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廣茂,歷祥英
三級跳遠運動員身體訓練水平的檢測與評定
汪廣茂1,歷祥英2
(1.韶關學院體育學院,廣東韶關512005;2.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體育部,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對我國健將級、一級、二級三個不同等級的48名三級跳遠遠運動員7項專項素質指標進行測試,并做了方差分析,剔除無差異指標.經統(tǒng)計處理后,建立了三個級別運動員身體訓練的回歸方程,制定了身體訓練水平評分標準和檢查性項目綜合發(fā)展水平、均衡程度和專項適應程度評定方法.
三級跳遠遠;運動員訓練;回歸方程;方差分析;有效性系數(shù)
衡量跳躍項目從事者的身體能力,不應以其多項跳躍的關聯(lián)素質優(yōu)劣為唯一標準依據(jù),還應該包括各項素質在人體運動過程中所處的不同位置與身體結構所占的比例大小和一系列關聯(lián)度進行綜合評價,不同層次的跳躍隊員其素質結構的比例差異是比較顯著的.判別、測量、評價跳躍各個級別運動員身體素質系統(tǒng)的結構比例,提供不同等級運動員身體結構素質水平的基準,對教練員確定訓練計劃、控制運動訓練全過程和預測運動成績具有重要意義.
1.1研究對象
測試運動員來自北京體育大學(11名)、國家集訓隊(8名)、廣東省體工隊(6名)、江蘇省體工隊(8名)、上海體育學院(11名)、河南省體工隊(4名),共48名運動員,并全為3組,甲組:健將級16名;乙組:一級16名;丙組:二級16名.
1.2研究方法
(1)項目內容的確立.第一,在閱讀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遴選出25項基本指標作為研究;第二,專業(yè)人員評判.通過問卷調查和約談的方式,對12名教授、副教授以上的教練員從遴選的25項指標中選出7項既能反映運動員必需具備的專業(yè)素質,又與三級跳遠成績有相關關系的指標.
(2)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處理.將調查問卷在計算機上處理儲存,依據(jù)“第一次測量結果與第二次測量結果,作為確定的因子關系”和“可靠性”的論據(jù),對兩次調查的問卷進行了精選確認,用半信度法進行信度檢測,得出可靠性系數(shù)rtt=0.812,P<0.01.該結果經過相關檢測后無異常出現(xiàn).
2.1運動員身體訓練水平現(xiàn)狀與級差差異檢驗
從表1的7個指標看,甲、乙、丙3個組的素質指標呈階梯形.專項能力強的組,素質能力亦高.通過對其他指標的差異顯著性檢驗發(fā)現(xiàn):甲、乙組相比30 m起動初始速度(X2)、60 m起動初始速度(X3)、立定跳遠(X5)及乙、丙組相比半蹲(X3)在之間均有顯著差異性[1].
由7項相關指標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3個不同組別(甲組健將級、乙組二級、丙組三級)三級跳遠運動員在不同項目的表現(xiàn)完全不同,且差距顯著.這7項素質發(fā)展水平指標呈階梯形的形式分布明顯,級別越高各項指標所躍升的臺階亦越高,呈現(xiàn)良性正態(tài)分布,并與實際情況相吻合.
表1 健將、一級運動員、二級運動員素質發(fā)展水平現(xiàn)狀
2.2評定指標的確定
許多因素在各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運動員訓練水平的高低不能等同于體能的疊加(見表1).每項體能在具有其相關屬性的同時,其內在關聯(lián)度之間仍體現(xiàn)著交叉的相互作用.既互補和促進,又有影響和制約,從而形成了人體內環(huán)境既復雜而又動態(tài)的素質系統(tǒng),最終起到和影響整人體功能效果.
運動員身體水平結構是否趨于合理,明顯制約著他們自身素質的潛在能力能否在完成整個技術環(huán)節(jié)中被充分利用.訂制3種級別運動員身體素質結構范例,使教練員在指導完整訓練過程中,能夠恰當?shù)牟捎米罴延柧毷侄魏头椒?,既能充分發(fā)揮運動員的最佳體能和技術水平,又不使運動員過渡訓練,并在此基礎上穩(wěn)步提高其專項成績,有著重要作用[2].
2.2.1 回歸方程的建立
由測試不同項目指標,經驗算數(shù)據(jù)推測,設置了3個族別的回歸方程(見表2).F為驗證方程的可靠度,3項方程均有其顯著意義.R為方程中自變量與因變量的復相關系數(shù)具有顯著意義.Sy值體現(xiàn)了方程驗算精度,Sy越小,其驗算精度越高.
