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
我的生活圈子里,有高學歷教育背景的人居多。最近漸漸發(fā)現(xiàn),這些朋友中的中國人,居住在美國的和居住在中國的在業(yè)余習好上越來越不相同。
有位在北大當教授的朋友,在最近的電話交流中,他抱怨自己年紀大了(不到50歲),身體越來越不好。他把一切歸結于中國成功者典型的生活習慣:應酬多,一席一席地吃,一杯一杯地喝,出行足不沾地,總坐在車里……我接觸的國內(nèi)同類型的朋友,大致也都如此。
另外一個在美國的朋友,最近則剛剛完成一次長距離自行車比賽,距離超過200多公里,在夏日里奮斗十個小時以上。我聽罷吃驚不小,過去可從來沒有聽說她有體育的嗜好,如今怎么變得這么“極端”?
這一切,大概都是入鄉(xiāng)隨俗。她在大科技公司工作,同事平時就不停地互相比長跑、長距離騎自行車。她的丈夫也搞高科技,最近也迷上了騎自行車,約我出去騎40公里。我一直算是長跑好手,自信不會輸給他,但結果是大敗而歸。心里不服氣,現(xiàn)在開始用室內(nèi)自行車進行訓練。
這就是我的生活氛圍。我工作和生活的波士頓地區(qū)與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阿姆斯特丹、舊金山等,被《經(jīng)濟學人》列為當今世界的“精英城市”。所謂“精英”,一是高科技集中,一個是文化前衛(wèi)。兩者的相關性甚強。所謂“文化前衛(wèi)”,就包括在新經(jīng)濟競爭中的成功者特別喜歡從事極端體育運動。比如,《紐約時報》曾刊登一篇長文,是一位當父親的為了和子女一起參加鐵人三項,從頭開始練習游泳。這對五十多歲的人來說,確實是很大的挑戰(zhàn)。他講述自己如何在水中掙扎時想起了肖邦的音樂,如何把自己當年的鋼琴訓練和游泳觸類旁通。
《華爾街日報》則刊登一篇文章講如何進行長距離蝶泳競爭的經(jīng)驗。最近則再發(fā)一篇文章,介紹一法學院出身的41歲女士,擁有兩家公司,但熱衷于超長距離的鐵人三項、山地自行車賽(一天160多公里)。她早晨從六點開始,趁八歲的兒子還在睡覺時訓練90分鐘,有時則要訓練兩小時,而且忙里偷閑地每周兩次在晚間插半個小時的訓練課。
這些美國精英人士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精英大異其趣。為什么會如此?以我的觀察,美國的新經(jīng)濟技術含量高、競爭性強,需要年輕人的精力和開創(chuàng)性。成功意味著奮斗,意味著“過程”。你的整個生活格調,都應該體現(xiàn)出你正在這種奮斗過程中。這才叫“酷”!這也難怪,最近美國的生活趨勢是:騎車漸成了中高產(chǎn)的時尚,高爾夫則開始在勞動階層大為流行。記得著有《創(chuàng)意階層的崛起》一書的佛羅里達教授曾經(jīng)提過,在美國的河上,開著汽艇的往往是藍領,在那里吭哧吭哧劃船的,往往是些白領精英。
中國則是另外一回事,成功意味著摘取“果實”、坐享其成,成功者仿佛都進入了既得利益集團。所以,成功者的文化,以享受為上。比如到宴會上“吃香的喝辣的”,去捏捏腳,或者打打不需要太大體力的高爾夫,覺得自己很“上流”。一些豪華的會議往往提供這種服務。騎車反而成了很土的生活方式。白領早衰,居然成了個社會問題。
個人嗜好按說屬于私生活的領域。不過,階層的群體個人嗜好,則多少反映了些我們社會的風貌。創(chuàng)造性社會講究奮斗,講究超越自我極限,著眼點不在于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的東西,而在于你未來的潛力,其結果是大家一起在運動上比誰能更“極端”。尋租的社會則講究卡位、站隊、等級、關系,進而個人嗜好重在顯示你已經(jīng)擁有或者瓜分了多少社會資源。所以,我為中國的精英階層所擔心的,不僅僅是他們的身體,更是他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