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榮
偶然的際遇
勐侖熱帶雨林,雨季,陣雨剛過,水滴嘀嘀嗒嗒地從樹上落下來,構(gòu)成寂靜而陰暗的世界。我在這個世界里孤獨地走著,衣服已經(jīng)濕透,有汗水也有雨水,相機用防水袋包著,還能工作。我繼續(xù)仔細搜尋身邊的樹干和樹葉,尋找我喜歡的精靈——昆蟲。突然,一個極小的細節(jié)進入眼簾,我按住心中的狂喜,又一個美妙的細節(jié)即將展現(xiàn)。
這是在8月,我已經(jīng)在這片雨林里連續(xù)拍攝了八天。像眾多生態(tài)攝影愛好者一樣,我喜歡上了昆蟲。有一點不同的是,我喜歡在一個地方多呆幾多日的時間,盡量找到完整的昆蟲生存細節(jié)。即使是同一條小路,每天我都會找到別樣的驚喜?,F(xiàn)在,眼前使我狂喜的是一個白色的小點,再細看,它是一只被真菌寄生的螞蟻,這只螞蟻緊緊咬住一片蕨葉的葉尖部,頭朝下腹朝上,六只足和頭部都有白色的真菌體長出來,樣子看上去很痛苦,但是,它死了。眼前的景象此前只在境外的地理報道中見過,在BBC的紀錄片中也見過。我相信有很多生態(tài)攝影者在雨林里逗留拍攝過,但是,也許我的見識有限,目前還沒有見到過國內(nèi)的攝影師拍攝到這樣完整的螞蟻被真菌寄生的情形。想一下,茫茫的雨林中,要尋找一只隱身于葉片上的螞蟻,真是大海撈針。
我將這只螞蟻前后左右拍個夠。由于設(shè)備的限制,相機沒有外置閃光燈,陰暗的雨林里,只能用機頂閃光燈拍攝,影響了效果。擔心拍不好,第二天我再去尋找拍攝。
此次的際遇也讓我萌生了一個想法:尋找拍攝中國境內(nèi)熱帶雨林中真菌對昆蟲的獵殺現(xiàn)象。我知道這對一個業(yè)余攝影人來講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只是對于那些“昆蟲專家”來說,也許成百上千萬的科研經(jīng)費也不會使他們付出那么大的精力去做這樣的事。但是,管他呢,誰叫我喜歡!
真菌作為食物
真菌既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它們是地球生命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真菌中的一部分對人類來說是美食,對一些動物來說也是如此。當然,它們也和人類一樣,都是經(jīng)過很多次的試探品嘗后才將無數(shù)的真菌區(qū)別為可食者和不可食者。
雨林中的很多小動物都食用真菌。比如一些甲蟲,它們將真菌作為大餐,也因此被稱為蕈甲。一些蠅類在真菌上飛來飛去,總是舍不得離開。有些昆蟲往往在真菌的成長過程中就把卵產(chǎn)在里面,還未等這些真菌成熟蟲卵就孵化了,并在里面生長。
我們知道的蝸牛就是真菌啃食大戶,不僅如此,還有報道稱,它們也會種植真菌成為食物。這事發(fā)生在北美東海岸鹽堿沼澤里,當?shù)氐奈伵T诖竺撞葜仓晟峡谐隹谧樱怪仓甑牡挚沽档?,感染真菌,蝸牛在草葉傷口中排下糞便,使傷口成為真菌滋生的溫床。一段時間之后,蝸牛返回享用長出的真菌。還有報道說一些昆蟲會在樹干上鉆洞,讓孔洞里長出真菌來。
真正的真菌種植大師是白蟻,還有螞蟻,它們的真菌農(nóng)場十分精細,甚至用上了除草和殺蟲手段。還有一些甲蟲會將真菌作為大餐,一些蠅類在真菌上產(chǎn)卵育幼,以真菌為食。這些都是真菌的制約力量。當然,這些小動物也為真菌傳播孢子擴大領(lǐng)地作出奉獻,它們的關(guān)系是互利的。
與大部分植物一樣,除非建立了互惠關(guān)系,否則真菌并不愿成為動物的食物,它們會進化出毒素來保護自己。因為真菌的制毒能力很強,人們稱之為制毒大師,雨林中的真菌更是如此。目前了解到的真菌約有十二萬種,哪些能吃哪些有毒,真是一個頭痛的問題。我的故鄉(xiāng)云南,每年都有因為食用野生菌而被毒死的報道。我們會把這種責任從人類的角度推給真菌,其實從真菌的角度來看,它們并沒有錯,保護自己有什么錯?
