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云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5)
信息獲取權是信息社會一項基本權利,主體的確立對于信息獲取權從應然走向實然,有著優(yōu)先于其他權利要素的地位,理性地認識和確定信息獲取權主體是信息法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盡管在信息社會,信息獲取權具有前導性和基礎性權利的地位,但現(xiàn)有的關于信息獲取權的研究還相當貧乏,筆者試圖從多角度對信息獲取權進行系統(tǒng)探析,以推動信息獲取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運行。
信息是信息社會最重要的資源。物質、能源與信息共同構成人類社會的基礎。信息生產(chǎn)、信息交流、信息獲取是信息社會人們的主要行為方式。信息在不同主體間的運用、流轉推動了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法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行為規(guī)范,通過權利義務的設定調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信息活動的自由需要法律機制加以保障。在信息化社會,各個權利主體有獲取信息的強烈需求,獲取信息的權利需要有法律的確認,所獲取的信息也需要法律的保護。只有通過法律保護,權利主體的信息獲取利益和自由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
信息獲取權的確立是信息社會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在農業(yè)社會和工業(yè)社會,雖然有信息活動和因信息而產(chǎn)生的社會關系,但由于信息并未受到整個社會的重視,因此信息獲取權未得到立法的肯定。在信息社會,信息資源對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影響效果越來越明顯,信息的作用和價值日益顯現(xiàn),信息作為資源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這是信息獲取權確立的時代背景。
在哲學意義上,每一種物質存在,都與周圍的存在物發(fā)生作用,在這種相互關系中,作用的發(fā)出者、主動者即為主體,作用的接受者、被動者即為客體。在法律上,確定一種權利保護機制,必須明確的三個基本要素是權利主體、權利客體和權利內容。一切權利皆因主體而設,權利的享有者是誰以及權利主體享有何種法律地位,是任何一種權利的核心要素。權利客體是權利所指向的對象,是權利利益的載體和范圍,其作為權利的構成要素決定了權利的性質和類型。權利內容是依照法律規(guī)定,權利主體就權利客體所享有的具體利益。
在信息獲取權體系中,權利客體已然明確,即各類信息資源,而保護誰的問題則尚存爭議。在此需明確的是,文章所探討的問題是信息獲取權的權利主體,即僅僅指信息獲取權的權利享有者,而并非探討信息獲取法律關系的主體,信息獲取法律關系的主體既包括權利的享有者也包括義務的承擔者。法律關系主體涵蓋了權利主體而范圍更廣,文章將討論范圍囿于信息獲取權的權利人。
在當代社會,法律是最有權威、最有成效的社會關系調整器。法律的社會功能在于合理地界定權利、分配利益,法律對社會的調控,就是行之有效地將構成社會關系的各種主體以及主體的權利義務,納入法律的操作范圍,使之具有國家意志性、行為規(guī)范性和強制執(zhí)行性的特征?!?〕法律的演進和改革是緩慢的、循序漸進的。法律必須代表廣大民眾的理想和愿望,法律最偏愛的是正常的普通人?!?〕信息社會信息獲取的普遍性是信息獲取法產(chǎn)生的前提。權利是權利主體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的資格,也就是實現(xiàn)自己意志的自由,權利人只有充分地享有和行使信息獲取權,才能有效地開展其他社會活動。權利主體需要何種資格,其范圍和邊界在哪,這些問題需要有明確的闡釋。信息獲取權主體概念的明確,是信息獲取法產(chǎn)生的前提和基礎。
范并思將信息獲取權利主要界定為獲取政府信息的權利,他認為信息獲取權的權利主體是公民,“政府生產(chǎn)與擁有的信息從理論上說應該屬于全體公民所有,因而這些信息的權利人是全體公民?!薄?〕劉偉紅的觀點與其一致,他對信息獲取權主體作了狹義的解釋,認為信息獲取權是一項公民權利,“公民信息獲取權的主體應理解為公民。”〔4〕
肖冬梅將信息獲取權的主體界定為一般民事權利主體,“信息資源公共獲取的權利主體是一定區(qū)域范圍內某一社會共同體的不特定成員,具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薄?〕汪全勝、方利平對政府信息獲取權進行了論述,兩學者認為,政府不僅是信息公開的義務主體,同時也是信息獲取的權利主體,信息獲取權是政府最根本的信息權利,“政府信息獲取權的權利主體是政府機關?!薄?〕李坤從圖書館與讀者的關系出發(fā)論述了信息獲取自由,“信息獲取自由是指人們合法地獲取所需信息的自由權利。讀者如果沒有這種權利,自由便不能存在,或者處在被剝奪的狀態(tài)?!薄?〕認為信息獲取權的權利主體是讀者,但對讀者的具體范圍,則并未論及。
張衠、丁波濤將信息獲取權的主體界定為公眾,“公眾信息獲取權具有一般性,它除了可以作為廣大民眾獲取政府信息的法律基礎,也同樣適用于其他類型的信息資源公共獲取領域?!薄?〕
上述觀點從不同的研究語境和觀察視角,對信息獲取權的主體進行了剖析。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從信息獲取權的基本權利屬性出發(fā),認為信息獲取權是一種公民權利,該權利因公民身份取得,由國家保障其實現(xiàn)。信息獲取權是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國家和其他公民是其義務主體。第二種觀點從信息獲取權的民事權利屬性出發(fā),認為信息獲取權的主體即一般民事權利主體,即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第三種觀點從特定領域的信息獲取權利出發(fā),認為信息獲取權屬于特定領域的信息利用者,如政府對國計民生基本信息的獲取權、讀者對圖書館信息的獲取權、病人對病情信息的獲取權、投資者對證券信息的獲取權、消費者對商品信息的獲取權等等。
