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禊i
摘要:由于受到自然環(huán)境以及氣候等因素的影響 ,我國地質構造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這就會給公路路橋的建設帶來諸多難題,而軟土地基則是這些常見難題之一。本文主要對公路路橋施工中有關軟土地基的處理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公路路橋;軟土地基;處理原則;處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TU47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我國的軟土是構成軟土地基的最主要部分, 軟土地基是在緩流水、靜水的環(huán)境下不斷地沉積而形成的。 具有不穩(wěn)定、粘度較小、強度弱等缺點,我國公路行業(yè)對軟土路基的定義是強度低、壓縮量較高的軟弱土層。 若在軟土路基進行公路建設,路堤容易出現較大的沉降和坍塌現象,并嚴重的影響到公路的使用,進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惡劣的社會影響。 因此,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應加強對軟土地基處理技術的重視與運用,以切實保證工程的質量,進而使公路施工單位的經濟效益得到保證。
一、軟土地基對于路橋施工的影響
在公路路橋施工建設中,地基處于最基礎的部分,關系到路橋結構的穩(wěn)定性。軟土地基對于路橋施工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由于施工條件有限,許多施工單位對于軟土地基的處理不到位致使地基出現許多問題,從而破壞路橋工程建設。
1、路面侵蝕問題
路橋路面主要是由碎石以及水泥等顆粒細料組成。而這些原料禁不起雨水沖擊,大多在鋪設結束后引發(fā)侵蝕現象,進而破壞原料自身的緊密程度。在雨天施工的情況之下,此類現象更加凸顯,已鋪設的路面在雨水的沖刷之下會逐漸松散,從而影響往后的路面穩(wěn)定性。
2、路面沉降問題
在路橋建設過程中,路面沉降問題是最常見的通病之一,路橋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因操作不當等因素導致一系列問題而未及時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進行處理,從而導致施工質量嚴重下降。部分施工單位由于施工技術缺乏,未能較好地控制路基工程的壓實度,致使工程的穩(wěn)定性下降。由于在路橋過渡段結構排列不科學,在橋頭出現的跳車現象,既不舒服同時也會影響出行安全,甚至會引發(fā)橋頭搭板坍塌斷裂。與此同時,環(huán)境因素引發(fā)路面沉降問題也不容小覷,路橋過渡段經雨水侵蝕,導致路堤填土流失、強度減弱,進而導致路面沉降現象發(fā)生。
3、路面硬化問題
軟土地基自身具有不穩(wěn)定因素,因此,與路面材料進行混合使用時較易出現路面硬化現象。在路面施工的材料中,屬混凝土與瀝青最為常見,而路面硬化現象的出現與這兩種材料配合比例息息相關,如若兩種材料的配合沒有達到規(guī)定的要求,則會導致路面出現膨脹以及沉陷之類的現象。
二、軟土層地基施工處理原則
在實際公路路橋施工的過程中對于軟土層地基的土質分析是最主要環(huán)節(jié)。一般從以下兩個方向進行分析處理。第一,軟土層地基自然沉降法。一般為了使軟土層地基自然穩(wěn)定而達到公路路橋施工要求,一般使用堆載預壓的路面處理方式。實際效果較好;第二,公路路橋施工前對軟土層進行特殊的技術處理。在實際的適用性上,前種方法由于耗費時間較長,且操作較為復雜,對于實際公路路橋施工的資金、人員、材料、設備等的要求較高,往往在大中型公路路橋施工中使用,后者能有較強的施工靈活性,能滿足短期限的公路路橋施工要求,且施工的實際安全性較高,是目前公路路橋施工中使用較廣的一種軟土層地基處理方式。
三、軟土地基在公路路橋施工中的處理方法
1、換填法
1.1置換填土
置換填土法適用于有較小路堤填筑高度的軟土地基處理,此時需要確保軟土層厚度在3米范圍內,若是超多3米的軟土層處理,可通過有較好強度與穩(wěn)定性的材料來換填挖除的一部分軟土,用滲水性與穩(wěn)定性較好的材料,分層填筑于軟土及泥炭的已挖除部分。
