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鋼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第二屆中國中部設計藝術國際研討會綜述
寧 鋼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圍繞“當代設計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趨勢、設計史和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與趨勢、中國中部崛起戰(zhàn)略與設計的任務”三大主題,在設計藝術理論、設計藝術實踐和設計藝術教育等領域展開了精彩的對話和觀念的碰撞,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場思想的盛宴。
設計藝術;多學科融合;設計之道;中國路線
由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中部設計藝術國際研討會,于2013年12月18日至21日在中國陶瓷“黃埔”——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隆重舉行,這是繼2011年6月首屆中國中部設計藝術國際研討會之后的又一次盛會。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校長助理、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寧鋼教授主持開幕式,來自英國、意大利、韓國及中國港臺、內地設計藝術理論研究學界的近百名專家學者與會,會議收到論文八十余篇。
研討會采取專題發(fā)言和自由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圍繞“當代設計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趨勢、設計史和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與趨勢、中國中部崛起戰(zhàn)略與設計的任務”三大主題,在設計藝術理論、設計藝術實踐和設計藝術教育等領域展開了精彩的對話和觀念的碰撞,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場思想的盛宴。
雖然現(xiàn)代意義上的“設計”概念起源于格羅皮烏斯于二十世紀初生造的“包豪斯”一詞,但是人類“設計”思想的誕生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正如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陳汗青教授在本次研討會上所指出的:“作為滿足人類自身需求而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設計貫穿了人類發(fā)展的整個歷史,并融入到人生活的每個角落?!被仡櫲祟愃枷胧罚覀儾浑y發(fā)現(xiàn):一方面,從人類知識的原初形態(tài)看,各門科學本來處于混沌一體的狀態(tài);它們依次脫離最初的混沌母體,發(fā)展成為獨立學科,是人類思想發(fā)展逐步成熟的標志和結果;康德曾經這樣描述各門科學自“哲學”中獨立出來后“哲學”身處的境況:“昔我為人中之最有權力者,因有無數之子婿兒女而占支配者之地位,而今則為流離顛沛之身矣?!盵1]當我們返觀歷史汲取先民的設計智慧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設計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認識到多學科融合的狀態(tài)是知識的原初面貌;另一方面,與各門科學的發(fā)展進程相伴隨的,是它們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向多學科交叉融合方向的邁進,“融合”一詞集中反映了學科發(fā)展的大趨勢,設計學亦然。
清華大學李硯祖教授在本次研討會上做了“設計的政治學——國之重器與日常生活”的主題發(fā)言,主張從政治學視角展開設計學的研究。他認為:“政治是任何人類活動的制高點。設計的內部發(fā)展與外部交流都可以用政治學觀點去透視?!睆脑O計思想史的角度看,設計總是與政治發(fā)生各種聯(lián)系并受制于政治,具體體現(xiàn)于“國之重器”與“日常生活”的設計實踐當中;現(xiàn)代社會的設計理論和實踐也應放在政治學的視野下考察。所謂設計的政治學研究,就是借助政治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設計與社會政治、社會生活的關系及其相互影響,這種研究將有助于設計的整體研究。
東南大學凌繼堯教授向本次研討會提交了專題論文,主張從人類的基本經濟活動切入設計理論研究,他引用美國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等在《經濟學》一書當中的宏論:“人類社會都必須面臨和解決三個基本的經濟問題,無論它是一個發(fā)達的工業(yè)化國家,是一個中央計劃型的經濟體,還是一個孤立的部落社會。每個社會都必須通過某種方式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盵2]與這三個基本的經濟問題相呼應,用戶研究、產品設計和品牌建設就成為工業(yè)設計的主要領域。人類基本的經濟活動——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三個領域,為設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經濟活動切入設計學的理論研究符合學科自身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武漢理工大學楊先藝教授認為設計學的研究者必須具備倫理學的視野。具體而言,這一倫理學的視野至少包涵三方面的內容:一要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二要關注貧困人口、兒童、殘疾人、老人等弱勢群體;三要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實現(xiàn)生態(tài)設計、綠色設計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葉蘋教授指出:設計的對象和領域極其廣泛,設計活動的過程也必然會與其它領域相交叉;設計學所構成的知識、方法和技術明顯烙有其它學科的印跡;并以設計藝術學、設計美學、設計心理學、設計工程學、設計材料學及設計管理學等學科的存在例證自己的觀點。