真菌也有智慧?
不要以為真菌是善良之輩,它們也能殺死各類昆蟲。除了毒,它們采用的最為奇異的方式是寄生。我們通常所說的冬蟲夏草就是蝙蝠蛾幼蟲被蟲草菌感染后蟲體與菌絲結(jié)成的假菌核,它們冬季在低溫干燥的土壤內(nèi)保持蟲形,夏季從菌核上長出棒狀子實體并露出地面,因此而得名。
當下,人們熱衷于討論動植物的智慧,那么,真菌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智慧”?當然,它們智慧的方式、行為和標準不一定就是人類定義的。所謂智慧,應當寬泛一點來理解,無非就是生物為了更好地生存所進化出來的應對環(huán)境的能力。人類的智慧為人類的生存爭取條件,做得過了,智慧就成了投機,投機多了,人類就用智慧來毀滅自己,所謂生存的智慧也是滅亡的智慧,人類的智慧已不在自然的規(guī)則之內(nèi)了。
真菌的智慧體現(xiàn)在寄生方面。真菌寄生昆蟲的報道很多,能夠寄生在昆蟲體內(nèi)的真菌通常稱為“鎖定真菌”,它們進入昆蟲體內(nèi),能夠控制昆蟲神經(jīng),使昆蟲固定在植物葉片上,似乎具有神秘力量。比如寄生螞蟻,螞蟻可以種植真菌,真菌也利用螞蟻。真菌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目前的研究認為:傳播孢子,擴張生命。
從2010年第一次發(fā)現(xiàn)真菌寄生螞蟻始,每年雨季我都在云南的雨林里尋找拍攝真菌寄生昆蟲的現(xiàn)象,加起來也有三個月時間的投入了。我尋找拍攝的地點主要是西雙版納的勐侖、勐臘和普洱的阿佤山等小片的雨林。
2012年8月,阿佤山,一個中午,陣雨過后,我在雨林中行走,發(fā)現(xiàn)一片樹葉的背面有一只黑色的螞蟻一動不動,我心中激動起來,這就是我用心尋找的螞蟻被僵尸真菌感染寄生的初級階段?如果真是,我將有機會跟蹤拍攝這個過程了。面前的這只螞蟻正死死地抓住一片樹葉的中脈。用棍子動一動,確定它已死亡。從它的死狀來看,就是被真菌寄生了。我拍攝下來,并做了明顯的標記,以便跟蹤拍攝它的情況。
三天后,再次找到它,它身上關(guān)節(jié)部位已經(jīng)長出真菌菌絲。但,因為其他原因,我必須要離開這片雨林,真菌最終是如何長出來的?這個過程我還是沒有拍攝到。這件事,讓我惆悵了很久,業(yè)余拍攝,什么事都不是由個人控制的。
好在,目前科學家對真菌寄生螞蟻的研究較為成熟,這個過程通常有四個步驟:
1、從高處釋放孢子。真菌的孢子輕若微塵,眾多孢子飄飛就像一陣煙塵,它們要擴張領(lǐng)土,就得站在高處。很多被真菌寄生的昆蟲,它們就被鎖定在合適的空中,以便于放飛孢子。每當我在雨林中想到飄飛的孢子,確實很害怕它們飄進我口腔、鼻子里,將我作為螞蟻一樣寄生。當然,這只是想象。
2、控制螞蟻神經(jīng)。孢子進入螞蟻體內(nèi)就會萌發(fā)生長,變成真菌,慢慢充滿螞蟻的身體和大腦,使螞蟻肌肉萎縮,肌肉纖維分離,并控制螞蟻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使其出現(xiàn)怪異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從被感染到螞蟻完全變成“行尸走肉”需要大約3至9天。被感染的螞蟻最初仍會像正常一樣,居住在巢穴里,與其他螞蟻發(fā)生互動,甚至進食。隨著時間推移,真菌部分逐漸增多,螞蟻的行為不再受自己控制。