1.2土工織物加固
利用土工織物的補強、加筋、排水及應力擴散等作用來實現地基加固,在有效調整地基變形的情況下提高地基承載力。若是高填路堤則可適當分層墊隔,使地基荷載均勻分布。
1.3拋石擠淤法
對于排水較困難的長年積水低洼地段,厚3至4米并呈流動狀態(tài)的淤泥表層并無鮮明硬殼,若此時采集石料較容易且易于沉至淤泥底,則可通過拋石擠淤法來進行軟土地基出來。選用泥炭稠度大小決定大小的石料,要求穩(wěn)定性較好且不易風化,在含泥量最低時將多數石塊粒徑控制在30厘米以上。
2、擠密壓實法
擠密壓實法的原理是采取相應的手段,通過振動、擠壓等方式使地基土體孔隙比減小,進而提高地基強度。
2.1土(灰土)擠密樁處理軟土地基
在國外20世紀30年代開始使用土或者灰土來處理軟土,而在我國50年代中期開始在西北地區(qū)開始試驗,70年代初期則在我國黃土地區(qū)得到了廣泛使用。其原理則是生石灰吸水消解經過化學反應之后膨脹,樁間土脫水,樁周圍的土經擠壓過后,土壤的密實度逐漸增強,從而提高了地基強度,進而達到滿足工程要求的地基承載力度。此類方法適用于處理加固地下水位以上的濕陷性黃土、素填土與雜填土以及含水量較高的軟土。這種方法能夠很好地縮短施工工期,同時又能就地取材。
2.2強夯法處理軟土地基
強夯法又名動力壓實法,這種方法是將重錘反復提到高處并且使其自由下落夯機地基,從而達到提高地基強度和降低壓縮性的目的的一種方法。在我國,70年代后期就已經開始引進這項技術,并且在天津、山西等地分別進行試驗研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進而在全國大范圍內進行推廣。80年代中期,我國運用強夯法對填海地基進行處理取得成功后,逐步在沿海地區(qū)推廣應用,并且取得了驕人的經濟以及社會效益。就目前而言,強夯法對于除不適用于厚層淤泥質以及淤泥之外,對于某些種類的軟土強夯法仍是不錯的方法。除此之外,軟土的土層性質也尤為關鍵,強夯法的加固效果取決于地基土的滲透程度,因此必須創(chuàng)建排水通道。
3、復合地基處理法
3.1碎石樁法
碎石樁法以高壓水流并利用水平向振動的管狀設備,通過邊振邊沖的方式在軟弱黏性地基中成孔,并將碎石分批填入孔內,然后振搗密實制樁成增強體,以形成周圍粘性土與豎向增強體共同構成的復合地基。碎石樁施工時,先將原地面整理平凈,在機具定位完成后沉入樁管,再加料振壓密實,然后拔出樁管并移開機具,這是碎石法施工的主要流程,適用于工期緊張且軟土層深的情況,較之于排水固結,該方法可有效縮短施工工期。
3.2深層攪拌法
該方法利用特制機械強制將地基土與固化劑沿深度攪拌,使之形成水泥土樁來實現地基加固的方法,使用范圍極光,適用于各種有限制條件的軟土地基與特殊地基條件,不僅能減少沉降量,而且還有利于提高構筑物的穩(wěn)定性。該方法具有鮮明特點,主要表現為:有較小的側向變形,且側向位移在填土后的兩個月內就能趨于穩(wěn)定;通過強制攪拌處理后的軟土地基會緩慢固結,大大降低了軟土的固結度;處理效果隨著間距越小且樁體越長而越好;樁體為多數應力集中處,只有部分應力會通過樁體而傳遞至位于復合地基底部的土中,這樣會使得復合地基以下土層的沉降量增加,進而減緩固結速率,嚴重影響到軟基加固的效果,所以必須在粉噴法時一定要確保穿透軟土層。
結束語
公路路橋施工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公路鋪設的整體質量,實際的施工過程中要事先進行軟土層的實際勘察,以便于分析使用何種加固和處理方法。加固處理中主要各種實際處理的施工成本、處理效果、施工安全能因素,注重結合使用不同的加固處理方法,務必實現軟土層地基處理的效果性和經濟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李陽.高等級公路軟土地基處理技術[J].四川建材,2007(1).
[2]胡繼紅.軟土地基的危害及其處理[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6).
[3]李彰明.軟土地基加固的理論、設計與施工[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4]林建斌.對路橋軟土地基處理的方法探討[J].建材發(fā)展導向,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