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摘要: 裂縫是混凝土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它的出現不僅會降低建筑物的抗?jié)B能力,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會引起鋼筋的銹蝕、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響建筑物的承載能力。在施工中,裂縫產生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而要想控制裂縫,必須對其種類及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切實抓好混凝土的配和比設計、施工工藝、切縫時間和深度、混凝土的養(yǎng)護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來改善混凝土的質量并采取有效的澆注后的防治措施。關鍵詞:建筑施工;裂縫;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隨著建筑施工技術與國有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縫問題早已成為限制與制約我國建筑施工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建筑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外觀顯然是最為關注的問題,外觀不合格的建筑,功能再好也難以受到使用者的青睞。因此如何正確有效地對我國建筑施工技術中的混凝土裂縫工作做出適當的調整與改變,就成為了我國政府與建筑施工單位尤為關注的一個問題之一。
2 建筑施工中裂縫的種類分析
(1)基礎裂縫。該裂縫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建筑施工中由于材料的質量以及其它天氣等方面原因而引起的建筑裂縫。
(2)主體結構的裂縫。該裂縫是建筑施工中的最主要的裂縫之一,其主要包括了混凝土裂縫以及墻體裂縫兩種。尤其是其中的混凝土裂縫,更是現今各個施工中裂縫產生的最主要的裂縫之一。
(3)裝飾裂縫。對于這種裂縫而言,其主要的由于建筑物在裝飾的過程中由于施工的技術人員以及其它裝飾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使得建筑物裝飾的質量出現了問題,導致了裂縫的產生。
3混凝土裂縫產生的原因分析
3.1建筑結構設計不合理
建筑設計不合理會導致混凝土結構中出現裂縫,主要表現在:結構中的斷面突變而產生的應力集中所產生的構件裂縫;對構件施加預應力不當,造成構件的裂縫;構造鋼筋配置過少或過粗等引起構件裂縫;未充分考慮混凝土構件的收縮變形;采用的混凝土等級過高,造成用灰量過大,對收縮不利。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由于水分蒸發(fā)、體積逐漸縮小,產生收縮,而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約束,不能自由伸展,當混凝土的收縮所引起板的約束應力超過一定程度時,必然引起現澆表面的開裂。
3.2施工影響
在現場澆搗混凝土的過程中,振搗或插入不當,漏振、過振或振搗棒抽撤過快,均會影響混凝土的密實性和均勻性,誘導裂縫的產生。其次,因為混凝土工程進行的抹面次數不能滿足要求,更容易出現裂縫現象。另外,在養(yǎng)護方面,由于現場養(yǎng)護措施不到位,會造成混凝土早期脫水,從而引起收縮裂縫。
3.3材料影響
混凝土原材料的配置不當也會引起裂縫,如粗細集料含泥量過大,會造成混凝土收縮增大,集料顆粒級配不良或采取不恰當的間斷級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縮的增大,誘導裂縫的產生。骨料粒徑越細,針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單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縮量也會增大。另外,混凝土外加劑、摻合料選擇不當或摻量不當,會嚴重增強混凝土收縮。礦渣硅酸鹽水泥收縮比普通硅酸鹽水泥收縮大、粉煤灰及礬土水泥收縮值較小、快硬水泥收縮大。水泥強度等級越高、細度越細、早強越高,對混凝土開裂影響越大。
3.4設計影響
由于現代建筑追求形式美,因而越來越多的建筑外立面變化豐富,功能多樣,這就使得建筑平面布置也復雜多變,在設計中,對伸縮縫、后澆帶的設置不盡合理。通常出現梁跨度大的狀況,另外,由于一味地追求經濟,使得結構中的板厚太薄、受力鋼筋截面偏小、配筋位置不當、節(jié)點不合理、構件斷面突變和開洞留槽引起應力集中等問題頻頻出現,最終引起裂縫問題。板中多種功能的預埋線管布設過于集中,造成樓板實際厚度下降,剛度也無法滿足預定要求。部分樓板鋼筋采用簡支計算,在支座處未配置負彎矩鋼筋。而且在設計中,由于對構件施加的預應力估計不足,造成錨固端偏心、應力過大等引起裂縫。設計中未充分考慮混凝土構件的收縮變形,采用的混凝土等級過高,對混凝土抗裂也極為不利。
4 建筑施工裂縫的處理方法
4.1表面修補法。此法適用于對于承載力無影響的表面,在處理時在表面涂拌環(huán)氧膠化,并且要在事先進行驗證。
