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惠,孫玉玲,李立,甘章平,李彩惠
(1.《現(xiàn)代臨床護理》編輯部;2.《中華腎臟病雜志》編輯部;3.《中華神經精神病雜志》編輯部,廣東廣州,510080)
作者學術不端認知和行為情況的質性研究
鄭志惠1,孫玉玲2,李立3,甘章平3,李彩惠1
(1.《現(xiàn)代臨床護理》編輯部;2.《中華腎臟病雜志》編輯部;3.《中華神經精神病雜志》編輯部,廣東廣州,510080)
為了客觀了解護理人員對學術不端認知和行為情況,端正護理人員學術認知,提高行為水平,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xiàn)象學研究方法,對10名護理人員作者進行非結構訪談,并用現(xiàn)象學分析法對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采用類屬分析法得出的2個關于護理人員作者學術不端認知和行為情況的主題分別是:不了解學術不端的各種現(xiàn)象;不知道多數(shù)編輯部已采用防抄襲軟件檢測論文.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學術不端認知情況較為欠缺.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和強化自律意識對減少或杜絕護理人員作者科研不端行為的發(fā)生具有積極的意義.
護理人員;學術不端;認知行為;質性研究
科學道德問題特別是學術不端行為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科學界的廣泛關注[1].科研工作者要實事求是,不欺騙,不弄虛作假,還要恪守科學價值準則、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活動的行為規(guī)范[2].科研人員科研誠信問題,越來越受到學術領域和社會各界的關注[3].作者在編輯工作中發(fā)現(xiàn),一些作者特別是護理人員對學術不端認知了解甚少.為了客觀了解護理人員學術不端的認知和行為水平,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xiàn)象學研究方法,對某三級甲等醫(y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理人員的學術不端認知和行為情況進行研究,旨在提高護理人員對學術不端的認知和行為水平提供有益的參考.
1.1 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某三級甲等醫(yī)院的護理人員10名,均為女性,年齡28~38歲,平均(29.5±2.6)歲.學歷均為本科.納入標準如下:(1)從事臨床護理工作;(2)撰寫論文2篇以上;(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樣本量按照資料飽和的原則確定[4].10名護理人員基本情況見表1.
表110名護理人員基本情況
1.2研究方法
1.2.1 資料收集方法:采用質性研究的現(xiàn)象學方法,與護理人員的論文作者進行非結構訪談.先設計問題大綱,采取開放式提問方式[5],提問的問題不分先后,由筆者中的一位固定人員作為訪談人員對護理人員的論文作者進行訪談,以了解其在論文撰寫過程中的主要想法和感受.接受訪談護理人員的論文作者在知情同意的原則下,單獨接受訪問,訪談前告訴每位受訪者此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對交談的內容進行同步錄音,隱去受訪者的真實姓名,采用編號的形式,同時承諾信息公開時的匿名性.每次訪談時間20~30 min,鼓勵護理人員的論文作者盡可能表達自己的想法、體驗和感受,研究者只做適時的追問.訪談提綱以“您了解學術不端的情況嗎?”開始,內容圍繞論文撰寫過程中的感受進行.
1.2.2 資料分析方法:訪談結束后,及時將訪談錄音逐字、逐句地進行轉錄.采用Claizzi的現(xiàn)象學資料7步分析法對資料進行分析和提煉[5]:(1)仔細閱讀所有的訪談記錄;(2)析取有重要意義的陳述;(3)對反復出現(xiàn)的有意義的觀點進行編碼;(4)將編碼后的觀點匯集;(5)寫出詳細、無遺漏的描述;(6)辨別出相似的觀點,升華出主題概念;(7)返回參與者處求證.
按照上述程序進行資料的分析、整理和總結后,本研究形成了2個主題.
2.1 大部分護理人員的論文作者不了解學術不端的各種現(xiàn)象
吳正一等將醫(yī)學科研中學術不端行為定義為“在醫(yī)學研究的計劃、實施、評議研究或報道研究結果中偽造、篡改、剽竊或違背人體生物醫(yī)學研究國際倫理準則等科學共同體公認的科研行為準則的行為”[6].在訪談中,大多數(shù)護理人員對學術不端現(xiàn)象認知欠缺.1號護理人員談到:“寫完文章后,如有同事要求為他們加署名,一般都會讓他們加上.”5號護理人員談到“現(xiàn)在文章寫好后,想盡快被錄用好難,我身邊的許多同事包括我都會一稿多投,這樣錄用機會會多些.”6號護理人員說:“工作忙,在家又要照顧小孩,又要晉升,所以往往將一個研究結果分成幾部分,這樣就可以寫幾篇文章,我知道這樣不對,但沒辦法.”4號護理人員說:“寫一篇文章真是太難了,看到適合自己文章的內容會“復制”過來,我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我不會寫只好這樣.”10號護理人員說:“說實在話,要不是護士長規(guī)定每年要寫一篇文章,不一定會寫或者寫好就投到一些質量水平不高的雜志,一般也能刊出;有些雜志參考文獻要求太多,所以都沒按要求寫.”訪談的10位護理人員的論文作者中有5位對學術不端缺乏認識或認識不當.
