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善偉
優(yōu)雅與物質有關,但更多的在于個人的心境。古人說無恒產而有恒心者,唯士為能,意思是說那些身無分文,但能保持悲天憫人情懷的人,是配得上“士”這個稱號的。中國古人對“士”有一種無上的尊重,在古人看來,“士”對于精神的追求是至高無上的,“士”是可以為知己者死的。這在中國古人看來,是一種當然的精神。南宋在王朝滅亡的時候,十幾萬人寧愿跳海不愿茍存,更多的是因為在靈魂的深處,他們相信自己的文化道統(tǒng)是高貴的,生活在別的統(tǒng)治之下,在他們看來,毋寧死。他們這種骨子里的文化優(yōu)雅,讓日本人深為感動,舉國戴孝,為宋王朝哀悼三日。中國古人的這種文化自信與優(yōu)雅,體現在當時年輕人生活的各個方面。
露著肚皮“相親”的王羲之
說起中國古人的優(yōu)雅,自然會讓人想到魏晉風骨,那個大時代,涌現了眾多優(yōu)雅的年輕人,比如七歲知讓梨的孔融,比如竹林七賢,比如王羲之。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被稱為書圣,他的作品《蘭亭序》幾乎被每個學習書法的人臨摹過,這位超凡脫俗的書法家生活的優(yōu)雅程度同他的作品一樣迥異群倫。他的婚戀生活是這樣的:東晉,有個大將軍叫郗鑒,他有個寶貝女兒國色天香。當時王羲之家里也很有聲望,郗鑒就派人到王家去選女婿。王家的幾個年輕公子聽說大將軍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沒聽到似的,露著肚皮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來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將軍,當聽到東榻上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于是郗鑒便把女兒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王羲之在當朝大將軍派人來選女婿的時候,依然故我,神態(tài)自在,這份心態(tài),足以使他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明顯是做大事的料,果然后來成了大書法家。當然,郗鑒也確實有眼光,王羲之被尊為書圣,他這個書圣的岳丈也因為這次選婿的眼光而名揚千古。歷朝歷代,多少大將軍被人忘記了,郗鑒不會被人忘記,因為他有個優(yōu)雅的女婿,雖然露著肚皮在東床上躺著這一姿態(tài)不怎么優(yōu)雅,但他內心的優(yōu)雅,縱觀古今,又有幾人能比得上呢?
阮籍的才情與醉酒
和王羲之一樣讓人印象深刻且心生敬重的人物是竹林七賢中的阮籍,阮籍有句名言,“時無英才,使豎子成名乎!”就這一句話,便可見其人的才情與抱負。阮籍事曹魏,后來曹魏被司馬氏取代,司馬昭本人數次同他談話,試探他的政見,他總是以發(fā)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來應付過去,使司馬昭不得不說阮籍最為謹慎。司馬昭還想與阮籍聯(lián)姻,阮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無法進行。
阮籍的優(yōu)雅,體現在順從自己內心的真性情。阮籍有個典故——阮籍哭母。有一天阮籍和朋友下圍棋,正在興頭上,家人來通報,他母親死了,他是很孝順的人,按理該馬上走,朋友也請他快些回去,阮籍卻一反常情,硬要決出勝負。直到一盤棋下完,端起旁邊的酒盅,把酒咕嚕咕嚕倒進肚子里,才長嚎一聲,眼淚像雨水般落下,一口鮮血噴了出來。在母親下葬那天,阮籍叫家人蒸了一頭小豬,他一口氣吃完,又喝了兩斗酒,這才到母親的靈前放聲痛哭起來??抟宦?,吐一口血,直哭得昏倒在地。
阮籍的優(yōu)雅還體現在一些驚世駭俗而又合乎情理的語言。阮籍后來官封大將軍從事郎,遇到了一起案件,一個兒子把母親殺了,阮籍聽后說:“嘻!殺父乃可,至殺母乎!”有人聽了這話,就向皇帝打小報告?;实圬焼柸罴?,阮籍回話:“禽獸知母而不知父,殺父,禽獸之類也。殺母,禽獸之不若?!?/p>
優(yōu)雅在于內心,也就不僅能在春風得意的王羲之、想不當官都不行的阮籍身上看到,在仕途蹭蹬的陶淵明身上,我們同樣看到了優(yōu)雅。祖父做過當朝大司馬的陶淵明有著剛直的性格,因為看不慣官場黑暗,他數次辭官,最后一次辭官時,他的俸祿是五斗米,于是說出了:“不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間小兒折腰”這句名言,從而留下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篇。優(yōu)雅不僅僅存在于追求實踐理想,當沒有實踐理想途徑的時候,超然地放下,同樣是智慧。
情操移于外物
內心豐富而優(yōu)雅的古人,生活又是如何呢?琴棋書畫、梅蘭竹菊、松荷酒茶、劍玉扇鏡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更暗含著中國古人的節(jié)操與優(yōu)雅。
一位收藏界的大家,有個鑒定古玩的訣竅,但凡一聽說對方買了個瓷器,如果上面的竹子畫得彎彎的,或者是繪了鵪鶉,便會一口斷言這瓷器是假的。他的依據是,竹子在古人看來象征著氣節(jié)與節(jié)操,是寧折不彎的,竹子都畫彎了,肯定是贗品。而鵪鶉,在古人的諧音文化里,是罵人蠢的含義,這根本就是現代的畫師提醒買家的一種手法,事不做絕,造假也留一點余地,顯得自己還有點良心。
古人尚玉,因為玉有玉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君子溫潤如玉。古代的年輕男子,送女友的定情物,往往是隨身佩戴的玉牌。女孩子也往往會送心儀的男子玉飾,冰清玉潔,是形容愛情的貞潔的。
菊花在古人看來,是尊貴的,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后更無花。菊花之德在古人看來,是含蓄的,晚發(fā)的,耐得住寂寞的。歲寒三友,松梅竹,更是深得古代文人的尊敬。
鏡鑒兩個字對于中國文化,有著難以言表的內涵?!耙糟~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多么有哲理的話語!鏡之于古人,還包含著對政治公開透明的向往,所謂明鏡高懸。世間之事,多是輪回的,同樣的錯誤,不同的人都在不停地重復,當你站在鏡子前的時候,是否想過自己汲取了別人或自己以往錯誤的教訓?以別人為鏡鑒,何其難也,現代人明白,一個人如果能不重復犯自己的錯誤,便足可以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功。
撫琴弄劍,重的是劍膽琴心,于敵無所畏懼,于物格物致知,通琴律,曉劍道。
優(yōu)雅滲透在中國文化的骨子里,外顯于古人的言行,乃至移情于物,這種優(yōu)雅,不同于現代人追求奇裝異服,不同于追求穿金戴銀,不同于現代人為了買個蘋果手機而出賣自己的身體,“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孝之始也”。優(yōu)雅,存在于古先賢血性青年的特立獨行里,存在于對周圍事物的移情認知里。千載而后,讀來仍會感動肺腑,觸動靈魂,這便是中國優(yōu)雅文化的魅力所在,亙古不滅,流淌在一代代年輕人的血液里。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