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華,羅碧毅
(1.湖南農大動物藥業(yè)有限公司,長沙 410329;2.湖北京山畜牧獸醫(yī)局,湖北 荊門 431800)
隨著養(yǎng)豬業(yè)規(guī)?;⒐S化、集約化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與應用,豬場的生產成績日益改善,例如生長速度、瘦肉率、飼料轉化率、產仔數等等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豬場的健康問題卻日益讓人擔憂,尤其是母豬的生殖健康問題更是日漸突現(xiàn),如夏季子宮內膜炎頻發(fā)、難產、產程長、分娩延遲、產后不吃、斷奶后不發(fā)情、屢配不孕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些繁殖障礙問題一方面嚴重地影響了我們養(yǎng)豬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是我們面臨安全、健康、高效、可持續(xù)發(fā)展養(yǎng)豬事業(yè)的重大難題。
母豬繁殖障礙與分娩接產這個環(huán)節(ji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因此如何做好母豬接產工作,如何在接產環(huán)節(jié)中保證母豬和仔豬的健康是我們提高母豬年生產力和豬場經濟效益的核心所在。正是由于多年來我們在接產環(huán)節(jié)中沒有科學正確的生產程序與標準,母豬和仔豬才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所以重新思考和定位母豬接產工作及重新規(guī)范母豬的接產操作與護理措施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定義母豬接產呢?筆者認為,平常我們在產房中接產是指產仔過程中對母豬的適當護理,及當仔豬從母豬產道產出體外后我們進行的對新生仔豬進行的一系列操作與采取的措施,是狹義的接產;而廣義的接產不僅包括產中對母豬的護理和對新生仔豬的護理,同時包括對分娩母豬產前7 d和產后7 d的各種操作與護理。要想母豬順利分娩、仔豬順利成活產出并保持健康,我們在分娩前、中、后都必須做出正確的操作與護理,特別是必須有科學的接產程序與護理措施才能確保在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當中母仔都平安健康。
我們重點來了解一下狹義的接產,當仔豬從母豬產道產出體外后,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傳統(tǒng)的接產方法是當仔豬產出后順勢將臍帶拉出,擦干仔豬口、鼻中的黏液及全身的黏液,再將臍帶血向仔豬肚臍擠一擠,然后結扎臍帶與掐斷臍帶,涂抹干燥粉,放入保溫箱,最后再進行哺乳和剪牙斷尾、保健工作。然而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接產仔豬多數站立不穩(wěn),活力較差,哺乳能力下降,仔豬產房的死亡率高,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接產操作出了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看一下我們的接產操作是否損害母豬的健康;我們的接產操作是否有利于仔豬活力的搞高;對于母豬和新生的小豬來說我們的操作是不是符合它們自身的生理需要。
做好接產工作第1步必須了解新生仔豬的生理特性,了解仔豬出生后與出生前發(fā)生了哪些重大的變化。仔豬由母體產出的一剎那,即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1)氣體交換:胎盤呼吸--→自行呼吸,由臍帶供氧到仔豬肺的自主呼吸;2)營養(yǎng)物質交換:胎盤營養(yǎng)--→自行吮乳、消化、排泄;3)環(huán)境變化:子宮內環(huán)境--→外界環(huán)境,由恒溫到變溫,由無菌到有菌。并且在此階段,新生仔豬還有著非常致命的生理弱點,消化機能不完善、極不耐低溫,最重要的是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發(fā)生疾病。由于這些變化,應激叢生,使得仔豬出生至斷奶時的死亡率高達25%,特別是出生后7 d內死亡數最多,約占斷奶前死亡數的65%左右。
