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
更重要的不是陪伴的方式,而是感情的交流。
媒體常有類似的話題,主角是男女。放在親子關系上——大約是因為天然的血緣關系,有些人認為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并不需要經營。有不少將孩子交給別人養(yǎng)的父母這樣安慰自己:“小時候誰帶沒有關系,孩子還是跟爹娘親”。
這不是真的。
一位朋友,她和她妹妹只相差一歲,父母無力照看,又因為種種原因,祖父母不便同住,她自小是和祖父母一起長大。
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已經成年,獨住。周末的時候回祖父母家叫做“回家”,回父母家叫做“去我爸媽那兒”。
某日她說起:看到妹妹拉著媽媽的手,很羨慕,但自己無論如何對父母做不出這樣的小到拉手的動作。
父母也不是不愛她,她買房子,替她出了首付。她不肯要,母親眼淚汪汪地說這么多年委屈了她,覺得歉疚,希望可以為她做些事。她很無奈地接受了,但與父母之間始終無法親密,相敬如賓。
與孩子建立感情鏈接的機會,錯過了,便是錯過了。所以,如果不是別無選擇,在孩子小的時候,請把他留在身邊、帶在身邊。
但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也未必同父母親近。
有的源于父母對孩子的淡漠,有的卻源于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溺愛孩子實際上是父母懶惰不肯用心的結果,表面上似乎有愛的形式,實際上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父母和子女情感上的交流,最初是由肌膚接觸建立的。傳統(tǒng)育兒似乎不主張抱孩子,我覺得這和之前孩子多、生活壓力重有關系。仔細考慮那些說法,會發(fā)現(xiàn)所主張的無非是要減輕父母的麻煩,并不是從孩子的需要出發(fā)。
而孩子的需要發(fā)諸于內心,他們尚沒有學會偽裝,矯情。所以,能抱孩子的時候,盡量抱吧。
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和精力,也是看得見的?,F(xiàn)在全職媽媽越來越多,給在職媽媽帶來了壓力。兒子所在的幼兒園老師就曾經對我說:在職媽媽能放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當然比不上全職媽媽。
這是廢話。還好,時間僅僅是一個尺度,更重要的尺度是陪伴的質量。
不能常常在孩子身邊,就拿出規(guī)律性的時間,讓孩子形成觀念,“某某時間段媽媽會和我在一起,某某事情要和媽媽一起做”。 這就是安全感。
還要摒棄某些育兒概念,并不是只有親子游戲、親子閱讀才算陪伴。重要的不是陪伴的方式,而是感情的交流。時??粗⒆拥难劬Γ瑢λ⑿?。刷牙洗臉拉粑粑,穿衣吃飯等等,生活中的一系列瑣事,能在他身邊的盡量在他身邊,用溫暖的眼神注視。
請拿出筆,畫一下重點吧:所謂高質量的陪伴,不是指陪伴的方式,而是指感情的交流。
讓孩子了解你所做的事情,讓他陪你做一些他可以做的事情,讓他去融入你的生活,而不是給他畫個大餅、給他個理想國。
盡可能與孩子單獨相處。沒有什么比單獨相處更能培養(yǎng)感情的了,尤其是對于平日不得不把孩子交給保姆或者祖父母的媽媽,在能夠陪伴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與他單獨相處。
在孩子最脆弱的時候,一定在他身邊。平時不能陪睡的媽媽,在孩子生病的時候陪睡;去醫(yī)院的時候,抱著孩子,讓他知道,你在乎他——將主角換成成年男女,愛情小說里有無數這樣“動人”的橋段,俘獲了無數顆冰冷的心。
告訴孩子你愛他,不厭其煩地告訴他你愛他。謊言重復千遍都是真理,何況母愛通常不會是謊言,只是很多母親不知道怎么表達而已。
有一本繪本書叫做《永遠永遠愛你》,講的是慈母龍媽媽和霸王龍寶寶的故事。故事的倒數第二句話是:我永遠愛你,無論你在哪里,我永遠永遠愛你。有次讀到這句話,我看到兒子眼中淚光閃爍。而后,他拉過我的手,放在他的臉頰邊,問我:“媽媽,你也會永遠愛我,對嗎?”
我看著他的眼睛,肯定地說:“對,媽媽永遠永遠愛你,”——除此之外,我將永遠永遠記得他的小臉在我手中摩挲的感覺。
所謂相親,不過如此。
編輯≡張文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