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奇
山西嵐縣嵐城“九曲黃河燈會”民俗研究
●馬彥奇
嵐城“九曲黃河燈會”是地處山西省呂梁山區(qū)的嵐縣民眾對具有譜系性神靈群體的一種莊肅性的崇拜儀式,是歲時節(jié)日期間重要的儀式性表演活動。它源于村人為保全村風調雨順,人畜平安而許愿的一種以“轉九曲”為活動的人口燈會,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在山西眾多民俗活動中獨樹一幟。
嵐城 燈會 儀式 源頭
“九曲黃河燈會”又稱“轉九曲黃河陣”、“轉燈”,其由來皆因燈陣曲折延綿如黃河九曲,是我國黃河流域民眾在元宵節(jié)期間舉行的一種自演自娛的民俗活動,它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農耕社會的歲時節(jié)日活動中,彌漫著古樸的節(jié)日氣息。山西嵐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的呂梁山區(qū)呂梁市的北端,地處晉西北高原中心,汾河上游,最高點為于家崄,海拔2275米,最低點是曲立村的嵐河岸邊,海拔1130.5米,全縣海拔相對高差為1144.5米。全縣四面環(huán)山,中部地勢平坦,干旱少雨,植被稀疏,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這種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中,形成了黃土高原奇特的轉九曲風俗文化。特別是在嵐縣的嵐城鎮(zhèn),“九曲黃河燈會”習俗流傳甚廣,形式大同小異,尤以嵐城鎮(zhèn)北關村的“九曲黃河燈會”絢麗多姿。
嵐縣歷史悠久,考古表明,距今五六千年前,縣境內即有人類生息繁衍,商為燕京戎所居,周為婁煩胡地,春秋末年晉國在古城村建汾陽邑。北魏初年,秀容部帥爾朱郁德于封地汾陽邑環(huán)300里建秀容國,置嵐州。唐代改稱宜芳縣,明洪武初年定名嵐縣,有2000多年的建縣歷史。清代直屬太原府,民國時期屬山西省冀寧道,抗戰(zhàn)時期為晉綏邊區(qū)根據地。建國后,嵐縣先后屬于興縣專區(qū)、忻縣地區(qū)、晉北地區(qū)管轄,1971年10月,嵐縣劃歸呂梁地區(qū)。
嵐縣地理坐標為北緯38°05'00″-38°36′11″、東經111°21′43″-111°50′02″。東西寬約42公里,南北長約66.5公里,北靠岢嵐,西接興縣,東鄰靜樂,南連婁煩、方山。全縣四面環(huán)山,中部地勢平坦,總面積1512平方公里,約占呂梁市總面積的7.2%,是呂梁山上最大的一塊盆地。嵐縣河流屬黃河流域中游地段,以鹿徑嶺、野雞山、大沙壑、白龍山、赤堅嶺,后山一線為分水嶺,以東流入汾河,主要河流有嵐河、榆灣河、舍安河;以西流入黃河,主要河流有嵐漪河、蔚汾河等。全縣多年平均地表水總量為9.54×108m3,一般干旱年為5.90× 108m3。
嵐城鎮(zhèn)位于縣境中部,1958年建嵐城公社,1984年設鎮(zhèn)??偯娣e120平方公里,人口12178人,轄24個村民委員會,26個自然村,在現縣址所在地東村北15公里處。從隋大業(yè)十年(公元614年),嵐城立治所到上世紀的1950年縣政府搬遷,期間1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盡管朝代更迭,或郡或州或縣更制不一,但嵐城作為嵐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沒有間斷。只不過,縣城遷址后,隨著古城墻、舊衙門、鐘鼓樓等古老建筑被拆毀,嵐城被悄然無息地帶走了昔日的興盛和繁榮,遙遠的歷史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這里的民俗文化依然保留不少原有風韻,經過厚重的歷史積累,更是培育出歷久彌新的九曲黃河燈會民俗文化,成為嵐縣歷史、嵐縣文化的標識和集中體現。
