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浪潮》是根據(jù)發(fā)生在美國的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1967年加利福尼亞州帕羅奧圖市的Cubberley高中,歷史老師羅恩·瓊斯在快講到納粹、二戰(zhàn)的時候,被學生問到的問題難住了:為什么德國民眾會聲稱他們對屠殺猶太人毫不知情?為什么鎮(zhèn)上的人們,鐵路工人,教師,醫(yī)生,等等,都聲稱他們對集中營、大屠殺一無所知……瓊斯老師決定深入探究這些問題,以便給學生、也給自己內心一個答案。于是他開始了獨特的教學實驗,他在一周的時間內分別以“紀律鑄就力量”、“團結就是力量”、“行動實踐力量”、“力量源于榮耀”、“理解的力量”五個專題對學生開展“教育”。正如影片里展現(xiàn)的一樣,在被學生選為課堂上的“元首”后,他要求學生稱呼他“瓊斯閣下”,所有學生必須隨身帶紙筆以便做記錄;發(fā)言必須經(jīng)過同意,回答問題必須用3個字或更少,并向學生灌輸團結、集體主義和歸屬感。在學生的推動下,這個團體有了自己的名稱、制服、標志、手勢禮,他們漸漸體會到集體和紀律的重要性以及帶給他們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并漸漸沉湎于這個名為“浪潮”的組織中,但是,卻也在不知不覺中表露出納粹分子的心理。所有的一切都在學生的無意識里發(fā)生著,直到最后一天,瓊斯老師放映了一段納粹德國的真實影像:斧頭標志、希特勒慷慨激昂的演講、柏林街道上整齊前進的軍隊……這時學生們幡然醒悟:法西斯主義借助自己復活了!
2008年,年輕的德國導演丹尼斯·甘賽爾把這場實驗課搬上銀幕,故事地點也搬到了德國,生動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這場微型法西斯運動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也很好地向世界證明:復興法西斯只需要一周的時間。影片中的蒂姆是一個軟弱的、經(jīng)常受欺負的“軟腳蝦”,靠孝敬大麻給那些強硬的小混混來獲得認同,靠賠小心說大話來賺取關注。而在浪潮運動中,他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感,于是他以決絕的態(tài)度滿腔熱情地投身于浪潮中:燒毀所有名牌衣服,積極創(chuàng)建和維護浪潮主頁,冒險跑上正在修建的大樓印上浪潮的標志,充當文格爾的保鏢等等,以狂熱的姿態(tài)維護著這一組織。而最后卻由于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失去理智,開槍自殺的場景也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
與《浪潮》用以毒攻毒的方式來告誡學生遠離法西斯不同,《放牛班的春天》則充滿陽光和溫情,訴說的是“用我黑色之睛尋找光明”。
一所監(jiān)獄式的寄宿學校里,看似負責嚴肅的校長和老師,看似叛逆頑劣的學生,各種矛盾和沖突此起彼伏,在這所學校中最常見的一句口號就是校長的那句“行動——反應”,這里的學生也是老師和家長口中的壞學生,叛逆、調皮、沒素質、干壞事……他們經(jīng)常會被老師嚴厲的懲罰,可是當失意的馬修老師到來之后一切都在發(fā)生改變。長大后的皮埃爾·莫昂克成為了世界著名的指揮家,當他重反法國去出席母親的葬禮時,他的舊友佩皮諾借此送給他了一本陳舊的日記,那是當年他們的音樂啟蒙老師克萊蒙·馬修遺留下的,伴隨著這部日記,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記憶的深潭。
德國電影《浪潮》和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都是講述教師對學生影響的電影,前者通過課程實踐使學生差點重新走上法西斯獨裁專制道路,而后者卻通過音樂教育拯救了一批生活于池塘之底的特殊兒童。兩部電影雖然結局不同,所展現(xiàn)出的卻恰恰是教師影響的正反兩個方向——摧毀和拯救,并且在表現(xiàn)教師對學生影響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學生對教師的影響,老師通過學生的極端反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馬修老師也在拯救學生的同時完成了自我救贖,從之前的失意中走了出來,因此兩部電影都很好地展現(xiàn)了師生關系影響的相互性。
近來的種種改革舉措,讓我們對未來公正、科學、優(yōu)質的中國教育無比憧憬,可是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實踐者的執(zhí)行。一名教師僅用一星期的時間就能向世界證明法西斯的復活,一名教師的一句忠告就會改變學生的一生。所以,當下多些有情有理,愿幫助學生走向正確人生道路的老師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