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琳
如果按照一般人的定義,邵逸夫的一生恐怕近一半時間都能算“晚年”,但這個晚年與常人相比,顯然是一段漫長而燦爛的“黃金晚年”。
養(yǎng)生有道精通氣功
不少香港有些年紀的人,愛談論邵逸夫精通氣功的傳聞。許多他旗下的藝人,也曾透露被他勸說練習氣功健身,他甚至親自教授過汪明荃等人。邵逸夫從30多歲開始,就修習了多個門派的氣功,遍訪修道高人,上世紀七十年代還拜了一位氣功師傅,當時收取的學費就高達每分鐘2000港元!六叔對這套功夫勤奮修習,每天5點就開始打坐練功,據(jù)說最后練到可以盤膝而坐時凌空騰起離地四五寸,聽起來猶如TVB的武俠片。
許多人都聽過邵逸夫的“三個養(yǎng)生秘訣”—“勤奮工作、笑口常開、人參一片”。邵逸夫90歲前堅持每天上班,贊同晚年要“小勞”,此外要笑口常開。在食補方面,邵逸夫年輕時已經(jīng)很注重,最初發(fā)跡時每天都要燉一根野山參慰勞自己。不過到了50歲左右,他在名醫(yī)建議下改為每天只在舌下含一薄片頂級野生人參,加起來每年食用的人參總量僅約四兩。
樓主威武
年輕時代的邵逸夫是一位精明的商人,并沒有太多慈善之舉。到了1973年,66歲的邵逸夫設立了邵氏基金會,開始了第一筆大額捐贈——撥款50萬元給香港“蘇浙公學”興建圖書館,這算是世界上第一座“逸夫樓”。之后,他正式開始慷慨捐助各類項目。
此后他的捐款都是典型的“邵逸夫模式”,大多數(shù)捐給學校建教學樓、建圖書館,以及捐建醫(yī)院。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邵逸夫在內(nèi)地捐款建設教學樓,接下來的二十多年中,僅向內(nèi)地教育捐獻的款項就高達四十多億港幣。2002年,邵逸夫捐資設立“邵逸夫獎”,用以表彰造福人類的杰出科學家,基金高達50億港元,十余年來已被視為“東方的諾貝爾獎”。截至2012年,他捐贈內(nèi)地教育共47.5億港幣,項目總數(shù)超6000個。
邵逸夫在香港是一位廣受愛戴的富豪,市民們都為他向善的仁德之心所折服。也正如孔子所言,“大德必得其壽”,邵逸夫健康愉快的晚年和驚人的長壽,更是許多港人津津樂道的談資,如果這樣的仁者不配得到神仙般的高壽和黃金晚年,那又還有誰配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