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乾隆時期,清朝很繁華。生活條件好了,人就貪圖享樂。乾隆也是,他喜歡看戲。為此,他專門組織了一個最高品級的戲劇創(chuàng)作班子,主要成員包括皇叔莊親王和刑部尚書。莊親王親自創(chuàng)作了一部三國題材的大戲,刑部尚書則根據(jù)《西游記》與《水滸傳》中的故事分別創(chuàng)作了兩部戲。乾隆自己也不甘落后,親自編制了一些戲曲。戲是要人演的。乾隆朝,掌管宮廷戲劇演出的南府大規(guī)模擴張。最初是遴選大批幼年太監(jiān)學習戲曲,但乾隆還是不滿足。他決定成立劇團,廣納民間戲劇高手。這個劇團也歸南府管轄,專門為乾隆服務。
本子有了,演員有了,下一步就是怎樣操作。直接下令在宮廷里大肆演戲肯定不好。因此,他轉了個彎子,授意親信大臣上奏章,虛情假意地拒絕后再在“民意”的支持下表示肯定。于是,某日早朝,一個軍機大臣閃出朝班,滿臉嚴肅地說:當今盛世,國富民強,正逢我主執(zhí)政55年,又趕上八十壽辰,這是前所未有的喜事。萬歲爺何不借此佳時,傳令全國民間戲班進京獻藝,搞幾場匯報演出呢?乾隆沒有馬上答話,靜思了一會,說這樣做會不會勞民傷財?另一位大臣立即接過話茬:您七十大壽就因為體恤百姓沒辦,這八十大壽可是普天同慶的大節(jié)日,不好好操辦操辦,天下百姓不會答應。何況,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戲劇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機會給來朝的外國使者看看,威懾一下番邦。其他大臣也齊聲附和??吹綒夥蘸嫱械貌畈欢嗔耍∫慌拇笸?,說:行。一場大規(guī)模的宮廷享樂活動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搞全國戲劇會演,需要大量舞臺。當時的圓明園、清頤園(即后來的頤和園)、中南海、熱河行宮,大小戲臺上百座,一律按“萬壽大典”的要求改建、擴建甚至推倒重建。由西華門至北京城外,每隔數(shù)十步就設臨時戲臺一座。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七月,戲班紛紛開始進京,八月二十日結束,歷時四十余日。其間,戲劇演出連軸轉,換人不換臺。外國使者也被邀請觀看演出。觀戲的英國使者馬戛爾尼在日記里寫道:“戲場中所演各戲,時時變更,有喜劇,有悲劇……其中所演事實,有屬于歷史的,有屬于理想的。技術則有歌有舞,配以音樂。”可見內(nèi)容之豐富。乾隆后來又活了八年,這樣的活動自然又舉行了八次。
乾隆如此沉溺于看戲,后果非常嚴重。第一是耗費了太多的精力,使他無法思考大量內(nèi)政問題,沒有時間研究世界大勢,這從他對英國來使的傲慢態(tài)度與對事物判斷的高度糊涂里可以得到證明。第二是勞民傷財。戲班進京需要錢,這些錢朝廷沒有撥下來,地方官自然只能對老百姓進行盤剝,以至于馬戛爾尼和使團成員在人群中“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nóng)夫喜氣洋洋的臉”,不管是在江南舟山還是在京城附近,“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nóng)村富饒繁榮的證明……房屋通常都是泥墻平房,茅草蓋頂”。老百姓窮成這樣,還要一次次被掠奪,國力之透支可以想見。更要命的是,乾隆以后,全國戲班在皇帝的生日進京成了“祖制”,被一代代皇帝效法,更是讓老百姓背上了解不下的包袱。
康乾時代表面看去繁華,卻被后人譏為“統(tǒng)治者的盛世”,從乾隆看戲這一點就可以證明。在世界正朝著工業(yè)文明飛升的時代,碰上這樣的皇帝,清朝的衰敗只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