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鄭浙東
鄭浙東 棕櫚園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主要研究方向為園林植物應用與效益評估。
1.滸山山頂梅林,借助念劬塔的俯瞰效果,另有一番風味
無錫梅園由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巨子榮德生(名宗銓,號樂農)始構于1912年,是中國四大梅園、江南三大賞梅勝地之一。園林設計者借周圍環(huán)境之勝,以植物造園為主,依梅園詩詞典故產(chǎn)生意境,形成文脈;園林建筑多為地方風格的民族形式,別具特色。梅園除了以觀梅花為主的景區(qū)之外,其他各處景區(qū)也或以植物景觀為主題,或以植物景觀為襯景,植物元素的重要地位都是無可替代的。
老子有言:“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中國山水畫論中也有“遠觀勢,近看質”的提法,植物景觀要動人心弦,不僅在宏觀上要規(guī)劃得當,在微觀上更要做到精致,做到耐人尋味,這樣才可成就一件優(yōu)秀的作品。有的時候,細部環(huán)境的設計還能起到“牽一子而動全局”的作用,成為景觀營造成敗與否的關鍵。
2.朝南向的滸山山坡梅林,沿地形等高線種植了一長排美人梅,花期恰似一條粉色飄帶,非常壯觀
3.朝西向的橫山山坡梅林,通過減少常綠背景植物的比重,以獲得充足的光線
4.朝東向的東山山坡梅林,不同花色和花型的品種混雜種植,給人以星羅棋布之感
中國傳統(tǒng)風景園林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作指導,伴隨著詩歌、繪畫藝術而發(fā)展,形成了以師法自然為途徑的獨特設計理論。無錫梅園的梅景規(guī)劃與設計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理論體系,形成了區(qū)別于無錫地區(qū)其他公園綠地的植物主題景觀。無錫梅園的植物景觀細部設計緊緊圍繞“賞梅”做文章,在統(tǒng)一主題中尋求各種變化,通過梅花與植物、山石、水體、建筑、道路等造園要素的精細配置串聯(lián)出一系列的優(yōu)美景觀,帶給了我們一些梅花配景手法的啟發(fā)。
梅林向來是賞梅的最主要形式之一,無錫梅園依山植梅,主園路沿山而辟,沿路一圈共設置了四處梅林,梅花遍植于陽光充足的三個坡向。老梅園東山梅林,主景朝東,面積約8 550平方米;念劬塔下梅林,為山頂梅林,面積約1 560平方米;滸山梯田梅林,主景朝南,面積約11 100平方米;橫山西坡梅林,主景朝西與南,面積約8 300平方米。梅林的梅花品種以單瓣、宮粉品種群為主,品種的配置更注重自然隨機式的灑脫風格,白中有粉,粉中有紅,相互掩映而熠熠生輝。少數(shù)區(qū)塊為增加梅林景觀的變化,采用了鑲嵌式的布置營造出強烈的視覺效果,如滸山梯田梅林在山坡上沿地形等高線種植了一長排美人梅,因美人梅花期一般在其他品種群梅花之后,而且植株花繁色艷,每臨花期,如一條粉色飄帶,蕩起一股花潮。
梅園品種的配置注重開花時間,同一區(qū)域連片栽植花期較為一致的品種,既不失欣賞梅林香海的壯觀,又營造出梅花交替開花的季相景觀,延長了賞梅期。
梅花凋謝后漫長的時期內全樹觀賞價值不佳,尤其是梅林景觀失色最為明顯,需要通過與其他植物的配置來增強梅景的可觀性。這些植物材料包括以梅花為主景的背景植物和與梅花共同成景的觀賞花木兩大類。
梅花的背景植物材料以常綠植物為佳,常綠植物不僅可以作為梅花背景來突顯梅花的花色之美,而且能使園景保持四季常青,不至蕭瑟。陳俊愉先生就說過:“最好用蒼翠的常綠樹或深色建筑物為背景,方可格外襯托出梅花玉潔冰清之美?!泵穲@內除梅之外,還廣植桂花,成為全園的常綠基調,又彌補了秋景的不足。老梅園東山梅林配植了香樟、含笑;念劬塔下梅林周圍配置了孝順竹、桂花;滸山梯田梅林以香樟為背景,同時配置桂花、夾竹桃等;橫山山坡梅林則以濕地松、圓柏等為常綠背景。在以梅花為主景的樹叢組景中(如中門入口、橫山入口、春滿湖山、歲寒草堂等樹叢),梅花也多以濕地松、香樟、桂花、石楠、含笑、厚皮香、八角金盤、毛鵑、沿階草、麥冬等常綠植物為背景。
為展現(xiàn)梅景的變化,在適當位置的小景作調整,可以令人耳目一新,起到防止審美疲勞的特殊效果,同時又延伸了梅園的觀花期。如梅花溪的梅花以點綴的方式為主,在空間由幽暗轉為開朗之處,一小片的玉蘭屬植物為主景,梅花、東京櫻花成為配景植物,明亮的白色調使空間寬闊感更加濃厚。橫山山坡大面積種植梅樹,在梅林北側則以一組白色調的櫻花為主景,鮮粉色的美人梅為配景形成了燦爛的繁花景觀。梅園還大量使用蠟梅與梅花同時作為主景植物或者單以一組蠟梅作為主景來營造樹叢景觀(如中門入口、花溪入口、松鶴園等樹叢),使梅園的冬季景觀得以豐富。垂柳、碧桃、金鐘花、云南黃馨等也都是梅園中常與梅花配植的植物材料,它們通過各自的觀賞元素為梅園增添色彩。值得一提的是,梅園在梅林規(guī)劃中還保留了一些造型奇特、獨木成景的老樹,如橫山山坡的樸樹、烏桕等,它們挺拔的身姿、蒼勁的枝條與梅花的品性相契合,形成的景觀效果也不錯。