2.2 近一半的論文作者不知道編輯部采用防抄襲軟件檢測論文
目前,很多期刊編輯部就如何防止學術不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7-11].如江霞等采用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判斷文章是否抄襲[7];李小萍等對作者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調查[8].在接受訪談的護理人員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多數(shù)編輯部已采用防抄襲軟件檢測論文.4號護理人員說:“寫文章“復制”別人的內容,編輯部又不知道,沒辦法確認.”2號護理人員提到:“聽我同事說,現(xiàn)在編輯部有一種檢測系統(tǒng),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3號護理人員提到:“說不要抄襲文章,但編輯部如何知道我們抄襲?”8號護理人員提到:“編輯如何判斷文章是否抄襲別人的?”調查結果顯示,40%(4/10)護理人員的論文作者對編輯部已采用“檢測系統(tǒng)”不了解或了解不全.
3.1 重視對學術不端認知和行為的宣傳和教育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護理人員的論文作者對學術不端的認識不全面,說明對學術不端的宣傳和教育力度不夠.因此,編輯部和有關人員可利用與作者溝通、與醫(yī)院護理部交流的機會,加強對學術不端認知和行為的宣傳,讓廣大護理人員對學術不端的現(xiàn)象和行為有一定的了解,讓他們知道編輯部在發(fā)現(xiàn)學術不端行為后的懲處方法.
3.2 強化自律意識
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不僅能正確反映事物的外部現(xiàn)象,而且能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意識能指導人們的行為,引進客觀事物的變化.護理人員科研誠信意識的高低,對于促進科研人員科研活動中的自律性,減少或杜絕科研不端行為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強化作者自律意識:醫(yī)院定期舉辦科研誠信課程;采用科研誠信意識量表測評臨床護士科研誠信意識的整體狀況[12],使護理人員的論文作者形成嚴謹治學、實事求是的意識,戒除浮躁的作風,自覺擔負學術責任.
2011年多個雜志發(fā)出了抵制學術不端的聲明[13-14],同時應用CNKI科研誠信管理系統(tǒng)中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對作者的稿件進行檢測.為了了解護理論文的學術不端情況,提高護理人員對學術不端的認知和行為水平.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部分護理人員的論文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存在對文獻進行抄襲、一稿多投和一個研究結果寫幾篇文章等現(xiàn)象,說明護理人員作者學術不端認知情況欠缺,應對其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和強化自律意識,以減少或杜絕護理人員學術不端行為的發(fā)生.
[1]Nilstun T,Lofmark R,Lundqvist A.Scientific dishonesty-questionnaire to doctoral student in Sweden[J].J Med Ethics,2010,36 (5):315-318.
[2]科學技術部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科研誠信知識讀本[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11.
[3]曹南燕.用教育推動科研誠信建設[J].中國科技論壇,2007,22(6):6-7.
[4]夏海鷗,于美渝,陳瑜,等.乳腺癌患者對乳腺癌早期檢測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9):641-644.
[5]肖順貞,胡雁.護理研究[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61-66.
[6]吳正一,陸爾奕.醫(yī)學科研中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與防范[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1,9(5):411-414.
[7]江霞,方玉桂,陳伶俐,等.醫(yī)學科技期刊應用《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判斷抄襲時應慎重對待的幾種情況[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71-472.
[8]李小萍,武建虎,尤偉杰.《武警醫(yī)學》作者學術不端認知與行為調查分析[J].編輯學報,2013,25(1):57-58.
[9]王音,田喆.從編輯部公告看使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tǒng)中存在的問題[J].編輯學報,2011,23(5):420-421.
[10]龐海波.科技學術期刊編輯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認識誤區(qū)與防范策略[J].編輯學報,2011,23(2):103-104.
[11]韓國秀.規(guī)范科技論文編排抵制學術不端行為[J].編輯學報,2010,22(5):420-421.
[12]劉美滿,周霞,鄭亞光.臨床護士科研誠信意識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3,12(2):1-4.
[13]教社科[2009]3號.教育部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S].2009-03-09.
[14]保護期刊版權,抵制學術不端行為聯(lián)合宣言[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7(6):1.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writer′s cognition and behavior of academic misconduct
ZHENG Zhi-hui1,SUN Yu-ling2,LI Li3,GAN Zhang-ping3,LI Cai-hui1
(1.Editorial Department of Modern Clinical Nursing;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3.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Guangzhou,510080,Guangdong,China)
In order to study nursing staffs’cognitions and behavior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aim to correct their cognitions and improve their behaviors,non-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among 10 nursing staffs adopting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After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data from interviews with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method,a conclusion is drawn by category analysis that there are two themes about nursing staff′s cognition and behavior of academic misconduct.One is that they know little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phenomena about academic misconduct;another is that they don′t know most editorial departments have used anti-plagiarism software to test papers.The result shows that nursing staffs know little about cognition and behavior of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academic morality construction and enforce the self-discipline consciousness to reduce or eliminate nursing staff′s academic misconduct.
nursing staff;academic misconduct;cognition and behavior;qualitative research
G231;B82-057
:A
:1007-5348(2014)10-0083-03
(責任編輯:顏志森)
2014-03-20
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資助項目.
鄭志惠(1963-),女,廣東惠州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護理雜志編輯學研究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