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馬年“一年兩頭春”
農歷甲午馬年將會出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歷法中的“一年兩頭春”現(xiàn)象。按照傳統(tǒng)的排序方法,立春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立春的具體時間一般都在陽歷年2月4日前后,此時太陽到達黃經(jīng)315度。那么,即將到來的甲午馬年為何會有兩個立春日呢?專家解釋說,由于2014年1月31日開始進入農歷甲午馬年,而直到2015年的2月19日才會迎來下一個農歷新年,所以農歷甲午馬年就包含了兩個立春日,即馬年的正月初五立春(2014年2月4日)和同年臘月十六(2015年2月4日)再次立春。2012農歷壬辰龍年也是如此。天文學家表示,農歷馬年“一年兩頭春”是正常歷法演變所致,與兇吉禍福無關。
年終獎的起源
年終獎起源于東漢。在東漢時期,皇帝每年兩次重要節(jié)日定期賞賜百官,分為春賜和臘賜。據(jù)《漢官儀》記載,春賜是“立春之日,遣使者賜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將軍各60匹,執(zhí)金帶吾、諸校尉各30匹。武官倍于文官”。臘賜則“大將軍、三公,臘賜錢各30萬,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進、侯15萬,卿10萬,校尉5萬,侍中、將、大夫各2萬,千石、六百石各7千”。臘月接近年關,臘賜就與現(xiàn)在的年終獎非常相似了,因此,漢代的臘賜又常常被視為最早的“年終獎”。為讓官僚過肥年,臘賜明顯厚于春賜。
每天只有7次“真笑容”
事實證明,普通人每天平均只微笑7次,而超出這個數(shù)字的微笑一定是虛假的。這個結論由調查了約2000名志愿者的俄羅斯科學家得出??茖W家還發(fā)現(xiàn),最快活的人平均每天微笑11次。超過一半的(61%)受訪者承認,他們不得不虛假地微笑,通常他們不得不給上級領導報以虛假的微笑。與此同時,人們喜歡別人對他們報以微笑,盡管一天之中人的微笑的數(shù)量會逐步減少。此外,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僅僅由于心愛人的微笑就會感到十分高興,而有五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當看見自己孩子的微笑時感到心情放松。
歐洲人曾擁有藍眼睛黑皮膚
近日,科學家分析一具歐洲原始人骸骨后發(fā)現(xiàn),7000年前的歐洲人并非白人,而是有著和非洲人一樣的黝黑皮膚。西班牙巴塞羅那進化生物學研究院的專家分析了一具2006年在西班牙西北部1000多米高山上發(fā)現(xiàn)的男性人類骸骨“La Brana 1”。通過研究骸骨的DNA,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當時的歐洲人的相貌糅合了非洲人的特征,擁有藍眼睛、黑皮膚。研究結果顯示,早期人類離開非洲后,種族轉化仍在進行。生活在10000至5000年前的中石器時代的歐洲人,眼晴的顏色比膚色轉化得早。淺膚色的“白人”出現(xiàn)的時間實際遠比科學家之前估計的要晚,極可能要到新石器時代。研究人員估計,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活動開始由狩獵轉為務農,由于飲食習慣改變和攝取的維生素D變少,其皮膚顏色才逐漸變淺。
去年全球人均6分半鐘看一次手機
近期在德國召開的一場數(shù)碼科技會議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3年全球共有18.3億部智能手機,每位手機用戶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機。換言之,除了休息時間外,每人平均每6分半鐘查看一次手機。截至2013年底,中國手機網(wǎng)民規(guī)模達到5億。
距今136萬年古人類活動面
考古人員近期在泥河灣遺址群的照坡遺址發(fā)現(xiàn)距今136萬年大范圍古人類活動面。這個由礫石組成的近10萬平方米的人類活動面是人工鋪成的還是自然形成的,還是一個謎。該活動面位于泥河灣古湖的湖濱地帶,時代屬早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面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早期人類的智力和技術水平、行為模式及人類演化與環(huán)境關系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學術界對礫石面性質的看法有很大分歧:自然科學界大多認為礫石面是人工鋪成的;而考古學界認為礫石面自然形成的可能性更大。通過考古、地質、環(huán)境等多學科廣泛而深入的合作,尋找令人信服的證據(jù),是今后在照坡及周邊進行工作的方向和重點。
英國員工有“戒煙假”
在英國,如果員工因為戒煙而請假,雇主一般都會批準,公司希望用這種短期帶薪假來解決長期以來的老問題——“煙民”們請假的次數(shù)和時間通常多于不吸煙者。政府同樣鼓勵企業(yè)實施該政策,幫助“煙民”們盡快戒煙,提高身體素質。 2007年,英國政府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qū)推出公共區(qū)域全面禁煙決定的同時,當局建議雇主們應允許吸煙的員工在上班時間參加戒煙治療,并不得因此扣減薪水。政府認為,員工戒煙后生產(chǎn)力會上升,從而提高企業(yè)效益。英國健康部門以一家20人的公司舉例,有5名員工吸煙,戒煙治療大約要花費價值66英鎊(1英鎊約合人民幣9.9元)的時間和費用,但其帶來的生產(chǎn)力價值增長達到350英鎊。
一美元在各國能買什么?
世界銀行近日在社交媒體上發(fā)起了一個名為“1美元能買什么?”的話題,凡參與該話題討論的網(wǎng)友在回答這個問題的同時,還需要上傳一張用1美元買到的實物的照片。世界銀行此舉是希望喚起人們對每天生活費用不足1.25美元的極端貧困人群的關注。那么到底1美元在世界各國能買到什么?在沙特阿拉伯,1美元可以買到1袋面包、0.25升牛奶、0.25升果汁和1塊巧克力。在哥斯達黎加,1美元可以買到4個雞蛋,但在哥倫比亞只能買到3個。在智利,1美元等于兩杯酸奶。在盧旺達,1美元只相當于兩瓶水。在巴基斯坦,1千克西紅柿售價1美元,而在法國,1美元恐怕只能買到兩個西紅柿。在加納,1美元可以買到1支圓珠筆和一些小餅干。在印度尼西亞,1美元可以換得1包大米。
古人已提倡適度飲酒
2012年,在陜西寶雞市石鼓山西周貴族墓葬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一件長約1米的巨大禁酒器——禁的發(fā)現(xiàn),讓人們近距離地感受到了近3000年前古代中國人在禁止酗酒、倡導適度飲酒方面的不懈努力,從而為研究中國先秦史和酒文化等提供了珍貴資料。禁是古代青銅器中的一種案形器,是周代貴族在祭祀或宴餉時放置酒器的用具,其目的是提醒飲酒者不要酗酒,可以說其上放置的酒器應有總量控制之意,從而達到適度飲酒的社會效果。
【文稿】李 莉
【責任編輯】蒲 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