3、固定地點。正常的螞蟻很少迷路,而被真菌寄生的螞蟻會漫無目的地游走,找不到回家的路。樹冠上被感染的螞蟻會因為肌肉抽搐而從樹冠上掉落下來,無法重返樹冠,只能在森林下層生活。這里比冠層溫度更低、更潮濕,而且地面上還覆蓋著一層厚厚的樹葉,非常適合真菌生長。被寄生的螞蟻通常會死于距離地面一定高度的樹葉上,但未達到樹冠的高度。另一些被真菌感染的家伙,因為其異常的行為,同一種群的工蟻會將它們搬到蟻巢之外很遠的地方,以免它們身上長出的真菌更大范圍地感染寄生種群。然后,真菌操縱螞蟻緊緊咬住一片樹葉,固定位置。它們什么時候操縱螞蟻咬樹葉?2009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部分長出真菌的螞蟻,都是在濕度高達95%、溫度在20至30攝氏度的環(huán)境下找到的。研究認為,環(huán)境會起到部分決定作用,如果林下葉層太干燥,真菌就會再耐心等待一段時間。最新的研究使這個故事變得更加曲折,真菌喜歡在正午時分殺死螞蟻寄主,確切原因尚不知道,也許它需要借助陽光進行最后階段的感染吧。
4、長出真菌繁殖體。螞蟻大腦里的真菌細胞不斷繁殖,幾天后,真菌會以子實體的形式從螞蟻的頭頂和關(guān)節(jié)部位長出來,釋放出孢子,感染其他從這里路過的螞蟻。
從感染到釋放孢子,整個過程需要大約兩到三周時間。
更多的場景出現(xiàn)
真菌寄生的昆蟲眾多,除了螞蟻,目前知道的大約有1000多種昆蟲存在被真菌寄生的情形。多年的尋找,我在雨林中也見識過多種昆蟲被真菌寄生的情形。
蒼蠅被真菌寄生的情形。這是在勐侖發(fā)現(xiàn)的。被寄生的蒼蠅體形較大,體長大約有一厘米多一點,是拍攝一只突眼蠅時無意中看到的,有意尋找還真找不到。這只被寄生的蒼蠅緊緊抱住一根枯枝,形象尚可分辨,只是身上長滿了分叉的真菌體,看樣子也正是孢子成熟的時期。奇怪的是,在真菌體之間還有一些灰色的橢圓形球狀物,不知又是什么東西,它們又被別的生物寄生?
蝽被寄生的情形。這也是在勐侖發(fā)現(xiàn)的。一個清晨,在雨林邊緣的草叢里尋找了兩個多小時沒有找到合適的拍攝對象,往回撤的路上發(fā)現(xiàn)一只蝽,它緊緊地抱住一片草葉,身上長出很多透明的絲狀物,絲狀物的頂端是透明的球狀物,像玻璃絲做成的藝術(shù)品,大概也是孢子成熟的時期。
蛾子被寄生的情形。這是在阿佤山的一片雨林里發(fā)現(xiàn)的,這里蛾子被真菌寄生的現(xiàn)象很普遍。十余天的拍攝行程,我至少發(fā)現(xiàn)五只蛾子被寄生。最大的是一只鷹目天蛾,在一塊巨大而潮濕的巖石背后,我看到一小片白色的東西,想到它應是一叢真菌,因為要靠近很艱難,所以也沒有關(guān)注它。第二次又見到它時,我決定去看一看,于是扒開雜亂的草木,攀上亂石,來到了那小塊白色物面前,它確實是一叢真菌,但長得有點怪異。我將它周邊的枯枝動了動,一只巨大的竹節(jié)蟲突然出現(xiàn),我跑去拍攝竹節(jié)蟲了,然后回來,才發(fā)現(xiàn)這小叢真菌是從一只緊貼在巖石枯葉上的鷹目天蛾身上長出來的。另一次在一片枯草上發(fā)現(xiàn)一只黑色的蛾子被真菌寄生,它也緊緊抓住草莖,身上已經(jīng)開始長出真菌的子實體。見到更多的是另一種小型的蛾子被寄生的情形,它們是什么蛾子看不清楚,見到的幾只身上都已覆蓋著白色的真菌了。它們大多數(shù)都是在披垂在山崖上的蕨類植物的葉片上,蛾子緊緊地抱著葉片,很難將它們分開。