此后,與會學者就設計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展開了多向度的深入探討,并有諸多個案研究成果參與交流,拓展了設計藝術學以及設計藝術史研究的內容與范圍。
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指出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3]理論家們往往更多關注思辨理論的建構,輕慢了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學科理論的建構最終要以實踐為落腳點,設計藝術尤其如此。如何將美學、藝術學與設計學理論應用于設計藝術的實踐活動當中,一直都是眾多設計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關注的熱點。
不過,藝術界往往奉行“趣味無爭辯”這一箴言,似乎不同藝術作品的價值高低無法比較,真假藝術亦無區(qū)分標準可言;由此推論,美學和藝術理論研究似乎只是人類求知本能的表現(xiàn),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體性體悟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事后反思,它無法事先為具體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指導。譬如英國新黑格爾主義者鮑??驼f:“美學理論家所以想要了解藝術家,并不是為了干涉藝術家,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學術興趣?!盵4]
“趣味無爭辯”的說法或許不錯,但是“趣味可以得到培養(yǎng)”卻是不可抹煞的事實。同時,我們贊同胡塞爾對理論的層次劃分,由上而下依次為“形式的”和“純粹的”理論科學、規(guī)范科學、工藝論[5]。如果將設計藝術的實踐看作工藝,那么關于設計藝術的“形而上學”的思辨則可以被看作是純粹理論科學;處于二者之間,還有一門對于設計藝術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規(guī)范科學,留待我們去建構和完善。
正是在構建對于設計藝術學具有指導功用的“規(guī)范科學”的意義上,南京藝術學院李立新教授做了“論象生”的主題發(fā)言。他認為“象生”是一門令人期待的、讓人振奮不已的新興科學,將引領人們的設計創(chuàng)意方向?!跋笊币辉~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后漢書》中的“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幾杖象生之具,以薦新物?!薄跋笊币庵竿稣呱八弥铮瑢偌漓胗镁?。祭祀用具的“象生”旨在重現(xiàn)亡者生前場景。到后來,“象生”的原始宗教功能漸漸退去,卻保留下“象生”的形式、技巧和趣味,并延伸出寫實逼真的藝術小系統(tǒng)?!跋笊比缃褚呀洶l(fā)展成為現(xiàn)代仿生學,從模仿自然生物形態(tài)發(fā)展到模仿自然物結構功能。李立新教授指出:“象生”是一種取象具體事物,推知抽象事理的思維方式;是人的一種獨特能力的實現(xiàn);他提倡設計藝術學要向富含“象生”意味的中國傳統(tǒng)設計學習,向大自然學習!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李游宇教授立足于設計實踐,認為設計本身不是理論問題,而是講究正確的思維方式與設計方法。他所謂的“理論”是指哲學化、抽象化、空洞化甚至玄化的“純粹”理論,他心目中的“正確的思維方式與設計方法”,事實上正是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他呼吁一門能夠指引設計創(chuàng)意方向的“規(guī)范科學”的出現(xiàn)。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周思中教授以喬布斯的成功設計為案例,總結出設計藝術應該遵循的五大規(guī)范與原則:信仰內心純凈的生命原則;簡約至善的關注設計原則;美學至上的細節(jié)設計原則;無窮創(chuàng)新的不跟風設計原則;面向未來的死亡遺產原則。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在引領設計藝術學的“規(guī)范科學”的構建上,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對“規(guī)范”的尋求,即是對設計之道的尋求。
本次研討會的與會專家學者,大多在高等學府執(zhí)教多年,有著豐富的藝術教育實踐經驗,積淀了不少真知灼見。他們就設計藝術教育這一主題相互交流,達成了諸多共識。
“景德鎮(zhèn)學”創(chuàng)始人陳雨前教授做了“陶瓷設計教育發(fā)展的構建與模式”的主題發(fā)言,他首先概述了當前陶瓷設計教育的現(xiàn)狀:一是陶瓷教育認知過于西方現(xiàn)代化、表象化,這一現(xiàn)狀導致當前陶瓷設計教育與民族文化、地域特性脫節(jié),缺乏文化的自我個性與特色;二是陶瓷設計意識的簡單膚淺化,這一現(xiàn)狀導致陶瓷教育實踐中的陶瓷設計思維的簡單化與自我審美的膚淺化;三是陶瓷設計教育環(huán)境的過于商業(yè)化,商業(yè)自我利益化等種種因素,使得陶瓷設計教育環(huán)境呈“輕器重畫”的平面化、程式化,審美認知簡單化、概念化,忽略中國器物文化的精神本質與設計內涵,缺乏對陶瓷設計探索的實驗精神,逐漸使陶瓷設計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滯后。陳雨前教授認為:當代陶瓷設計教育應該著眼于詮譯傳統(tǒng)、立足當代、創(chuàng)造生活三方面構建新型陶瓷設計教育模式。
