蔌木
“馬蘭故人”重返故地
今年20歲的白寶劍仍記得在 馬蘭村第一次見到鄧奶奶時的情 景:那年他剛上小學一年級,父母下 地干活兒,他就到后面山上去玩。這 時,他看見一個衣著時尚的奶奶,拿 著相機到處拍照。白寶劍好奇地湊 了上去,那位奶奶給他糖吃,讓他帶 路到村里各處轉(zhuǎn)轉(zhuǎn)。白寶劍領奶奶 去了自己家。白寶劍的家很破舊,房 子是上世紀70年代蓋的,石頭墻 壁,采光也很差。奶奶嘆著氣,拍了 幾張照片就離開了。
白寶劍見到的奶奶就是鄧小 嵐。1943年,鄧小嵐的父親鄧拓任 《晉察冀日報》社長(后曾任《人民 日報》總編輯———編者注)。他率領 《晉察冀日報》的同仁,躲開敵人的 圍追堵截,輾轉(zhuǎn)于馬蘭村所在的太 行山地區(qū),堅持邊戰(zhàn)斗邊出報。他和 妻子丁一嵐在馬蘭村生下了長女鄧 小嵐。因為日寇經(jīng)常對根據(jù)地進行 掃蕩,鄧小嵐一出生便被寄養(yǎng)在當?shù)乩相l(xiāng)家里,三歲時才被接到父母 身邊。
長大后,父母對鄧小嵐說:“馬 蘭村是你的第一故鄉(xiāng),無論什么時 候都不能忘記那里的鄉(xiāng)親們?!蹦赣H 還專門刻了枚“馬蘭故人”的印章 送給她。1998年,鄧小嵐退休了,在 整理東西時,看到母親生前贈給她的那枚“馬蘭故人”的印章,一個強 烈的念頭閃了出來:去馬蘭村看望 鄉(xiāng)親們,尋找父母當年留下的痕跡。
這年清明節(jié),鄧小嵐來到位于 河北省阜平縣境內(nèi)的馬蘭村。在村 里,鄧小嵐遇見一群當?shù)匦W的孩 子,她提議道:“我們一起唱個歌 吧!”令她感到詫異的是,這些孩子根本不會唱歌。鄧小嵐心里酸酸的: 當年父親在這里辦報時,業(yè)余時間 還教鄉(xiāng)親們唱歌、跳舞,如今時代進 步了,這里的孩子卻連歌都不會唱, 自己應該為他們做些事情。
鄧小嵐決定教孩子們唱歌,把 音樂帶進馬蘭村。她堅信音樂可以 陶冶人的情操,沒有音樂的人生太 蒼白了。
傾心培育“馬蘭小樂隊”
鄧小嵐把家人和親友們用過的 手風琴、小提琴、電子琴和吉他等樂 器收集起來,帶到了馬蘭村。
樂器有了,可這些終日在村里 瘋跑的孩子連樂器的名字都叫不出 來,更不懂樂譜。于是,鄧小嵐決定 每月在村里住上一周,手把手教孩 子們識譜、拉琴。為了不打擾鄉(xiāng)親 們,鄧小嵐在新修建的校舍里找間 小屋住了下來。
馬蘭村地處大山深處,每次來 馬蘭村,鄧小嵐都要輾轉(zhuǎn)300多公 里,耗時整整一天。而這趟路,鄧小 嵐一走就是15年。
教那些沒有一點樂理知識的孩 子學樂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鄧小 嵐首先培養(yǎng)孩子們的音樂興趣。第 一堂課,20多個孩子坐在她面前, 看著面前的小提琴、吉他、手風琴等 樂器,個個充滿好奇。鄧小嵐把樂器 逐個演示一遍,看著這些奇怪的樂 器居然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孩子 們對鄧小嵐佩服得五體投地。
