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建筑工程職工大學,天津 300074)
1.教師對現代化教育技術不熟悉
現代教育技術指的是以計算機為硬件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理論與技術,并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通過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研究、使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
然而,現代教育技術究竟應當屬于“教育”范疇還是“技術”范疇呢?筆者認為它既不屬教育范疇,也不屬技術范疇,它是一種手段,是把教育與技術有機結合起來的策略和方法。通過教學過程,促進技術發(fā)展;應用技術改善教育手段?,F在,教學已變得更加立體化,不管教學手段、時間還是空間都得以延展,網上資源開發(fā)已到了較高的水平,其中包括課程視頻、電子課件、教學素材、教學互動系統、在線作業(yè)系統、考試系統、監(jiān)控系統等等,這還遠未到頂。但由于一些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概念不夠熟悉,有的單純將其定位于“技術”,故不能很好的使用網上教育資源,時常出現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的現象,更沒有將自己的風格和教師魅力很好的融入其中。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坐著講課、一直盯著電腦,講課內容完全按照電子課件(或其他視頻課程、教學素材等)照本宣科;而學生則盯著投影屏幕,或抄錄筆記,或干脆用手機、相機拍攝投影屏幕;師生之間始終沒有眼神和語言的溝通,課堂已變得課件化、程序化,離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傳統式話劇課堂已愈行愈遠,而變得死板又缺乏生動性。這些情況的產生反映了教師對于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理解的片面性。
2.老師沒教案,學生沒筆記
現代化教學手段造成了師生的懶惰,老師講課沒有教案,學生上課不寫筆記。有的教師在用電子課件上課時,從頭到尾照著電子課件上的文字念;也有的教師,由于電腦操作不熟練,導致課堂上出現電腦問題而耽誤時間,這樣既影響了教學進度,也造成了銜接問題。有的老師自從有了電子課件的輔助,就沒有了課前備課的環(huán)節(jié),雖然上課時再也不擔心掛黑板,但是講課時卻經常出現課件或講授內容銜接不上等問題。現在大多數多媒體教室座椅舒適,上課時學生們盯著投影屏幕或黑板,注意力幾乎完全集中在“復制”、“保存”PPT及黑板上的內容,課堂上缺少互動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缺少思考,昏昏欲睡。
教師們課前寫好講稿和教案其實是上好每一節(jié)課的保障,它就像個劇本,既有劇情設置,又有臺詞表達,還要說明如何才能表演得淋漓盡致,同時還起到標明主題、主線、重點、難點的作用等。學生記筆記是參與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首先記筆記的過程是加深記憶和匯聚注意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思考、提問、提取重點、理解難點,從而達到掌握新的知識點,進行消化吸收新知識的效果。因此,教師課前備課環(huán)節(jié)和學生課堂思考做筆記環(huán)節(jié)是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視。
3.過分依賴現代化教學手段,忽視研究其弊病
我們急于使用現代教學技術,過分夸大現代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而忽視研究其中存在的弊病,片面的認為新的技術就是好的,而在應用現代教學技術的過程中完全忽略了傳統教學手段中的優(yōu)良之處,這些都是不應該的。技術其實并非越新越好用,新技術可能尚未成熟;理論與模式也不是越時髦越好,它可能還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關鍵要看它們能否更好的解決教育問題。微博和微信剛出現的時候,就有專家認為微博和微信將改變我國教育教學現狀,并呼吁廣大師生利用微博、微信開展教學活動。但是現在看來,此類社交及娛樂技術和產品是否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仍需要仔細推敲,我們不能變成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追星族或是國外教育理論和模式的搬運工。我們應該因地制宜,以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為中心,不應僅僅以要運用現代技術為目標,認為這才是與時俱進,實在是有違教育的最初目的。目前,數學學科的教學已從剛開始反對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到了普遍運用課件教學的時代。無論現代教學技術還是傳統教學手段,我們都不能單方面的強調其優(yōu)勢或者劣勢,呼吁教學回歸傳統板書并不是目的,而是應該加快研究現代與傳統手段相結合的步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現代教學技術與傳統手段相融合,以提升教學效率。
1.大學與中學數學知識重疊的問題
隨著中學數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與中學的數學知識銜接問題就凸顯了出來。中學教學內容的調整,使得高等數學的一些內容在中學數學課本中已經涉及。這樣就造成了浪費學時,學生學習熱情降低和數學知識銜接不合理。比如求導數、求極值等知識在中學就已經有所介紹,如果處理好了重疊的問題,其實對大學數學很有幫助。在經過了中學數學對這部分知識的粗淺了解,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免去對這些概念的重復定義,省略對于淺顯的知識點的重復介紹。大學數學應當借助學生在高中已經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學習這些方法的理論依據,而淡化運算過程,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思維的嚴謹性,脫離中學數學的應試教學的模式。
2.大學與中學數學知識脫鉤的問題
大學數學與中學數學除了重疊現象外,還存在脫鉤的現象。因而在大學數學課的教學中,在避免贅述中學已學過的知識點外,還應當對大學需要而中學沒有涉及的知識進行補充。這樣才能使大學與中學的數學知識合理的銜接起來,便于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數學思維的養(yǎng)成,實現數學教育的目標。比如,由于中學數學內容的變化,使極坐標、參數方程等大學數學所需的某些知識可能在中學已不做介紹或一帶而過,從而給學生的大學學習造成困難。因此,我們應對這些知識加以補充和完善,使得知識具有整體性和連貫性,便于學生順利過渡到大學數學的學習中。
3.大學與中學數學思維方式的問題
筆者在對大學數學教學的備課過程中,認為如何改變中小學多年已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和應試教育思維方式,從而養(yǎng)成大學自覺主動的學習習慣,這一點在大學學習生活中是至關重要的,是順利學習大學數學的基礎。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那么就只能使機械的記憶跟重復,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就無從談起。大學數學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方法都是從解決實際問題中概括出來的,然后用數學語言和方法去近似的刻畫實際問題,這種數學表述就是一個數學模型。我們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首先嘗試如何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fā),將實際問題通過觀察、分析、總結、歸納等方法,抽象概括為一個數學問題,并建立數學模型,然后再利用數學手段來解決這個數學模型,通過引導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孫洪祥.大學數學教學中的若干問題的思考[DB/OL].百度文庫,2011-10-17.
[2]王元明.數學是什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