韓國檀國大學鄭東薰教授回顧了韓國陶瓷50年的發(fā)展歷程,認為韓國陶瓷教育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經歷了一個多元化的過程。他主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陶藝將起到情感慰藉乃至醫(yī)療的作用。適當地使用陶藝作品或系統(tǒng)的陶藝教育可以讓被治療者生活得更加快樂。
葉蘋教授指出設計藝術教育應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育,認為復合型人才培育不能走“量身定制”的道路,應該從學校、社會和個人等多方面來探討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和途徑;我們要堅持走多樣化人才培養(yǎng)的道路,即要注重改善復合型人才成長環(huán)境,又不能淡化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
武漢理工大學鄭健啟教授提出設計學教育的分層次培養(yǎng)目標,認為在設計學博士層面主要培養(yǎng)學術型設計研究、設計創(chuàng)新高端人才;在設計學碩士、學士層面主要培養(yǎng)學術型與應用型專門人才。設計學藝術碩士[MFA]作為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在我國教育體制中同時存在。湖南大學要文瑾研究員以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的工作室為案例,介紹了在創(chuàng)新設計中體現(xiàn)中國元素的路徑和方法。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中國設計藝術教育既要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又要堅定地走中國路線;既要海納百川,又要堅持民族和地域特色。
此外,香港浸會大學Aiken John Clifford做了“在公共領域的大型項目開發(fā)中如何實現(xiàn)藝術與設計的整合”的主題發(fā)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Ashley Hall教授做了“創(chuàng)新設計工程”的主題發(fā)言;米蘭理工大學Maria Rita Ferrara教授專題論述了設計與材料的共生關系;中國建筑衛(wèi)生陶瓷協(xié)會副秘書長夏高生先生做了“設計藝術與現(xiàn)代生活”的主題發(fā)言,提出了“設計應超越生活,創(chuàng)造需求”的理念;南京藝術學院何曉佑教授做了“我國工業(yè)設計業(yè)界環(huán)境分析”的主題發(fā)言;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陳汗青教授做了“略論設計學科與我國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趨勢”的主題發(fā)言。
總之,這是一次在設計藝術領域進行的自由、開放的高層次學術對話的國際學術會議,可謂新見迭出,成果豐碩。與會人員一致認為中國中部設計藝術國際研討會應該成為定期舉行的制度化國際學術會議,并商定于2015年召開下屆研討會。
[1] 康德. 純粹理性批判[M]. 藍公武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3.
[2] 保羅, 薩繆爾森等. 經濟學[M]. 瀟琛譯,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4.
[3 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02.
[4] 鮑??? 美學史[M]. 張今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2.
[5] 埃德蒙德·胡塞爾. 邏輯研究. 倪梁康譯, 第一卷[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9.
The 2nd Central China Art and Desig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 Impression
NING Gang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Jiangxi, China)
The 2nd Central China Art and Desig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dedicated to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future trends of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the study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n the role of art design in the rise of the culturally-enriched Central China is an important event of discussion and idea exchange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practice and education of art and design, and an intellectual experience for scholars and artists.
art and design;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principle of design; Chinese approach
TQ174.74
A
1000-2278(2014)01-0113-04
2013-12-20。
2013-12-24。
寧 鋼(1963-),男,教授。
Received date:2013-12-20. Revised date:2013-12-24.
Correspondent author:NING Gang(1963-),male,Professor.
E-mail: ng196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