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企業(yè)的角度看,金融介入藝術品投資的模式已有不少,分別對應于不同的戰(zhàn)略、策略和投資風格。其中,我最關注的是實現(xiàn)共贏的方式,即資本方與藝術品內容提供者之間的合作與互利。以下我就嘗試從四種模式的維度來分析這種合作與共贏的可能性。
第一種模式是平臺模式,即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模式。不少人都對文化藝術產權交易平臺感興趣,這個平臺可以解決藝術品投資的問題。其中,一種此前一段時間里最有名氣的平臺模式的嘗試就體現(xiàn)在藝術品份額化的交易之中。很可惜,這種模式后來被禁止了。這種模式是通過文交所把藝術品進行份額化和標準化的處理;盡管后來標準化和份額化被禁止了,但是可以通過藝術品信托和理財?shù)慕y(tǒng)一來繼續(xù),因為如果想做藝術品投資的理財,就必須份額化。只有通過這種份額化,才能讓金融工具進入到藝術品交易中去。
不過,此前的藝術品份額化和文交所開展業(yè)務這一方式的自身確實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體現(xiàn)為風險失控。作為一個藝術品的金融平臺,需要有兩方面的風險控制,即平臺本身的風險控制和投資的風險控制。做平臺的是一方,投資的是另一方。做平臺的可以參與投資,也可以不參與投資;但無論投資還是不投資,其中的交易過程和收益方式都可能存在金融風險,這種風險不是投資者看不懂藝術品價值的風險,而是這種風險是能夠轉化風險的風險。以份額化交易為例,假如把一幅本來只值20萬元的繪畫作品炒到2000萬元,其中的風險是什么?就是平臺增長了風險。因為平臺增加的每一筆收入都將提高這幅繪畫作品的交易價格;而這幅繪畫作品作為一種交易商品,就會將風險轉嫁給下一輪的產品購買者。換言之,平臺本來應該是作為風險的管理者,現(xiàn)在卻變成了風險的隱在地。隨著不斷增加的交易次數(shù),平臺的收入也在不斷增加,但交易缺乏管理,缺乏對風險的控制,作品遠離其本身價值的泡沫化風險也隨之不斷增加。投資者之間的交易也是如此。投資者每進行一次交易或抬高一項產品的價格,就是把風險轉嫁給下游的接手人。而在這樣一個風險持續(xù)轉嫁的鏈條中,并沒有人來做控制風險的事情,結果是導致產品的風險不斷被放大。
其實,這一模式的問題不在于份額化,也不在于其中的類證券化,而在于存在著不斷地釋放和強化風險的社會機制,也可以稱之為“風險的自我加強”。這本應該是文交所去解決的一個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將藝術品份額化就是把藝術品變成一種大眾投資的炒作的平臺;盲目的炒作之后,這個風險轉嫁問題沒法解決,這種模式也就沒法開展下去。
第二種模式是藝術品抵押貸款模式。這種模式需要專業(yè)力量的介入,即專家對作品的真?zhèn)魏蛢r值的鑒定。同時,根據(jù)我們研究得出的結論:讓金融進入文化產業(yè)從而成為一個文化金融產業(yè),不能從銀行這個角度入手,而是必須成立一個金融投資公司直接去做文化金融行業(yè)。道理很簡單,銀行直接貸款的風險很大。因此,銀行雖然不能直接做這個專業(yè)性的特殊貸款,但可以成立一家投資公司做藝術品貸款和投資。然后,銀行可以再通過給自己成立的投資公司提供貸款,這樣就可以數(shù)倍放大藝術品投資的業(yè)務總額。也就是說,藝術品的抵押貸款可以通過專業(yè)的金融機構來做,可以通過很多辦法形成一種抵押的關系,銀行下屬的投資公司也只需要判斷其風險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即可。
按照我的推測,目前在中國的個人手中大概有價值40萬億元的藝術品資產,如果把這些資產放大變成金融資產的話,那么這將會形成很大的金融產業(yè)。
第三種模式叫混合的藝術品投融資模式。這是我目前正在探索的一種模式。大家都知道有一種藝術品信托,就是所謂的藝術品理財。但這個藝術品理財其實風險也是很大,銀行不該做。為什么?因為銀行很可能遇到不夠專業(yè)或者投資贖回期限到了但藝術品卻賣不出去的問題,也就是銀行不能解決有價無市的困境。所以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銀行是不能做藝術品信托理財業(yè)務的。但假如銀行下屬有一家投資公司(或者其他任何一個藝術品投資公司),通過銀行來幫助投資公司發(fā)行一筆藝術品理財信托,目的不是在期限內要把藝術品賣出去,而是通過信托理財去融資,那么這家公司就可以找到一個巨大的市場資金來源。成功與否取決于這家公司在發(fā)展中是否達到一定的年度增長幅度。風險和銀行沒有關系,而這家銀行又可以獲得其應有的貸款利息,投資人也通過購買理財產品獲得較高的收益。
此時,銀行的理財和信托就通過其投資公司自己去贖回藝術品,只是需要二次或者三次發(fā)行信托基金而已。根據(jù)目前的探討結論,這已經(jīng)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贖回關系,而是通過將它變成一種金融工具來探索藝術金融可持續(xù)運作的問題。目前還不知道這種模式是否可行,但如果可行的話,它就會如同份額化理財一樣,形成一種無限的融資擴展渠道,而且銀行也可以得到其應有的收益,投資人和理財產品的購買者也能夠得到一種固有的收入。其中的風險是由藝術品投資公司自己來承擔。這樣一種模式有點像風險投資,是一種藝術品投資公司結合理財、信托方式的模式。
第四種模式是股權的融資模式。目前已經(jīng)有一些基金進入藝術品的投資領域,但是遇到退出問題。傳統(tǒng)的股權投資模式中,投資者的目的就是通過企業(yè)上市或者通過企業(yè)并購得到新的融資,并退出自己的投資。這種風險投資或者股權融資的做法大體上是健全的。但目前藝術品行業(yè)的投資都缺乏透明度,也缺乏上市所需要的財務規(guī)范性。因此,我建議應當建立規(guī)范經(jīng)營的畫廊或者藝術品投資公司,并且通過上市的渠道去融資發(fā)展。
目前,中國的藝術品交易基本屬于私下交易,因為公開的交易稅收比例很大,導致許多人認為藝術品不可上市,許多人也就不做投資而做收藏。但如果以收藏為主,就把無形的藝術品市場變沒了,更談不到稅收。因而政府應該做的是降低藝術品交易的稅收,將藝術品市場公開化。藝術品市場將來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另外,要想做藝術品投資,可以把藝術品投資分為三個階段:一個是投資大師的階段;一個目前成熟的階段;一個是有潛力的投資階段。這三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投資思路,都是值得探索的。
在投資合作中,我建議:其一,投資者應當以投資企業(yè)為主,而不是以投資項目(含藝術品的資產包)為主。其二,做文化企業(yè)的人千萬不能與做資金的人形成一種對賭協(xié)議,因為文化產業(yè)當中的任何對賭都會形成文化企業(yè)的扭曲戰(zhàn)略,從而對其可持續(xù)增長是有害的。因此,這種對賭關系千萬不能放在文化企業(yè)融資當中。其三,收藏者應當盡量將藏品向交易方向或者展示方向發(fā)展,要么作為公益性的教育,要么是努力促進藝術收藏與交易的發(fā)展,而不是藏匿于黑暗之中。
(陳少峰/北京大學文化產業(yè)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