4.2內部修理法。在修補時,要將膠結材料壓進裂縫中,由于其凝結作用而起到修補和恢復結構整體性的作用,這種方法適合對整體有影響的裂縫的修補。常用的灌漿材料有水泥和化學材料,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用。
4.3結構加固法。此法適用于對結構整體承載力有較大影響的裂縫。在處理時要先鑿除薄弱的土層,并清理干凈,用鋼筋加上圈套進行固定。因裂縫直接影響工程和建筑物的質量,要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裂縫的處理。因此,在施工的過程中要做好對裂縫的防治工作,并與有關部門進行研討,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5 建筑施工裂縫的控制措施
5.1加強施工監(jiān)測
在施工過程中,加強的對混凝土溫度以及收縮變形程度的相關數據進行監(jiān)測,及時對現場情況進行反饋以便工程能順利進行。此外,盡量做好混凝土性能的改善工作,加強養(yǎng)護提高抗裂能力,施工過程中保證混凝土的優(yōu)良質量對預防裂縫的產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貫穿裂縫的產生,發(fā)現這種情況后要再做更改,努力恢復結構的整體性不是那么容易,因此,施土過程中預防貫穿性裂縫的產生成為主要工作。
5.2合理布置防裂鋼筋
鋼筋與混凝土共同工作的基礎是兩者之間的粘結力。在一般常溫和允許應力狀態(tài)下,鋼材的性能是比較穩(wěn)定的,其與混凝土的熱膨脹系數相差不大,因而在溫度變化時,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內應力很小,而鋼材的彈性模量比混凝土的彈性模量大7-15倍。當混凝土的強度達到極限強度、變形達到極限拉伸值時,應力開始轉移到鋼筋上,從而可以避免裂縫的開展拼。配置的構造鋼筋應盡可能采用小直徑、小間距,例如配置直徑6-14mm、間距控制在100-150mm。按全截面對稱配筋是最合理的,這樣可大大提高混凝土抵抗貫穿性開裂的能力。若進行全截面對稱配筋,配筋率應控制在0.3%-0.5%之間。
5.3重視混凝土的澆筑過程
混凝土澆筑方面應該注意以下問題:在沒有采取其他措施的情況下,混凝土從料口投放的自由傾落高度要控制在2米以內;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分層分段連續(xù)進行。每層澆筑高度應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一般分層高度為振搗器作用部分長度的1.25倍,最大不超過50厘米;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應快插慢拔,確保插點排列均勻,逐點移動,順序進行,不得遺漏,做到均勻振實。移動間距不大于振搗棒作用半徑的1.5倍,一般為30-40cm。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層5cm,以消除兩層間的接隙;在澆筑混凝土的過程中,應避免出現間歇。如果不能避免,則應該嚴格控制間歇時間。并保證在前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應該密切觀察模板、鋼筋、預留孔洞、預埋件和插筋的工作情況,如果發(fā)現問題,應該及時停止作業(yè),并在澆筑好的混凝土凝結前,將問題排除,以保證正常作業(yè)。
5.4加強后期養(yǎng)護
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及時灑水養(yǎng)護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經常濕潤,這樣既減少外界高溫倒罐,又防止干縮裂縫的發(fā)生,促進混凝土強度的穩(wěn)定增長。一般在澆筑完畢后12-18小時內立即開始養(yǎng)護,連續(xù)養(yǎng)護時間不少于28天或設計齡期?;炷帘砻娓采w防護。在低溫季節(jié),混凝土表面覆蓋防護可以減少混凝土表面溫度梯度及內外溫差,保持混凝土表面溫度,同時延緩混凝土的降溫速度,以減少新老混凝土上、下層的約束溫差,最終防止裂縫的發(fā)生。夏季高溫宜采用流動水養(yǎng)護。冬季低溫季節(jié)側模宜嵌入珍珠巖保溫板防護,表面宜用油布覆蓋。當月平均氣溫在24天內連續(xù)下降6-9℃,未滿28天的混凝土暴露表面應進行覆蓋保護。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裂縫控制是一項綜合性問題,一直是建筑物的創(chuàng)造者和使用者共同關心的話題,需要經過工程設計、工程監(jiān)理、具體施工單位等多方面的協(xié)調配合。伴隨我國對于混凝土耐久工作的研究深入以及材料科學的發(fā)展,相信裂縫危害問題一定會得到合理解決,從而保證建筑施工任務可以高質量的完成。
參考文獻:
[1]徐剛.大體積混凝土基礎施工裂縫控制研究[D].天津大學,2007.
[2]王維斌.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與施工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