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樣新
有人敲響了筆者住所的門,說是送東西的。當筆者半信半疑地將門打開,卻發(fā)現(xiàn)站在門外的妙齡女子并不是快遞員。她手上拿著兩只精美的盒子,不等筆者開口便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哦,原來她是推銷化妝品的!她撒謊只是為了讓筆者開門。她對所謂的“送東西”作出一番頭頭是道的解釋:這套化妝產(chǎn)品原價600元,現(xiàn)在只要200元就可以試用,相當于白送。
盡管她口若懸河,產(chǎn)品看起來也的確很實惠,但作為一個“受騙者”,筆者對她推銷的產(chǎn)品產(chǎn)生了強烈質(zhì)疑:一個“騙子”推銷的產(chǎn)品能好到哪里去?最終,筆者謝絕了這份“好意”。
這件小事,筆者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了。但隔了一段時間,同樣的事情再次發(fā)生——門外有一個女子一邊敲門,一邊說有筆者的禮盒,需要開門簽收。門外是否還是那位女推銷員,筆者不得而知??上肫鹕洗巍吧袭敗钡慕逃?xùn),筆者斷然回絕了開門的請求。直到相信這扇門再也無法敲開了,門外的人才撂下一句“不開門那就不送給你們了”,然后憤然走開了。
站在推銷員的立場上,千方百計讓潛在的消費者開門,或許是職責(zé)之所在。然而,這“千方百計”中的任何一“計”都不應(yīng)該成為“忽悠”的代名詞。任何自以為高明的忽悠伎倆,只會讓消費者醒悟后立刻緊緊地關(guān)上心門。
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喬·吉拉德說:“推銷要點不是推銷產(chǎn)品,而是推銷自己?!蓖其N員只有把自己推銷出去了,其產(chǎn)品才可能被消費者認可,并達成交易。一個將忽悠作為“敲門磚”的推銷員,其推銷的產(chǎn)品如何讓人信服?同理,一家大話連篇的企業(yè),它的產(chǎn)品又有幾分可信度?只有手中緊握“誠信”這塊敲門磚,銷售員和企業(yè)才能敲開顧客的房門,進而敲開他們的心門。
商家失信于消費者,輕則業(yè)績受挫,重則滿盤皆輸。曾有著70年歷史的“老字號”——南京冠生園因用陳餡做月餅被消費者唾棄而毀于一旦,就是最好的見證。忽悠伎倆或許能讓消費者第一次打開房門卻無法讓他們再次開門,更無法敲開他們的心門。
“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fù)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北窘苊鳌じ惶m克林曾這樣告誡世人。買方市場已然形成的當下,消費者可選擇的余地越來越大,而商家卻面臨著客源不斷流失的困境,商家面對消費者甚至只有一次“示好”的機會,失去便覆水難收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