6.東京櫻花與花期較晚的美人梅的配置,豐富了春季梅景的色彩,延長了梅園的觀賞時間
7.橫山梅林保留了姿態(tài)壯美的樸樹,與梅花蒼勁嶙峋的風韻相得益彰
梅花與山體相配,基本上是根據(jù)山體的走勢,通過梅花片植形成梅坡、梅嶺、梅谷、梅田等不同的效果。梅園山體地形較緩,除了滸山梅林形成梯田的形式外,其他幾處均是梅坡的形式,梅花與山體地形的配置不算豐富,較為可惜。
歷代名家在畫梅詠梅時,多以松、竹、梅“歲寒三友”緊依鐵骨奇石,使奇石成為梅文化的不可或缺者,所謂“石不能言最可人”。在梅花與石的配置上,梅園下足了功夫,做得最精細之處,當是園中園古梅奇石圃。古梅奇石圃緊扣“梅”“石”做文章,為讓古梅特具的虬枝鐵骨與奇石獨有的嶙峋崢嶸相互映襯,在曠古逸人的梅圃內,呈現(xiàn)出梅魂石魄的天趣古意,故從大江南北,廣泛收集了華夏大地所產(chǎn)的各種奇石。并通過一梅一石、一梅多石、多梅一石、多梅多石、梅與其他植物配石等多種形式使梅景變得格外生動活潑。在當今世界奇石文化方興未艾之際,向游客展示多彩多樣的梅石景觀,也成為了梅園特色之一。當然,除古梅奇石圃之外,梅園還有多處梅石搭配的案例,如天心臺的米芾拜石,通過黑松、孝順竹、梅的搭配進一步提升了典故的傳神之意。而對面的“?!薄暗摗薄皦邸比鞘?,四周也都相伴梅花,寓意長壽。
8.梅花的配石注重體量的比例,石形與梅花姿態(tài)的和諧,使梅-石小品協(xié)調動人
10.梅花與白墻配置,紅白掩映,如詩如畫
11.梅花沿臺階列植,給人以花徑通幽的感受
談到梅花與水體的配置,總會令人想起林和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一千古名句。梅花與水體相映成趣,梅花弄影,水體增色。梅花與水體配置,也成了江南古典園林的常用配置手法,其優(yōu)美效果立竿見影。古梅奇石圃的濱水區(qū),梅花沿岸散植,枝條伸向水面,營造出一幅簡遠、疏朗、雅致的動人畫面。梅花溪以“探梅”為立意,梅花只在溪流轉角、岸石疊高處乍現(xiàn)一枝,帶給人別樣的感官刺激。而最令人欣賞的要算春滿湖山景點,西側栽植了梅花早花品種的東山梅坡,帶給人由地形和水面形成紅、白繁花影耀的雙層早春美景,而北側通過垂柳和美人梅、金鐘花的搭配與水面相映成趣,為梅園的陽春四月抹上了最溫暖的色調。
現(xiàn)代城市園林景觀與中國傳統(tǒng)園林在建筑的性質、功能、內容及服務對象上有較大差別。梅園結合園址歷史和服務社會的宗旨,在園林建筑形式上主要有亭、臺、堂、軒、閣、廊、塔、門、墻幾種。梅花與這些建筑的配置形式主要是梅林、梅叢、孤植梅與建筑的配置。
梅林主要配置亭(如老梅園梅林的揖蠡亭、滸山下梯田梅林中的瑯瑯亭、橫山山坡梅林中的聞籟亭)、臺(如老梅園梅林的天心臺)、塔(念劬塔)等,一方面便于觀賞整個梅林景觀,以體會梅林的壯美景色。另一方面,古雅的亭臺樓閣,錯落地點綴在香雪海里,窈窕多姿,為梅林增光添彩。梅叢或梅花與其他植物的組景主要配置亭(如春滿湖山景點的錫明亭)、堂(如古梅奇石圃的歲寒草堂)、廊(如古梅奇石圃的疏影廊)等,軟化了建筑的僵硬邊角,突出了梅花的清新亮麗。
孤植梅與建筑的配置則最常見于古梅奇石圃中的梅花與墻面的精巧結合。這里引用宋代周邦彥《花規(guī)》一詞的一句“粉墻低,梅花照眼,依然舊風味”似乎最能體現(xiàn)這幅立體的美好畫面了。
道路有組織游線、引導人們步移景異的作用,優(yōu)美的道路景觀也往往能夠獨自成景,形成特色。梅園中也不乏通過梅花夾道、梅花沿臺階兩側列植而形成的典型美景。譬如老梅園梅林中多設曲折道路,兩旁密植梅樹,在路中欣賞有梅徑尋芳的樂趣。主園路的橫山路段,兩側通過間植桂花與梅花,形成了由暗窺明的賞梅體驗。而梅妻鶴子的臺階兩旁列植一排梅樹,則又形成了拾級探梅的特殊效果。
梅園不僅通過梅花與多樣的園林要素相配置向人們展現(xiàn)了其精湛的設計手法,園中還較多地運用文化典故再現(xiàn)景觀,如分處園中兩角的放鶴亭和招鶴亭結合了愛梅人放鶴和招鶴的兩個故事,梅花溪的“羅浮夢”景點取自《龍城錄》載趙師雄醉寐羅浮大梅樹下夢見梅花化身仙子與其共飲的典故等等。這些梅景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給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空間,意蘊深遠,使人們對無錫梅園梅景的欣賞層次又提高了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