已有的關于信息獲取權主體的研究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定論,也缺乏對信息獲取權主體的系統(tǒng)深入的分析,上述研究成果對信息獲取權主體界定的非一致性主要緣于缺乏對信息獲取權的整體認識。確定信息獲取權的法定權利主體,要考察信息獲取權在權利義務體系中的地位,需要聯(lián)系信息獲取權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信息獲取法創(chuàng)設的價值目標加以分析。對信息獲取權主體的分析,首先應明確主體的范圍與特征,其次應確立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以及各類主體的權利差異等。
信息獲取權的權利性應該是多重的,信息獲取權的主體具有普遍性。廣義的信息獲取權,其權利客體不僅包括政府信息,還包括其他公益信息和商業(yè)信息。信息獲取權既是公法領域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是私法領域的重要民事權利。從公法角度而言,公民參政議政的前提是信息的自由獲取,沒有公民信息獲取權的保障,就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國家作為公權主體,同樣享有信息獲取權,沒有國家對信息資源的充分獲取,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將缺乏基本的決策依據(jù)。從私法角度而言,信息獲取權是民事主體完成民商事活動的基礎性權利,消費者對商品信息的充分獲取才能實現(xiàn)商品交易的公平公正,沒有對信息獲取權的保障,民事主體民事權益的實現(xiàn)只能是一種幻想。
主體的普遍性是信息獲取權的基本特征之一,信息獲取權的主體是社會所有信息需求者,根據(jù)主體的性質來分,信息獲取權的主體不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國家。信息獲取權是一種對世權,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應保障信息獲取權的實現(xiàn)。
信息獲取權是一項重要的人權,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規(guī)定,“人人享有主張和發(fā)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任何人都是信息獲取權的主體。每一個人作為權利持有者,都有因信息獲取而獲益的權利。具體的、單個的個人是信息獲取權主體的最主要的存在形式。
信息獲取權是公民基本權利,但與公法上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不同,信息獲取權比其他基本權利的主體更廣泛。在一國國家范圍內信息獲取權的權利主體不僅僅限于本國公民,還包括其他國家的國民以及無國籍人都享有信息獲取的權利。
任何人,不論其年齡、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見、財產(chǎn)、教育等狀況如何,都應享有基本的信息獲取權利。當然,在不同的信息活動情境中,因作為權利客體的信息資源類型上的差異以及義務主體的不同,作為主體的自然人其身份也各有不同。對于政府信息而言,自然人作為權利主體是因為政府有向公民公開信息的義務;對于商品信息而言,自然人作為權利主體是因為生產(chǎn)者和經(jīng)營者有向消費者提供商品信息的義務;對于公共圖書館信息而言,自然人作為權利主體是因為圖書館作為公共服務機構有向讀者提供信息服務的義務;對于媒介信息而言,自然人作為權利主體是因為媒介有向受眾傳播信息的義務;對于醫(yī)藥信息而言,自然人作為權利主體是因為醫(yī)療機構有向患者提供醫(yī)療信息的義務……
雖然沒有專門的信息獲取權立法,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信息獲取權在我國立法上的體現(xiàn),以及社會對信息獲取權維權意識的覺醒?!墩畔⒐_條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chǎn)品質量法》、《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等法律法規(guī)中都有關于保障信息權利主體信息獲取權的規(guī)定。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新增條文中也體現(xiàn)了對信息獲取權的保護,新法第156條規(guī)定“公眾可以查閱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這些規(guī)定體現(xiàn)了法律對信息獲取權的多方位保護。
“不管是國民的權利,還是個人的權利,大凡一切權利的前提就在于時刻都準備著去主張權利。”〔9〕因此每一個自然人,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活動以及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都應該主張自己的信息獲取權利,即使是醫(yī)院的病人、監(jiān)獄的罪犯、生理上的殘障人士,其信息獲取權也不容剝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法治化進程的深入,人們信息獲取權維權意識不斷覺醒。近年來出現(xiàn)的大三學生申請公開河南貧困縣水泥迎客松造價案;兩律師申請公開貴州畢節(jié)處理“五少年死亡”事件的工作細節(jié)案;海南消費者因產(chǎn)品口味改變向王老吉公司討要信息獲取權案……這些事件都表明了權利主體主張自己權利的意識、決心與勇氣。
