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宏
(山西財經(jīng)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高校發(fā)展與管理
CIS視閾下的高校班級文化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
任志宏
(山西財經(jīng)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班級管理、班級文化建設是高校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是高校學生管理與班級管理的核心。長期以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一直忽視班級文化建設,更沒有將其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對于建立以“班級識別系統(tǒng)”為核心的班級文化建設管理體系,尚未有意識地進行研究與實踐。因此,借鑒、“嫁接”企業(yè)識別體系CIS理論,探索CIS理論指導下的高校班級文化建設全新思維與行為模式,是一個跨行業(yè)、跨學科的理論“嫁接”和創(chuàng)新,特別是調(diào)動班級成員全員參與,將其在實踐中“落地”,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CIS;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班級識別系統(tǒng)
大學班集體是人生從“青澀”步入“成熟”的重要歷練積淀階段,學生走出家庭的“襁褓”,進入青春組合的“大家庭”,在同一間教室,懷揣不同的“夢想”,三年五載,朝夕相處在共同的青春團隊里,班級成為人們難以割舍的情結(jié)。大學階段的班級生活給青春學子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痕,在這一階段,學生處于青澀時期,思想單純,生活簡單,交往鮮有利益與功利目的;求知學習是第一需要,展示自我,學會相互關愛,在求知與活動中不斷完善獨立的人格,形成相對固定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都是大學階段不可或缺的。
長期以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忽視了這一處于人生特定階段、特定群落的班級文化建設,更沒有將其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對于建立以“班級識別系統(tǒng)”為核心的班級文化建設管理體系,尚未有意識地進行研究與實踐,成為高校文化建設的一大缺失。對此,意識到、加強之,使其從自發(fā)到自覺、思維到行為、校內(nèi)到校外、當下到久遠,此其時也。
班級作為學校教育和教學管理的最小單位,是學校的基本組成部分,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層組織。班級文化是學生以學習和交往為主要形式的教育微觀社會形態(tài),實施素質(zhì)教育需要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班級文化,需要塑造全新的班級形象。
關于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在國外早已出現(xiàn)。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沃勒在《教學社會學》中對學校文化進行了論述,開班級文化研究之先河。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的科爾曼、克拉克以及英國的哈格里夫斯等人對青年文化、學生文化類型進行了探討,使班級文化研究進入了系統(tǒng)化與科學化階段。70年代以后,英國教育社會學界關于學校教育知識與班級互動過程的實證分析,促使班級文化研究從“輸入—輸出”研究轉(zhuǎn)向“黑箱”研究。美國版《班級的群體化過程》對如何促進學生交流、解決學生沖突、形成班級規(guī)范等做了詳細的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類環(huán)境的行動觀點,其最終目標是形成一種具有較強協(xié)作精神、共同價值取向及行為方式的班級精神文化。
國內(nèi)對于班級文化的研究多體現(xiàn)在與學科的結(jié)合上,如在教室環(huán)境布置上注重精致與美觀,在精神文化建設上多以正面引導為主,注重榜樣的作用。這些做法均以教師的主觀意識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另外,對于個性化班級文化和班級形象的研究,也處于研究“碎片”狀態(tài)。魏書生的“班級自動化管理說”,開創(chuàng)了我國班級文化建設的先河。上海北郊高級中學的“以班級文化為主體的德育陶冶說”,提出了以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為中心,形成獨具個性與風格的班級文化、年級文化和學校文化。班級文化是由班集體共同創(chuàng)造的體現(xiàn)本班個性風格的班風,它決定了班組活動的目標、內(nèi)容、形式和方法,而班級活動又凸顯了班級文化的特征,促進了班級文化的形成與創(chuàng)新。
“九五”、“十五”規(guī)劃中提出的班集體建設理論研究,是對班集體建設理論的升華和發(fā)展?!皞€性化班級文化”的提出,是對班集體在學生素質(zhì)發(fā)展中作用的進一步認識,是對班級建設理論更深層次的理解,是在“班級建設”、“班級文化”等研究的基礎上對班級文化建設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因此,跨學科地導入相關理論與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一套高校班級文化建設及班級形象塑造新模式,恰逢其時。
企業(yè)識別體系(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S)已在企業(yè)文化建設和企業(yè)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筆者提出將CIS理念導入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特別是“班級識別體系”(Class Identity System)之中,以探索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全新思維與行為模式。這是一個跨行業(yè)、跨學科的理論“嫁接”和創(chuàng)新,特別是調(diào)動班級成員全員參與,將其在實踐中“落地”,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理論價值:導入CIS理念,形成高校班級形象識別理論體系
關于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國內(nèi)外已有相當成熟的研究文獻及實踐成果,而對于班級形象塑造的研究卻少之又少,散見于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相關研究成果中,難以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經(jīng)驗。因此,借鑒企業(yè)形象塑造識別體系理念,導入、運用到高校班級形象塑造識別體系之中,并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操作體系,是高校強化教育管理,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一項創(chuàng)新性系統(tǒng)工程。這一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填補了該領域研究的空白,突破了傳統(tǒng)的高校班集體管理模式,將創(chuàng)新個性班級文化與班級形象塑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并以CIS的方式呈現(xiàn),成為創(chuàng)新之舉。
(二)實踐價值:全員參與,創(chuàng)新完善的高校班級形象塑造“落地”機制
