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許炳坤
摘要:本文介紹了國內(nèi)外學者的不同觀點,提出了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并著重討論了高中英語寫作中的中式英語的現(xiàn)狀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母語負遷移;高中英語寫作;中式英語;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068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受喬姆斯基語言習得機制的影響,人們對第一語言習得進行了大量的實驗性研究。六十年代末期,應用語言學家和心理語言學家利用第一語言獲得的研究成果來重新審視學習者第二語言行為,并試圖從不同角度對第二語言進行研究。針對中介語理論,早在1966年,Newmark就提出了有關母語影響第二語言學習者中介語的理論。他認為,中介語中出現(xiàn)的類似與母語的特征,是學習者出于無奈,因自己的目的語水平不足而做出的一種“過渡”。1969年,美國語言學家塞林格(Selinker)提出了中介語(Interlanguage)的概念,并于1972 年在其“中介語理論(Interlanguage Theory)”中對“中介語(Interlanguage)”給出了的定義:中介語指的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獨特的語言系統(tǒng);這個語言系統(tǒng)在結(jié)構上處于本族語同目標語的中間狀態(tài)。由于它既不同于學習者的母語結(jié)構系統(tǒng),又不同于所學語言的結(jié)構系統(tǒng),而是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語言體系,故稱為中介語,它具有創(chuàng)造性、開放性、靈活性和系統(tǒng)性四個特點(Selinker,1972)。
中式英語是漢語向英語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中介語,明顯帶有中式的思維和漢語的痕跡的特點,具有必然性和過渡性,正如Rutherford(1987)曾指出,在英語寫作中,機械的逐字逐句的翻譯正是中國學生在寫作中常用的手段。此外,Joan Pinkham(2000)就在其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中從一個英語本族語的人的角度收集了大量中式英語的實例,分門別類,詳剖細解,揭示了中國人寫英語易犯的錯誤,尤其是文體修辭的毛病。
語言遷移理論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外語的習得和學習的研究有著很大的影響。Lado (1957)年提出了“語言遷移”的概念,指出學習者往往把其母語語言及其文化中的形式和意義遷移到所學的外語語言及其文化當中,這種遷移既體現(xiàn)在學習者的口語表達以及在與該外語文化有關的行動中,也體現(xiàn)在理解領會該外語語言及其文化的過程中。其他學者如 Faerch和Kasper(1987) 也下過這樣的定義:語言遷移是一種心理程序,通過這種程序,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發(fā)展或使用其中介語過程中激活一語或N語知識Odlin (2001) 將語言遷移稱為跨語言的影響,且該定義被稱為最能涵蓋語言遷移實質(zhì)的定義。當時人們從各個方面對語言遷移進行過探討和研究,如拉多等人認為,語言遷移現(xiàn)象是語言習得的一種主要障礙,但Corder(1967) 等人卻認為,語言遷移現(xiàn)象在外語習得過程中并不是至關重要的。杜雷(Dulay)和貝特(Burt,1974)也認為,語言遷移是語言習得的一個過程,它在外語習得過程中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因素。
從結(jié)果看,遷移可以分為兩種,即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Susan M. Gass & L. Selinker,2001)。當母語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語相似或完全一致時,往往出現(xiàn)正遷移,對外語的學習有促進作用;當母語與目的語的某些特點相迥異時,二語學習者就會感到學習很吃力,而這時學習者如果還運用母語的某些語言規(guī)則來學習目的語的話,就會產(chǎn)生語言的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這會阻礙外語的學習或習得,在干擾嚴重的情況下,就會出現(xiàn)石化現(xiàn)象(Fossilization),即一種不正確的語言特征,永久地成為一個人說或?qū)懙囊环N語言的泛式 (Richards, 2002)。從分類上看,語言遷移可以分為“語際遷移”(Interlingual Transfer)和“語內(nèi)遷移”(Intralingual Transfer)。中式英語的產(chǎn)生主要是源于語際遷移。Carl James(2001:179)基于第二語言習得理論,運用對比分析、錯誤分析和遷移分析的方法研究“負遷移”發(fā)生的原因。
對于中式英語概念的界定,慣用法教授葛傳椝(1980:24)指出在語法和用詞方面基本上不能算錯而意思也還明白可是明顯地從漢語思維產(chǎn)生而英語民族的人們并不那么說的那種英語就是中式英語。其他一些研究者,如李文中(1993:18-24)對“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做了明確區(qū)分,指出“中國式英語”是中國的英語學習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語的干擾和影響,硬套漢語規(guī)則和習慣,在英語交際中出現(xiàn)的不合規(guī)范英語或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陳三東(2005:71-75)從語音、詞法、句法、語篇及語用的層面分析了中式英語的特點;莊繹傳(2000: 7-10)指出在透徹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從英語的三個特點:替代、主謂搭配和主從關系來避免中式英語;王俊英(2008)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通過對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有聲思維實驗,對實驗結(jié)果進行了歸類分析,指出中式英語是由于二語心理詞匯的不完整和語義聯(lián)系不完善所造成的。
