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理上顯而易見的差異以外,女人和男人在心理方面也有明顯的不同。這種差異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顯現(xiàn)出來。五六歲的女孩子們就開始圍在一起玩過家家,像母親一樣照顧洋娃娃,而這么大的男孩子們更喜愛拿著玩具寶劍玩打仗的游戲。這到底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特質,還是在大人們的教導下逐漸養(yǎng)成的偏好呢?
我們通過學習父母,成長為女人或者男人
如果說性別認同是后天學習獲得的,那么我們是從何時開始學習成為女人或者男人的呢?弗洛伊德認為,在小男孩3歲左右時,俄狄浦斯情結會促使他們產生性別認同。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并娶了自己的母親,所以俄狄浦斯情結又被稱作戀母情結。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小男孩在3歲左右的時候會沉迷于對自己母親的愛戀以及親密接觸之中,并產生完全占有母親的欲望。然而,母親卻是屬于父親的,這讓小男孩感到嫉妒和恐懼。父親不僅占有著母親,而且還比自己高大和有力,小男孩懼怕父親為了報復自己割掉自己的生殖器,于是只能認同父親,希望自己成為父親那樣的男人,從此開始學習父親的言行,也就是男人的言行方式。弗洛伊德還認為,沒有父親而無法經歷俄狄浦斯情結的男孩,很有可能出現(xiàn)性別認同障礙。
對于小女孩,弗洛伊德則提出了伊萊克拉特情結,即戀父情結,不過似乎有些不能自圓其說。與俄狄浦斯情結相似,有伊萊克拉特情結的小女孩愛上了自己的父親,嫉妒和懼怕自己的母親,最后認同母親,并開始學習她的一切。但小女孩并沒有陰莖,所以無法因為恐懼被母親閹割而認同母親。為了彌補這個漏洞,弗洛伊德又提出,小女孩其實有陰莖嫉妒的心理,她以為自己本來有陰莖,但卻被母親閹割了。相比俄狄浦斯情結,伊萊克拉特情結缺乏說服力,不易于理解,所以并沒有像俄狄浦斯情結說那樣流傳開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說明,弗洛伊德的性別認同理論存在漏洞。也許性別差異根本就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先天就刻印在男人和女人的骨子里。
后天的修改無法扭轉先天的性心理特征
1965年8月22日,居住在加拿大的珍妮特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男孩兒,并給他們分別取名為布萊恩和布魯斯,誰也沒想到,7個月后一個災難將降臨在這個幸福的家庭。當雙胞胎接受包皮環(huán)切手術時,手術使用的一個通電設備發(fā)生了故障,將小布魯斯的整個陰莖都燒焦了。即使是在今天,新生兒也很難接受陰莖重造手術,50年前的整形技術更是無能為力。難道小布魯斯就要帶著殘疾開始他的人生嗎?幾個月后,當時著名的性學家約翰·馬尼醫(yī)生對珍妮特和她的丈夫提出了一個建議:讓小布魯斯接受變性手術,從此,珍妮特家將少一個叫布魯斯的兒子,多一個叫布倫達的女兒。
馬尼醫(yī)生作為著名性學家,主張性別差異都是在后天教養(yǎng)中形成的,不論你天生性別是什么,如果你被當成女孩兒一樣養(yǎng)大,那么就會像女孩兒一樣思考和行事。如果馬尼醫(yī)生的理論正確,布魯斯在18個月大的時候接受了變性手術,并改名為布倫達,她的父母也完全給予她女孩兒式的教養(yǎng)方式,讓她穿粉紅色的裙子,給她玩漂亮的布娃娃,那么布倫達將像一個女孩兒一樣長大成為一個女人,并且擁有像正常女人一樣的生活。
然而,事情總是出乎意料的。布倫達并不喜歡當女孩兒,她變得孤僻和怪異,連雙胞胎兄弟布萊恩都為和她一起玩耍而感到尷尬。她也痛恨去馬尼醫(yī)生處接受激素治療,好讓她像個女孩兒一樣發(fā)育和生長。她感到自己和別的女孩兒不同,這種生活簡直是一種折磨,甚至讓她想要自殺。在雙胞胎13歲的時候,母親終于告訴了他們,布倫達出生時是男孩子的事情。對于這個消息,布倫達反而松了一口氣,她終于明白為何自己如此不正常了。
得知真相后,布倫達做回了男孩,并且給自己取了新名字大衛(wèi)。接受了陰莖重造手術后,大衛(wèi)遇到了所愛的女人,并與之結婚。可好景不長,大衛(wèi)的婚姻和事業(yè)都不順利,在重創(chuàng)之下,他在38歲的時候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馬尼醫(yī)生本來想借助布魯斯的事情來證明,性別差異是后天形成的,可布魯斯悲劇的一生正好陳述了相反的觀點。不論如何把他當作女孩子養(yǎng)育,在青春期時給他吃雌性激素,他骨子里的男性基因還是占了上風。當然,也有人說布魯斯不過是一個單獨的案例,不具有代表性。不論兩性差異是先天便有還是后天養(yǎng)成,男人和女人,的確在很多方面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