天牛被寄生的情形。這是在阿佤山發(fā)現(xiàn)的。一段枯枝上,一只黑色的天牛變成了一只白色的天牛,而且身體看上去臃腫不堪,觸角也斷了一截,想必它被真菌寄生的過程是痛苦不堪的。后來又見過其他天牛被真菌寄生的情形,大致都是將它們的全身變成白色的,與別的昆蟲寄生有點不一樣。
蜘蛛被寄生的情形。這也是在阿佤山發(fā)現(xiàn)的。蜘蛛不是昆蟲,它們被真菌寄生的情形沒有看到過資料,但有幸在雨林中見過這樣的情形。一次在一片樹葉的中間看到一團白色物,細看,是一只被真菌寄生的蜘蛛,全身都已被白色的真菌所覆蓋,用一根小棍動了一下,它的腹部癟了下去,很顯然里面已經(jīng)空了。
一種不知名昆蟲被寄生的情形。勐臘望天樹雨林區(qū),見到大量從地上長出的類似珊瑚的菌類,很漂亮的形狀,細看,卻都是從某種昆蟲上長出來的。這種蟲子看上去像大型的蚧殼蟲,也像一些甲蟲的幼蟲,它們都緊緊地抱著一個物體,有的是枯枝,有的是土塊,然后身上就長出這珊瑚狀的真菌。正是釋放孢子的時間段,真菌的形象雖然很美,但那些蟲蟲的情形看上去卻很“難堪”……
智慧正在升級
真菌寄生昆蟲的現(xiàn)象目前的研究還不夠,除了“冬蟲夏草”,大多數(shù)其他寄生情形只是轉(zhuǎn)載境外的新聞報道。一般認為能夠寄生在昆蟲體內(nèi)的真菌叫“鎖定真菌”。真菌控制昆蟲在死前咬住植物葉脈其實就是為了固定真菌的位置。它們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還需要探索研究。目前的研究認為,這些真菌只對應于某一類特定的昆蟲進行“獵殺”,也就是一對一寄生,專一性很強。
對真菌寄生螞蟻等昆蟲的描述似乎到這里就告一段了。但是,沒有。新的報道稱,一種至今未命名的真菌可以阻止螞蟻寄生菌,這種寄生菌會用化學方法刪除寄生在昆蟲身體內(nèi)的真菌,而且非常高效。研究者稱,僅有6.5%的螞蟻寄生菌能生出孢子,這意味著這種未命名的真菌極大地限制了寄生菌的傳播。
真菌們真把螞蟻們當寄生試驗場了。
真菌們在螞蟻身上進行這樣那樣的試驗,目的是什么呢?最終的目的無外乎抑制對方,利用對方,讓自己得到更多的發(fā)展。
真菌是植物纖維分解者,它們在雨林中促進養(yǎng)分循環(huán),而且是快速地循環(huán)。它們寄生在昆蟲和蜘蛛等小動物的身上,卻有幾個特別之處,一是它們分解享用的是肉食;二是它們可以在高處傳播孢子;三是它們形體都很小。當然,它們的寄生也在客觀上控制了相應種類的昆蟲及蜘蛛的過度擴張。反過來,被寄生的昆蟲和蜘蛛被控制了,這些真菌的擴張也會受到影響,它們也在控制自己。這是一種奇妙的平衡關(guān)系。
1 蛾子被真菌寄生的情形。
2 生活在真菌上的各種蠅類。
1 從側(cè)面看,多刺蟻的眼睛里已有真菌的“影子”。
2、3 蜘蛛被真菌寄生的情形。
4 享用真菌的甲蟲。
5 某種生活在雨林地面的昆蟲被真菌寄生的情形。
P41:上-生活在真菌上的毛蟲。
下-鷹目天蛾被真菌寄生的情形。
1生活在真菌上的毛蟲。
2 鷹目天蛾被真菌寄生的情形。
3 某種黑色蛾子被真菌寄生的情形。
4 最終,真菌會將螞蟻弄成這樣,然后傳播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