接下來,鄧小嵐對孩子們進行 了測試,確定哪個孩子彈吉他,哪個 孩子拉小提琴,哪個孩子拉手風琴。 如白寶劍手指細長,聽音較準,接受 東西快,鄧小嵐就安排他學拉小提 琴。白寶劍拉小提琴時間長了手指 有些疼,鄧小嵐鼓勵他:“什么時候 手指磨出繭子了,你的水平就提高 了?!卑讓殑W得非常刻苦,后來成了樂隊的“首席樂手”。
一年后,鄧小嵐從這些練樂器 的孩子中挑出比較優(yōu)秀的學員,組 建了“馬蘭小樂隊”。
鄧小嵐帶來的音樂慢慢改變著 這座原本沉默的村莊。小提琴、手風 琴、小號、曼陀鈴、葫蘆絲、笛子…… 越來越多的樂器出現(xiàn)在這個山村 里?!稓g樂頌》《念故鄉(xiāng)》《雪絨花》 等名曲,常出現(xiàn)在村民晚飯時的餐 桌上,或者是田間地頭,就連村民干 活的時候,都哼起了這些說不出名 字的調(diào)子。
其實,這些年來,始終有一種質(zhì) 疑的聲音包圍著鄧小嵐:“這個老 太太真奇怪,不在北京享清福,這么 大年紀跑來跑去圖什么?教音樂能 當飯吃?”
面對質(zhì)疑,鄧小嵐這樣回答: “音樂能使這些孩子內(nèi)心變得強 大,能使他們抵抗灰暗,渴望美好, 無論未來怎樣,都要為了自己去追 求去創(chuàng)造!”
《馬蘭的歌聲》唱紅全國
15年來,鄧小嵐每年十數(shù)次往 返于北京和馬蘭村之間,孩子們用 壞了六把小提琴、三只手風琴、三把 吉他、十臺電子琴,學生們來來去 去,鄧小嵐傾心打造的“馬蘭小樂 隊”歌聲嘹亮。
2008年10月,鄧小嵐帶領“馬 蘭小樂隊”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了 一場小型音樂會,觀眾就是當年在 馬蘭村戰(zhàn)斗過的晉察冀日報社的老 同志們。看到馬蘭村后人表演的精 彩節(jié)目,這些老人非常欣慰。
2013年8月8日,在第六屆中 國優(yōu)秀特長生藝術節(jié)開幕式上,鄧 小嵐和她的“馬蘭小樂隊”登臺獻 藝,節(jié)目獲得觀眾的極大認可。當主 持人說這些孩子來自革命老區(qū)時, 觀眾在驚愕之余感慨地說:“這些山里的孩子并不比城里的孩子遜 色!”
很快,鄧小嵐和她的“馬蘭小 樂隊”引起了外界的關注,中央電 視臺《老故事》頻道的總監(jiān)阿里激 動地對鄧小嵐說:“我要為孩子們 拍一部片子,為馬蘭村寫一首歌!”
在馬蘭村住了幾個月,阿里不 但拍了紀錄片《馬蘭的歌聲》,還為 馬蘭村創(chuàng)作了《美麗的家園》《馬 蘭童謠》《心愿》等歌曲。隨著紀錄 片《馬蘭的歌聲》在網(wǎng)絡上走紅,鄧 小嵐和她的“馬蘭小樂隊”也聲名 遠揚。每個周末,都會有人到馬蘭村 來看看,要求聽聽“馬蘭小樂隊”的 演奏。一些城里人還把家里用不著 的樂器拿過來送給孩子們。
在鄧小嵐的奔走下,河北大學 藝術學院已經(jīng)在馬蘭村掛牌成立了 授課基地。從2011年6月開始,學 院三個星期派人來一次,每次有三 名大學生給孩子們輔導、授課。
如今,只要身體許可,鄧小嵐還 是會堅持到馬蘭村授課。她有一個 愿望:在馬蘭村建一個小劇院,讓孩 子們在這個舞臺上盡情施展自己的 才能,豐富鄉(xiāng)親們的業(yè)余生活。
(摘自《婦女生活》原標題為 《“名門之女”鄧小嵐:15年用音樂改 變一座村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