個人是信息獲取權的主要主體,但信息獲取權主體并非唯個體性。當個人被有機地聯(lián)結而成為集合體后,該集合體同樣是信息獲取權的主體。集合體是一個獨立權利主體,具有其特定的存在形態(tài)和組織方式。法人就是集合體中的一種。對于法人的正確觀點應該是,其既非與自然人相同,具有人的實際結構,也非只是擬制,缺乏真實性,而是一個真正的實體物,其與人類比較,具有類推意義的人格特質?!?0〕法人必須具備四個基本條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chǎn)和經(jīng)費;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四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在我國法人主要有企業(yè)、機關、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機構。而另有一些合法成立的社會組織,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chǎn),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這類組織在我國法律上統(tǒng)稱為其他組織。承認非法人團體具有某種性質的民事主體地位,已成為理論和立法的發(fā)展趨勢,這類不具法人資格的企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同樣屬于信息獲取權的權利主體。
法人和其他組織一方面是信息獲取權的義務主體,尤其是對企業(yè)法人、機關法人、公益法人而言。近年來出現(xiàn)的一些熱點事件也推進了法人信息公開制度,如郭美美事件促進了慈善信息公開,毒膠囊事件促進了醫(yī)藥信息公開。另一方面,法人和其他組織是信息獲取權的權利主體。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一條就明確規(guī)定:“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制定本條例”。和公民信息獲取權一樣,法人和其他組織也有權獲取各種類型的信息資源,包括政府信息、商業(yè)信息、公益信息在內。為了規(guī)范法人信息的獲取與應用,上海市政府建立了法人信息共享與應用系統(tǒng),并于2010年出臺了《上海市法人信息共享與應用系統(tǒng)管理辦法》,方便了法人之間的信息提供與獲取。
在已有關于信息獲取權主體的研究中,未見國家屬于權利主體的論述,一般觀點傾向于認為國家僅是信息獲取權的義務主體。而筆者認為,國家是重要的信息獲取權的享有者,雖然國家機關作為機關法人已包含在前述法人和其他組織者主體中,但國家仍有必要單獨列為信息獲取權主體,在很多場合,國家機關只是代表國家行使權利,實質上的權利人是國家。
國家是全體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我國已有相關法律制度將國家界定為權利主體,如物權法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專屬于國家所有的不動產(chǎn)和動產(chǎn),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取得所有權”。據(jù)此確立了國家對國家財產(chǎn)的所有權,國家成為權利的持有者。
在社會信息活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是重要的信息活動參與者。一方面,信息獲取權作為公民基本權利,國家是最主要的義務主體,另一方面,社會信息的最大受益者是國家,政府信息是國家實現(xiàn)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據(jù),民生信息是國家了解社會的重要源泉。從信息獲取的角度而言,每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獲取各界信息的重要平臺,國家通過這一平臺發(fā)布關于國計民生的重要政策信息,并獲取來自社會各界的各類信息,以此作為國家實現(xiàn)其職能的重要依據(jù)。
我國關于保障國家信息獲取權的法律主要有《統(tǒng)計法》、《檔案法》、《氣象法》、《傳染病防治法》等。《統(tǒng)計法》規(guī)定,“國家建立集中統(tǒng)一的統(tǒng)計系統(tǒng),國家有計劃地加強統(tǒng)計信息化建設,推進統(tǒng)計信息搜集、處理、傳輸、共享、存儲技術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庫體系的現(xiàn)代化”。獲取統(tǒng)計信息是國家了解國情國力,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國家作為權利主體,享有統(tǒng)計信息獲取權、發(fā)布權等相關信息權利。
權利主體是信息獲取權體系最為關鍵的要素,是最基本的概念,是信息獲取權理論體系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沒有了信息獲取者,即喪失了信息獲取權存在的前提和基礎。信息獲取權是國家、集體和個人三方利益在信息活動中的體現(xiàn),是每一個信息需求者的合法權利。信息獲取權主體的明確界定以及權利主體權利意識的加強,必將推進信息獲取權理論的深入研究與后續(xù)發(fā)展。
(來稿時間:2013年12月)
1.何進平.論人權的權利主體.社會科學研究,1992(4):81-85
2.(美)約翰.梅西.贊恩.西方法律的歷史.孫遠申,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11
3.范并思.信息獲取權利:政府信息公開的法理基礎.圖書情報工作,2008(6):36-38
4.劉偉紅.公民信息獲取權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6:8
5.肖冬梅.信息資源公共獲取主體和客體辨析.圖書情報工作,2011(7):24-29
6.汪全勝,方利平.政府的信息獲取權初論.情報雜志,2006(10):96-97
7.李坤.試論讀者的信息獲取自由權利及其保護.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08(9):85-90
8.張衠,丁波濤.公眾信息獲取權的法理基礎——基于知情權的研究.圖書情報知識,2009(5):95-98
9.(德)魯?shù)婪?,馮.耶林.為權利而斗爭.胡寶海,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1
10.(德)考夫曼.法律哲學.劉幸義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