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母語的遷移是一種不可否認的現(xiàn)象,“必須重視母語的遷移作用”(俞理明,2004:76)。而在“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的研究中,就寫作方面而言,國內(nèi)的學者也在不同角度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周仕寶(2002:51-56)將中式英語的錯誤分類,確定了中式英語的定義和語言遷移的概念,可以從英語寫作中的詞匯層面、句法層面、修辭層面、語篇層面等分析中式英語產(chǎn)生的影響。針對如何應對和解決“負遷移”帶來的影響,吳丁娥(2001:119-123)通過對漢語負遷移對中國學生英文寫作時造成的各類錯誤分析指出,要解決“負遷移”問題應當提高英語教師的認識,即注重語言交際重要性、英語文化傳達、漢語思維和文化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陳璟(2003:54)結(jié)合課堂教學對中學生英語寫作中的負遷移現(xiàn)象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尚秀葉(2006)運用應用錯誤分析理論,著重調(diào)查和分析了中國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出現(xiàn)的中式英語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陳麗萍(2008:16)提出通過篇章背誦克服母語的負遷移,其目的是增加目的語的輸入量。值得一提的是,國內(nèi)的一些研究者已將“中式英語”與“母語負遷移”二者相結(jié)合進行分析,如駱賢鳳、聶達(2002:50-53)通過分析中式英語實例,指出母語的負遷移是產(chǎn)生中式英語的原因之一,負遷移是二語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的重要原因;徐文麗(2005:13-16)從語音、詞匯、句法和語篇四個方面分析了中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語言負遷移現(xiàn)象并提出了實際的解決對策。陳磊(2007)結(jié)合語言的遷移理論分析了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科版英文摘要寫作中的中式英語并發(fā)現(xiàn)負遷移在其所研究的遷移現(xiàn)象中占有最大的比例,為科技英語的寫作提供了一些啟發(fā)和指導。張海燕、劉榮(2009:83-85)在其“二語習得過程中母語負遷移的表現(xiàn)及其對策”中指出了一些母語負遷移存在的問題和具體的表現(xiàn),提出了克服負遷移以促進英語學習和教學的策略。
以上關于國內(nèi)一些學者在“中式英語”、“負遷移”現(xiàn)象以及“中式英語的負遷移”等方面的研究。雖然涉及到英語寫作的各個方面,但是大都是關注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寫作,將具體的研究角度定位在高中英語的卻很少。就中國學生學習英語而言,“中式英語”是阻礙學生掌握英語的一道主要障礙,也是習得過程中產(chǎn)生“負遷移”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高中生英語寫作中頻頻出現(xiàn)“逐字逐句的翻譯”正是“中式英語”,也是母語負遷移在思維上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除思維之外,寫作中的詞匯、句法、語篇、文體以及語用等方面也會受到母語的負遷移的影響,亦值得做進一步的研究。
鑒于中式英語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過渡性”語言,大部分的國外學者都是從理論上就中式英語的產(chǎn)生加以闡述,只有極少部分研究者能列舉出中式英語實例,如上文中提到的Joan Pinkham。
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復雜豐富的過程,影響其學習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母語、年齡、認知方式、認知水平、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等等。對于我國的英語學習者而言,母語負遷移是中式英語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說出或?qū)懗鰩в袧h語語言規(guī)則和漢語思維習慣的英語,其原因就是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受到漢語語言規(guī)則和思維習慣的影響,這種影響便是漢語的負遷移。總而言之,中式英語是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在母語負遷移影響下而產(chǎn)生的一種語言形式,而母語負遷移則是出現(xiàn)中式英語的重要原因。
目前國內(nèi)關于負遷移與中式英語結(jié)合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寫作和翻譯,而對于口語的研究較少,尤其是結(jié)合中式英語的研究。除此之外,還可以拓展負遷移在語言使用領域的研究,比如聽、說和讀等技能的學習策略方面的研究。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