正是由于仔豬出生前和出生后發(fā)生了這些變化及新生仔豬具有以上這些特殊的生理特點,為了符合新生仔豬的需要,提高仔豬的活力,規(guī)范接產程序,對新生仔豬而言我們提出了正確接產五部曲:一擦(擦凈口腔、鼻子及全身的黏液);二斷(斷好臍帶);三干(干燥保溫,假死、凍僵仔豬的救護);四哺(及時吃到足量初乳,并固定乳頭);五剪(科學剪牙、斷尾與去勢)。
圖1 擦除黏液
圖2 斷臍帶
圖3 給小豬抹干燥粉
圖4 固定乳頭吃初乳
圖5 剪牙斷尾
第1步擦(擦除黏液):仔豬出生后,保留仔豬在母豬后部,先用接產專用毛巾迅速擦干嘴巴和鼻子的黏液(圖1),并保持臍帶連著。
第2步斷(斷好臍帶):當擦干嘴鼻的黏液,仔豬恢復自主呼吸后,再進行臍帶處理,在距離仔豬肚臍端4 cm處先結扎后用兩手的拇指與食指掐斷臍帶,并用5%的碘酒消毒臍帶斷端。
第3步干:(干燥保溫):可在仔豬身上涂抹干燥粉,并放入保溫箱進行保溫干燥。
第4步哺(及時哺乳):仔豬在保溫箱干燥一段時間能自由行走后,就放出仔豬吸吮初乳,并固定乳頭。
第5步剪(科學剪牙斷尾與去勢):仔豬吸到初乳24 h(最少6 h)后,剪掉上下顎8顆牙齒,確保剪平且不傷到牙齦;用事先預熱好的電剪刀,在距離尾根3 cm處剪斷尾巴;然后將仔豬倒提,左手握住仔豬兩后腿,用左手拇指擠壓仔豬陰囊使兩睪丸鼓起,用手術刀分別挑開陰囊皮膚,用右手食指擠出睪丸并扭斷拉出睪丸及精索,在切口涂上碘酒消毒。
由于豬胎盤結構的特殊性,母豬血液中的r-球蛋白不能通過胎盤轉移給胎兒,因此,新生仔豬血液中不存在r-球蛋白,缺乏先天性免疫力。母豬產后24 h內分泌的乳汁叫初乳。初乳不僅濃,營養(yǎng)物質含量高,更重要的是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新生仔豬最需要的各種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58.7 mg/mL,發(fā)揮全力抗菌作用; 免疫球蛋白A(IgA):10.7 mg/mL,黏膜抗菌作用;免疫球蛋白M(IgM):3.2 mg/mL,抗病毒作用;其中最初的6 h免疫球蛋白最為豐富;新生仔豬在出生后的24 h內,其小腸壁可以直接吸收這些完整分子免疫球蛋白,從而發(fā)揮免疫作用。24 h后,小腸壁通透性變小,完整分子的免疫球蛋白不能被吸收。
因此,在新生仔豬出生后24 h內,必須讓仔豬吃好初乳,每頭仔豬累計吸吮初乳必須在40~60 mL才能提供足夠的免疫球蛋白?;谶@一事實,我們主張新生仔豬吸吮最少6 h初乳,最好到第2天,才進行剪牙、斷尾和去勢工作;無必須不做超免,其目的就是盡量減少新生仔豬應激,盡早吃好吃足初乳。吸吮初乳前,要把乳頭中的積乳先擠掉,因為積乳往往已被污染,并常規(guī)清洗與消毒乳頭。特別護理弱小的仔豬,以救活更多的仔豬,重要的是讓其吃到盡可能多的初乳。母豬中間幾對奶頭乳汁充足,但母豬睡臥時,朝上面的位置較高仔豬夠不著,朝下面的又通常被壓住,弱小仔豬無力拱出奶頭,同時也競爭不過較強壯的仔豬。人工協(xié)助吮吸初乳時,可將較強壯的仔豬先捉到一邊不讓吮乳,讓弱小的仔豬在中間幾對奶頭先吃足初乳,或者人工擠出初乳灌服給弱小仔豬。在實際生產中我們認為,人工協(xié)助仔豬奶頭固定是暫時的,弱小仔豬始終都會被擠到最后少乳的奶頭。
另外對于傳統(tǒng)的從母豬方拉出臍帶和將臍帶血擠向仔豬肚臍的做法,筆者認為并不科學,從母豬體內強行拉出臍帶,一方面容易拉傷母豬胎盤即子宮內膜,使子宮內膜傷口增多加劇,出血增加,延長子宮恢復時間,另一方面容易形成胎衣碎片,造成產后惡露不盡,產后炎癥增多。而仔豬的臍帶血是一種混合血,仔豬臍帶有3根血管,2根臍動脈,1根臍靜脈,臍動脈中的是靜脈血,臍靜脈中的是動脈血,也就是說臍帶血中大部分是靜脈血,是仔豬排出的廢物居多,因而臍帶一般都是暗褐色,把大量的有毒廢物擠入仔豬的血液循環(huán),對新生仔豬的生長發(fā)育十分不利。
對于廣義的接產來講,除了對仔豬進行護理外,對母豬的護理也至關重要,湖南農大動物藥業(yè)、湖南獸藥工程研究中心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臨床實踐,提出了母豬分娩三護理的理念即產前護乳、產中護娩、產后護宮,為過好分娩關,提高母豬年生產力提供了一條科學的途徑。徹底解決了現(xiàn)有飼養(yǎng)方式下母豬的產力不足、難產、產程過長,產后炎癥等棘手問題。只有同時有利于保證母豬和仔豬的健康,接產的操作才是科學合理的,母豬接產五部曲基本解決了以往在操作中的各種爭議,更有利于提高仔豬的活力,向提高母豬年生產力水平邁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