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楠
1933年1月,一場特殊的婚禮在北京的歐美同學會禮堂舉行:每一位參加婚禮的來賓都拿到了一張粉紅色的卡片,卡片上是新郎新娘——陳銘德、鄧季惺聯(lián)合署名的協(xié)議。協(xié)議寫明:新娘不隨夫姓;兩人婚后實行夫妻分別財產制,雙方共同負擔家庭生活費用。來賓們猜測,這份前衛(wèi)的“婚前協(xié)議”定是由新娘提議并出自她手。
1907年,鄧季惺出生于四川一個富商家庭。她的母親曾受過高等教育,但因生育了九個孩子,不得一展抱負。在母親的鼓勵下,16歲的鄧季惺前往上海中國公學讀預科,與正在復旦大學新聞系讀書的吳竹似相識。兩年后,兩人結婚。雖然很早就結婚生子,但鄧季惺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她選擇攻讀法律專業(yè)。
1931年,吳竹似因肺結核去世,留下二女一子,最大的不到五歲,最小的才一歲多。24歲的鄧季惺拉扯著三個孩子,繼續(xù)在北京攻讀法律專業(yè)。她不同尋常的勇氣和膽識,吸引了吳竹似生前好友陳銘德的注意。畢業(yè)于北京國立法政大學的陳銘德是《新民報》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兩年后,陳銘德與鄧季惺結為連理,除了婚禮上的“約法三章”,還有一些沒有寫進“協(xié)議書”的協(xié)議,比如三個孩子不稱陳銘德為父親,鄧季惺的朋友們稱她為“鄧先生”而非“陳太太”。
1933年夏,鄧季惺進入國民政府的司法部工作,但她很快就厭倦了衙門里那種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她和馮玉祥夫人等人成立了“南京婦女文化促進會”,大膽地搞起“女權運動”實驗,學開車,練打靶,開風氣之先。她們創(chuàng)辦了“南京第一托兒所”,鄧季惺擔任所長。后來,鄧季惺索性辭職,做執(zhí)業(yè)律師,經常免費替婦女打官司。
1936年,鄧季惺正式加盟《新民報》,掌管經營和財務。她一上任,就建立起嚴格的財務制度和管理體系,還及時把報紙收入換成美元或黃金,以防貶值。1937年7月,在鄧季惺的努力下,“新民報股份公司”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近于現(xiàn)代化的報業(yè)集團。南京失陷后,鄧季惺只用了半個月時間就讓《新民報》在重慶復刊。此時《新民報》達到鼎盛時期,吸引了許多進步的文化界人士加盟。
鄧季惺既當律師、辦托兒所,又忙著辦報,她的商業(yè)眼光和精力也非常人??箲?zhàn)之前,南京城北還是一片荒地,鄧季惺就在那里買地,蓋了一幢兩層的花園洋房,一半自己居住,一半用于出租。這幢房子還作為當時中國中產階級的居住模式樣板,接待過美國參觀者。遷到重慶后,鄧季惺也獨具慧眼地投資蓋房。解放初,一家人搬到北京,鄧季惺在與中山公園只有一墻之隔的地方買了塊地,蓋了一幢三百多平方米的三層洋樓。
鄧季惺管家就像管理企業(yè)一樣,為家里雇了能干的保姆,為孩子們找最好的學校,同時也悉心照料著孩子們的生活。她和丈夫去日本買印刷機,還專門買了新式唱片回來放給孩子們聽;她每在報紙上看到一種新菜譜,就學著做給孩子們吃;每年暑假,她都會帶著孩子們做菜、背詩和游泳。
一直到晚年,她還是求知不倦,每天看報。陳銘德90歲以后,鄧季惺還把自己畫出的重點指給他看。這場婚姻在一個風云多變的世界里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之久,直到兩人先后告別人世。
編輯 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