表2 方程設置
2.2.2 測驗指標的效度分析
(1)效度系數(shù)測驗:確立7項與三級跳遠有直接相關關系的項目檢測數(shù)據(jù),不同組別有效性系數(shù)見表3.
甲組(健將級)、乙組(一級)、丙組(二級)三個組別在每一項里所顯示的有效性系數(shù)來看,健將級運動員在所有項目上的用時都優(yōu)于乙組和丙組,而最差的無疑是丙組(見表3).運動員的級別越高,綜合專項能力就越高.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充分驗證了三級跳遠運動員其綜合素質的重要性,為教練員在操控訓練過程中的如何系統(tǒng)訓練,有選擇性的引入相關因素,制定計劃提供了相應的指導依據(jù).
表3 有效性系數(shù)
(2)量化驗證:根據(jù)自變量的變化推算出因變量的變化率及對y軸的斜率,采用數(shù)理遞增方法驗算出幾個自變量的成功率,采信其數(shù)據(jù)有效量,評價方程的有效性.所得結果為:YA為94.9%;YB為95.85%;YC為99.3%,并代入以上3個方程式的各4項檢查性系數(shù)信息量綜合達到96.2%,證實該方程的有效性結果達到預期目標[3].
(3)3個不同級別運動員分層推算方程解析:第一,突出顯示力量素質的指標,例如:半蹲(X4),只有丙組被列為該方程的最后一個指標(X4),主要原因是,這些數(shù)據(jù)并未全部展現(xiàn)出跳躍隊員所具備的力量因素,只是其基礎的力量展示,這些因素的高低未能對最后結果起直接影響作用.第二,另外兩個組的方程均引入了助跑段最后的5 m速度(X1),并被列為驗算方程的一、二個自變量因素,全部排列在起始速度30 m、60 m之前,且效度系數(shù)均達到7%以上.提示該指標對各級跳躍運動員都非常有效.第三,在此類指標中,全部方程中均有助跑5級跨跳,動作結構除半程助跑外,比其它指標接近專項.對于運動員的速度、下肢力量、彈跳能力等環(huán)節(jié)提示與專項成績的吻合度較其它數(shù)據(jù)關聯(lián)度更大,所設計方程有效系數(shù)均在79%~91%之間.第四,各項速度性指標的關聯(lián)度比例最高.可見,絕對速度的快慢與否,對于級跳成績至關重要,前提是,運動員必須具備助跑速度和上踏板相適應的趨同性爆發(fā)力.也就是每個從事者的最高速度能否真正在助跑道上得到充分發(fā)揮和利用的問題,對于跑速速度相同的隊員,其助跑速度卻有很大差異.分析原因,在助跑階段的技術上、腿部力量、心理、上板意識等多各環(huán)節(jié)都存在差異.這是因為不同運動員都有不同的助跑技術特點和臨界速度,并受自身條件、技術個性程度等因素的制約.可見,在訓練過程中挖掘受訓者的速度潛在能力,提高其對速度的利用率,把握臨界速度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第五,甲組(健將級運動員)半程助跑(X7)作為第一自變量,而乙組(一級)、丙組(二級)運動員的推測方程都未出現(xiàn).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是因為該標準不單反映運動員速度、專項力量等相關因素,也體現(xiàn)了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對運動員技術要求較高.對于中等和較低水平的運動員來說,專項成績的提高,也依賴于專項素質的同步發(fā)展,依賴于能否充分地發(fā)揮身體的潛在能力.但是如果想要達到高水平,技術的日趨提高和不斷完善就躍升為主要因素.第六,正常情況下上踏板前的最后段5 m速度應該達到助跑段的峰值.在方差分析中絕對速度30 m、60 m成績甲組、乙組無明顯差異,但是在上踏板前最后段5 m速度(X1)卻有較大差異.這應該與甲組隊員所發(fā)揮的絕對速度程度高,其速度的利用率高于乙組有關[4].
2.3身體訓練的評定指標與方法
2.3.1 指標分數(shù)表演繹
依正態(tài)分布結果效應,其分數(shù)表把單位不同量換算成統(tǒng)一量.由于助跑段屬于競賽,而跳躍的整個過程屬于田賽其標準分數(shù)為:競賽:T=50+10(X-X//S);田賽:T=50+10(X/-X/S),將3個組的各項指標的分值列于表4~表6.
