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
只有滿腹經(jīng)綸,學富五車的人,才能起《采采斤語》這么文雅而別致的書名。
人為雅人,書為奇書,“人書合一,琴瑟和鳴,”奇妙無比!
先生舉止優(yōu)雅,秀才模樣:不胖不瘦,很標致,總有玉樹臨風之感;先生啟齒微笑可拘,從沒見高聲與人說話,無庸贅語,謙謙一君子,是一位修養(yǎng)學識品位極高的人!
人為奇人:似乎上蒼眷顧于他,給了他太多的能量:詩、書、畫、印四位一體,外加妙手著文章……!
先生書法四體皆能,章草出奇的好,省內(nèi)獨樹一枝:筆墨沉實、俊秀清雅,飄逸灑脫,靈氣飛揚。清勁中透著瑩秀,蕭散里而又不失雅逸??芍^:超凡脫俗,風神蓋代。先生的隸書古拙樸厚、方正奇絕、風雅綽約;先生的繪畫澄觀一心、騰踔萬象、頗具正大氣象。先生的篆刻更不用說:字法純正、行刀自然,收放自如,用刀爽利含蓄,質(zhì)樸而厚重,深得秦漢之風。
書是奇書:《采采斤語》,白皮書一樣素雅的封面,考究的藝術裝幀,集納千年秦磚漢瓦上刻字的拓片,加上信皮背后隨心所欲隨手所寫的手札。可謂破了天荒:大有“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意味!在信封的背面信手寫上隨筆或抄寫自己喜愛的字句詩詞,一如清泉流淌在山澗,碧綠荷葉的柔掌承載著水珠滾動!遠古的秦漢殘瓦上,再篆刻上秀麗的文字,那該將是怎樣的一種美麗?發(fā)古人之幽情;陽春白雪的極致,后又返璞歸真意義上的一種“下泥巴人”。片瓦上的心手并行,心慕手追,望達一種極致境界。我仿佛聽出了高山流水的聲音!聽到了雅琴飛白雪,高論橫青云……。鐫刻著思想烙印,以殘瓦之形,布局謀篇,片畦之間,以書法形體,刀鑿之痕。神凝腕下得天趣,刀鑿之下起云煙?,F(xiàn)代詩句,對生活的感悟、暢想,的文字,悟人生百味,鐵筆抒豪情:聽鶴觀魚悟禪道,煮茶結緣寫佛經(jīng);瓦當刻形文入妙,高步踏青云,得瞻古篆真!片瓦之上,蘊含篆刻家飽讀詩書印證,情思之萬種:人格、氣質(zhì)、精神、人品,皆顯于刀下與筆墨之中。一如哲人所說:藝術就是血的印記,淚之痕跡……!
人是奇人:先生常懷有一顆孔子的心,染一身莊子之氣,收放自如,高下皆宜,既如君子般自強坦蕩,又如隱士般自在逍遙。超然物外,將自己演繹融入一門生活化的藝術殿堂之中,超然物外,安然揮柔毫,從容寫文心。以全方位全方位、多覺度的藝術觸覺,抒寫情懷,籍以傳情達意,彰顯自己豐湛的靈魂。
書是奇書:《采采斤語》,一顆詩心,一份幽情,一斤心語,一札手記:是偈語,是醒世恒言,是睿智的彰顯,情思里有寄語,希冀里有重托!先生用文人深厚學養(yǎng)和篆刻的技藝,鐫刻著對大地的情愛和人世的萬象,以柔的筆和鋼的刀,開辟出篆刻本身內(nèi)涵的外延和詩意的語境世界。
是冰與火相融的激動!太陽與月亮的回望!先生的哲思妙語,啟人心智,正擊時弊,對生活的感悟與哲思。用千年的陶片,承載過多少風雨,一葉瓦片:一截歷史的變遷!
人為奇人:因了先生極好的靈性和悟性,使他的書畫篆刻道法自然,就有了真情流露,先生信筆揮灑,就有了“得其環(huán)中”,超曠空靈,如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至高的境界。正因為他有了對書、畫、印藝術的整體把握與感悟,以及他對藝術契而不舍的追求與礪練,才有了今天讓人高山仰止的藝術高度。以先生如此深厚的筆墨功夫,加上她生性的聰穎睿智與好學深究。我們有充分理由希望他能在藝術上更加的劍芒新硎,玉振昆山!
在結束小文的時候,我陡然想起了清代朱彝尊贈鄭梁的兩句詩,送先生最為合適!
后來領袖歸才子
左手云煙勝畫師
注:(因魯望先生也是左撇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