高校班級形象塑造是一個教師與學生全員參與互動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操作的全過程,可以有效地把評價體系也融入其中,使班級形象塑造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系統(tǒng)化的“落地”體系。班級形象識別體系的建立過程也是班級形象塑造“落地”的實踐過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實踐性及生命力,可以極大地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其價值和意義已遠遠超越塑造本身。
(一)企業(yè)識別系統(tǒng)與“班級識別系統(tǒng)”
高校班級形象識別系統(tǒng)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1-2-3-4系統(tǒng)工程”。“1”是一套高校班級識別CIS理論系統(tǒng)。CIS原本是企業(yè)文化建設中的企業(yè)識別系統(tǒng),將這一理念“移植”、“嫁接”到高校班級形象識別系統(tǒng),即可成為完全適用于高校班級管理的“班級識別系統(tǒng)”(Class Identity System),縮寫也是CIS?!?”是兩手抓高校班級CIS理念系統(tǒng)與班級形象“落地”實踐系統(tǒng)?!?”是形成三套高校班級形象CIS理論“子系統(tǒng)”,即塑造班魂(班級理念識別系統(tǒng))、規(guī)范班行(班級行為識別系統(tǒng))、妝點班容(班級視覺識別系統(tǒng))?!?”是形成四項高校班級形象塑造“落地”措施,即成立高校班級形象塑造指導中心(為學校常設專門機構,也可附設在學生處或校團委),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組織保障;開展高?!鞍嗉壭蜗笳故净顒印?,并將活動成果展示在學校校史陳列室中,為畢業(yè)生留下回校追思學生生涯的永恒記憶,以“展”促建;設立每年一度的“班級文化節(jié)”,開展“班級形象大賽”等班級文化建設系列活動,以“節(jié)”、“賽”促建;建立高?!鞍嗉壩幕ㄔO評估”機制,以“評”促建。
(二)高校班級文化創(chuàng)新模式的基本思路
1.總體思路。高校班級文化創(chuàng)新模式的核心是班級形象識別系統(tǒng)的構建,即將企業(yè)識別系統(tǒng)CIS理念導入高校班級形象塑造,形成高校班級形象塑造“班級識別系統(tǒng)”這一全新的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管理模式。
2.“落地”模式。高校班級形象識別系統(tǒng)的構建過程,是將高校班級形象識別直接“落地”的過程,通過全員參與,上下互動,形成完善的高校班級形象塑造“落地”實施機制和管理模式。全員參與高校班級形象塑造的過程,也就是全方位推進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通過以“研”促建、以“塑”促建,形成高校班級文化建設常態(tài)管理機制,進而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形成獨具個性特色的校園文化。
(三)高校班級文化創(chuàng)新模式的實踐嘗試
高校班級形象識別系統(tǒng)構建的重點與難點在于:(1)“班級識別系統(tǒng)”——CIS模式的創(chuàng)立;(2)與之相適應的高校班級形象塑造“落地”實施機制的建立。
筆者在不斷實踐和理論總結(jié)的基礎上,在山西財經(jīng)大學華商學院由單個班級到全年級、再到全院進行了試點。通過制定實施方案,統(tǒng)一部署,先行在一個班、一個年級組織學生開展“我的文化,我的班”的班級文化策劃展示教改實驗試點,取得經(jīng)驗后,在全院各年級、各班,以班級為單位,舉辦“我的班,我成長、我快樂”班級文化大賽、班級文化建設考評競賽、班級形象設計展覽等活動,以此作為實施依托載體,自下而上,逐級實施。總之,以學院倡導為旗幟、理念宣講為先導、班級實施為基礎、班級形象(CIS)全面塑造為核心,從自發(fā)到自覺見諸日常行為習慣養(yǎng)成,以“賽”促“建”,以“展”促“建”,以“活動”促“建”,以“考評”促“建”,在活動與考核的不斷強化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進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年級文化、專業(yè)文化和院系文化,最終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
高校班級文化建設是一項創(chuàng)新性、理論性研究,更是一項基礎性、實務性研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完善,通過班級文化建設系列活動的開展和理論總結(jié),形成具有科學理念與可操作性的系統(tǒng)模式。
[1]葉萬春,萬后芬,蔡嘉清.企業(yè)形象策劃——CIS導論[M].大連:東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9.
[2]孫鶴娟.學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4]程方平.注重班級文化[J].班主任,2010(2):1.
[5]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6]John A Ross,Peter Gray.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Teacher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al Values: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Collective Teacher Efficacy[J].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2006,17(2).
[責任編輯:高?。?/p>
Research of University Class Culture Innovation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S
REN Zhi-hong
(School ofBusiness Management,Shanxi Universityof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 0300031,China)
University class management and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are the foundation of management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student management and clas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ut for a long time,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ignored the life stage,specific community"class",not taken i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o be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
CIS;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classes;class identification system
G647
A
2095-106X(2014)01-0081-03
2014-02-03
任志宏(195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財經(jīng)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是企業(y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