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揚 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提議,在歐洲建立一個獨立的通訊網絡,避免歐洲國家之間的電子郵件和數據繞道美國。這樣一種“歐洲版互聯(lián)網”真的能夠實現嗎?這種在某個區(qū)域強化互聯(lián)網的做法會成為打破美國在互聯(lián)網領域一家獨大的新模式嗎?技術無難點,實現起來不容易 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高級顧問俞曉秋17日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采訪時稱,默克爾提出建設歐洲通訊網的倡議,可視為是繼續(xù)推動歐盟一體化建設和加強歐洲通訊網絡安全性的一項重要舉措,意在組建一個可不經美國傳輸電郵和傳輸與儲存數據的歐洲自主可控的通訊網絡,但它不會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安全網絡。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網絡安全專家17日對《環(huán)球時報》表示,建成這樣的通訊網絡,技術上并不難,歐盟內部如果能達成一致,只需建成一個服務于歐盟的大型互聯(lián)網交換中心就可以實現。主要需要增加線路和網絡設備,配備頂級的路由器,通過鋪設光纖實現所需帶寬。但在實際操作中難度很大,比如這個交換中心建在哪個國家,其他國家是否對自身數據通過這個國家表示信任,還有就是寬帶寬產生的費用是很高的,這筆費用要如何結算。相比之下,在德國國內或者法德兩國之間實現是比較容易的。比如,想要德國的電子郵件不通過美國,首先可以讓德國用戶使用德國的郵箱服務器。其次,德國內部加強網絡互聯(lián)互通,確保這些網絡之間距離最短,就不會繞道國外了。網絡傳輸會自動選擇最近的路,比如A-B之間有10條路,哪條路近就自動選哪條,這個最近不是物理距離,而是網絡距離,可以理解成傳輸速度最快,A繞道美國再回到B只需要3秒,A直接到B需要10秒,就會自動選擇繞到美國再回來。這就需要使德國內部所有的路都很通暢,這樣才能在選路時候不會繞到德國之外。 這名專家表示,如果按照這個思路操作,不會對現有互聯(lián)網的互聯(lián)互通有任何影響,德國的老百姓使用網絡時甚至不會有任何感覺。域名解析問題很難解決 歐洲版通訊網既然是一個開放的網絡,那數據如何才能繞過美國,在歐洲內部傳輸呢?記者采訪的多名專家對此都持否定的態(tài)度。一名匿名專家表示,這一做法無法打破美國在互聯(lián)網領域一家獨大的局面,即便這樣的通訊網建成了,但根服務器仍在美國,這個網絡解決不了域名解析問題,比如兩個德國人想要互發(fā)郵件,還是要通過根服務器找到對方的郵件服務器,這個過程無法完全繞開美國,但郵件內容不會過美國,美國只會知道德國有一個人查了另外一個人的郵箱地址在哪里。同時,如果歐盟內某個國家網絡設施不太好,數據傳輸時仍會繞道美國。 俞曉秋認為,根服務器是互聯(lián)網連結運作的中樞,其主要功能是進行域名解析,再把你帶到你想去的地方。一旦根服務器發(fā)生故障或受到攻擊,網絡就會癱瘓。根服務器不是一個監(jiān)控的工具和通道,與建立一個獨立的通訊網是兩碼事。保障網絡安全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要制定有約束力的國際規(guī)則。中國能從中借鑒什么? 中國網絡安全專家譚曉生認為,德國提出“歐洲版互聯(lián)網”有一定的合理性,任何區(qū)域加強自身的網絡基礎架構都是沒有錯的,這是實現網絡安全和自主的基礎條件。但建歐洲版通訊網的思路只能降低歐洲數據通過美國的幾率,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更不是一招制敵的方法。因為如果歐洲本地用戶在使用美國的服務,本地的互聯(lián)網再強大,也沒有用。 前文中提到的匿名專家認為,增強自身網絡互聯(lián)思路是好的,是讓網絡成本最小化的一種方式,因為數據不再繞道美國,這樣就不需再和美國進行費用結算。中國其實也在這么做,從早前的打通電信網和教育網,到建立三個互聯(lián)互通點,再到現在增加互聯(lián)互通點,這和德國首先把自己內部網絡之間互聯(lián)互通做好的思路是一致的,只是中國這樣做最初不是從安全角度考慮的,而是從成本的角度考慮的,因為數據繞美國,流量是要給美國交錢的。 這名專家強烈建議,未來在國內互聯(lián)網上傳輸重要數據和文件,應當盡量使用國內的服務和工具,這樣可以更好地保障數據的安全。但他也承認,這種限制很難通過技術手段強制,只能通過內部規(guī)定在公務人員等特定人群中實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