表4 A組評分
表5 B組評分
表6 C組評分
依據(jù)田賽和競賽的不同特點,表4、表5、表6通過運用方程推導,對半程助跑、助跑最后5 m速度、60 m跑、助跑5級跨和專項成績等5項重要因子,所換算出的每一個分數(shù)段(從10分~100分)的排列清晰可見.也就是說,通過驗算列表,健將級運動員(表4)、一級運動員(表5)、二級運動員(表6)的這5項指標達到任何一個分值區(qū)域范圍,即表示出了該級別運動員在上述幾項訓練中的運動強度,也明顯界定了運動員自身的級別和主要指標之間的強弱態(tài)勢分布.將成績轉化為具體得分,這不僅給運動員提示了主要素質、專項指標的發(fā)展趨勢,同時也明確了其努力方向,而且對于教練員在今后制訂訓練計劃時,也提供了預測運動員在不同時間段內所要達到何種指標的可操作范圍.非常有利于運用于訓練過程的控制與使用.
2.3.2 檢測性目標綜合發(fā)展趨向的界定
用3個回歸方程驗證的各4個標準作為影響主項成績的首要因素.結果顯示,主項成績的差異整體地反映出檢測性指標的發(fā)展水平提升了.對主項成績提升水平的評定能夠通過檢測性項目綜合發(fā)展水平的評定來界定[5].
該指標綜合提升水平是以上4個檢測性指標測試成績的依據(jù),其計算公式為:A=a1+a2+a3+a4/4;(A為檢測性指標綜合發(fā)展水平標準分數(shù);a1、a2、a3、a4為四個檢查性指標測試成績的標準分數(shù))
不同等級運動員因其專項能力差異明顯,對于由檢測綜合數(shù)據(jù)所推演的方程所提項的專項成績的差異范圍亦是明顯的(見表7).不同組別的運動員通過較好成績所轉換的分值范圍其布局是趨于合理的.從這個角度看,其方程的推演是成功的.
2.3.3 各項素質發(fā)展均衡程度的評定
在素質動態(tài)分布系統(tǒng)中,各項專門素質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機制.人為提高其中某種素質,就會使其它素質受到影響,使各項素質之間有效的聯(lián)系狀態(tài)被破壞.為了更好地控制受訓者全過程,掌握和了解檢測性指標發(fā)展的均衡程度是十分必要的[6].
其中,C為身體素質發(fā)展均衡程度標準百分數(shù)值;a最大值為4項中得分最高一項;a最小值為4項中得分最低一項(查表將成績換算成百分數(shù)).
表7 檢查性項目綜合發(fā)展水平評定
表8 各項素質均衡程度的評定
2.3.4 檢測性指標綜合發(fā)展水平與三級跳遠成績相關適應程度評定
常規(guī)下,檢測性指標綜合發(fā)展水平應與主項的成績相適應.但是可以出線的出現(xiàn)情況有兩種:一是,檢測性綜合指標發(fā)展水平較低,而專項成績很高;二是,檢測性綜合指標發(fā)展水平高,而專項成績較低.這兩種情況的出現(xiàn)對成績提高均為不利因素,應該及時地對技術參數(shù)和素質要求的發(fā)展綜合剖析、診斷,并調整和重新設置兩者之間的關系[7-8].通過相關公式B=A-y(B是指檢測性指標綜合發(fā)展水平與專項成績適應程度的標準分數(shù);A是檢測性指標綜合發(fā)展水平的標準分數(shù);y是專項成績的標準分數(shù).通過查表將成績折換成百分數(shù)),可以評定出兩者之間的適應程度,結果見表9[9-10].
2.4判定方法
以甲組隊員張某為例,半程助跑(X7)三級跳遠16.35,助跑5級跨跳(X6)24.5 m,60 m起動初始速度(X3)6.55 m/s,助跑段的最后速度10.14 m/s(X1),主項最好成績17.51 m,將數(shù)據(jù)帶入回歸方程式,可得:
YA=-10.16+0.98×16.35-0.12×10.14+0.78×6.55+0.31×24.50=17.35 m
從運動員現(xiàn)實素質數(shù)據(jù)提示,其最好成績17.51 m,經推導方程得出17.35 m,比體能素質發(fā)展水平低了16 cm.可見隊員在技術、心理、戰(zhàn)術等環(huán)節(jié)已經達到了趨于合理的水平[11].
