,還應給學生打一個學期成績。學期成績也不是簡單的期中考試的40%加期末考試的60%,而是把學生平時的作文、周記、閱讀、演講、語文作業(yè)、上課發(fā)言、參加語文活動等統(tǒng)統(tǒng)按比例折算,合成總分,這就可以大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參與語文活動的熱情,促進他們人文素質的養(yǎng)成。二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在課堂現場生成的資源進行人文性的評價,如在朗讀課文或發(fā)言后,及時給予實事求是的激勵性評價,這無疑是學生興趣的催化劑,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更是師生之間感情的營養(yǎng)劑。
總之,離開了人文性,語文教育將會褪去生命的色彩,喪失人性的魅力?!叭宋男浴笔钦Z文課程的活的靈魂,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語文教學研究之魂。
★作者單位:江蘇丹陽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