由公式(1)可得:A=70+50+90+90/4=75.
從評定訓練綜合水平(見表7)看,張某屬于高水平.C=90-50=40(見表6)得知,張某的檢測性綜合指標發(fā)展水平與主項成績已達到適應程度.由評定表所得數(shù)據(jù)分析,運動員應提高助跑最后段5 m的速度[12].
3.1結論
(1)通過差額分析與方程演算證實,運動健將、一級、二級運動員之間的主項能力(除鉛球后拋外)均體現(xiàn)出不同的差異,這驗證了全面體能水平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和作用于專項成績所呈現(xiàn)出來的優(yōu)劣度.
(2)甲、乙、丙3個級均把助跑最后5 m段的速度、助跑五級跨跳列入方程驗證,不同等級的運動員,對這兩項環(huán)節(jié)素質的相關度提示都非常重要.
(3)力量素質除丙組半蹲被導入方程外,其它項目未列入,但是在實際操控過程中卻并不能忽略,作為基礎性環(huán)節(jié)中的力量素質,特別是在訓練前期是不可被取代的.
(4)A組運動員員在與專項成績相關的項目中明顯優(yōu)于B組,B組優(yōu)于C組.
3.2建議
(1)在設立和推導方程式時,要有較大樣本量作為數(shù)據(jù)依托.
(2)為增強及佐證方程精確度和可信度,所采用樣本量需有較高級別水平的運動隊和隊員進行測試,并進行反復驗證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方能成立.
表9 適應程度的評定
(3)測試過程應在規(guī)定的最短時間內進行,以避免運動員由于時間跨度太長等原因,而導致身體機能與初始階段出現(xiàn)較大差異,致使所測數(shù)據(jù)失真.
(4)分項測試最好在一次訓練中測試一個項目,以保證體現(xiàn)不同級別運動員的最好水平與素質,使設立方程推導過程更趨嚴謹.
(5)不同級別運動員的選取,在條件允許情況下,人員數(shù)量差別不要太大,這樣有利于數(shù)據(jù)的采集與統(tǒng)計分析歸納.
[1]汪廣茂,歷祥英.三級跳遠不同起跳技術的動力學模型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2(10):16-18.
[2]汪廣茂,歷祥英.程序控制模式在挺身式跳遠教學中的運用[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3(2):86-89.
[3]胡巍,鄭和平.試論短跑的跳躍練習[J].田徑,2013(5):8-9.
[4]汪廣茂.田徑普修課背越式跳高教學技術評定中的模糊數(shù)學綜合評判[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0(9):99-102.
[5]郝家春,董順波.我國田徑文化的缺失與喚醒——從劉翔現(xiàn)象談起[J].體育學刊2012,19(2):35-37.
[6]汪廣茂,歷祥英.體育學院體教專業(yè)女生100米測試步幅指數(shù)應用研究——以韶關學院為例[J].惠州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3(3):76-80.
[7]王柱,夏歡.對布魯納“發(fā)現(xiàn)教學法”的再認識[J].教書育人,2012(1):10-11?.
[8]肖鴻飛.改革田徑教學適應新課程標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8,20(S1):50-51.?
[9]邢新成.背越式跳高助跑技術的教學體會[J].考試周刊,2009(3):189.
[10]楊久鳳.論助跑技術在背越式跳高教學中的重要性[J].職業(yè),2010(2):146.
[11]顧曉艷.從《課標》的基本理念談田徑教學中的快樂教育[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3(1):85-87,94.
[12]孫玲娜.背越式跳高中助跑與起跳結合的重要性[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9(3):249-25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level triple jump athletes’physical training quality by using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WANG Guang-mao1,LI Xiang-ying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Heilongjiang,China)
Based on the test of 12 special quality indexes among different levels triple jump athletes in our country,athlete level,primary level and secondary level,variance analysis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eliminating non difference index.With the statistics analysis,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the three final level athlete’s physical training can be established to develop the physical training level criteria,inspection projec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and equilibrium degree,and special adaptation degree evaluation method.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fessions.
different levels;triple jump;physical training level;regression equation;variance analysis;validity index
G804.49
A
1007-5348(2014)12-0046-06
(責任編輯:歐愷)
2014-05-05
汪廣茂(1957-),男,寧夏銀川人,韶關學院體育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田徑教學、訓練與社會體育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