嵐城鎮(zhèn)北關村地處嵐縣中北部,總人口1120人,耕地1450畝,為純農業(yè)村。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是嵐縣確定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之一。嵐城鎮(zhèn)北關村東門外直通209國道;出南門與城內村比鄰。其所處為東西兩山相夾之嵐城川。順川往北至河口鄉(xiāng),直至岢嵐縣。順川往南經土峪鄉(xiāng)直至嵐縣城?,F在的北關村主導產業(yè)初具規(guī)模,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群眾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村莊面貌、村居環(huán)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并且興建了嵐縣第一個農民文化活動廣場,和諧文明的社會風尚日益形成。“九曲黃河燈會”是北關村人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所以能流行至今,是由于群眾喜聞樂見。
民俗文化反映了人民的經濟狀況,生活習慣,道德風貌。嵐城自古寺廟甚多,又是古代嵐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文明高雅的民俗文化很豐富。嵐城“九曲黃河燈會”即是來自于宗教文化的信仰,反映了人們的文化娛樂以及祈求美好愿望消災賜福的宗教信仰觀念。
1.“九曲黃河燈會”受廟會的影響。嵐城歷代修建的寺廟分布比較廣闊,活動比較旺盛,逐步形成的宗教文化傳統(tǒng)代代相傳,廟會的形成全出于神話故事和對歷史上好人歌頌的傳說。各種廟會的活動時間又都是由廟堂所供奉的神像英明的圣誕日、出家日、萬壽日、復活日等節(jié)日舉行慶典而設。如傳說玉皇大帝的圣誕日是農歷正月初九日,所以每年的玉皇廟廟會要從正月初九日起會到正月十五日閉會。農歷四月初八日是釋迦佛祖萬壽日。農歷五月十一日是城隍爺誕辰日。農歷五月十三日是關圣帝君誕辰日。農歷八月十七日是至圣孔子先師圣誕節(jié)……只要逢這些節(jié)日,各有關廟都要唱大戲,周圍各村的信徒、香客們都要來上供、燒香、祭拜。虔誠者出資出勞沉靜在寺廟中,全身心地投入進行數天的佛事活動。禮炮齊鳴,鼓樂吹奏,香煙繚繞,經聲入耳,叩拜如潮,人山人海,紅火不絕。隨之一街兩蒼,買賣興隆,叫賣吆喝聲此起彼伏。外來的把戲、奇洋景等各地藝人也云集于此助興,游覽風光,絡繹不絕。一年一度的廟會把嵐城打扮的姹紫紛呈、壯麗璀瑛,看廟會的也興致勃勃、幸福洋溢。
2.“九曲黃河燈會”受社火(人口會)的影響。嵐城圍繞農事節(jié)氣活動的民俗文化是必須和隆重的。如清明節(jié)要打秋千、坐胡游、去百病。五月初五要喝雄黃酒,使一年內蚊蟲不叮咬等……嵐城及周邊村的社火又都是從免災祈福的愿望出發(fā),許諾擇吉日定時進行活動的:如西街的社火日選擇的是農歷二月二日。老人們傳說,西街曾因小孩生水痘,難于醫(yī)治而死亡。街巷首領向圣神祭拜許諾每年農歷二月二日設社火祭拜,以保平安健康。為什么要選擇農歷二月二日,傳說農歷二月二日是接子迎富節(jié)。據古書記載,早在有巢氏時代,這一天有人要了一個孩子領回家中養(yǎng)活,從此家富了。于是后人在這一天到野外采蓬葉(蓬:蓬門多子植物,故古人以“蓬”代子)。向門前祭之,這便是多子,保子迎富節(jié),是一種反映健康的社會活動。每年過了正月初五日,西街選出的社火糾首就開始組織活動。先是采料制作黑色火藥。木炭、硫磺、火硝用石碾碾碎,用籮過后進行配制。雖說是“一硝二磺三木炭”,但配制是一門獨特技術,要專門請做火藥師?;鹚幾龊煤?,做火師帶一班人用毛紙、色紙做成土炮、麻炮、鞭炮、架子火在晚上定時點放。這天家家大門生旺火,掛燈籠,貼過街對聯。上下午還要組織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唱戲、八音等,從早到晚熱鬧一天。屆時親戚朋友和周邊村民都來參加。所需費用由人頭分擔,大喜(生男孩)是雙份,小喜(生女孩)是一份。如此的社火(人口會)在一城兩關年復一年的活動。正月初十是西溝村,正月十五日是大南街、南關,正月十八日是北關,正月二十日是鄧草溝,正月二十五日是大東街、北堡窯上,二月二日是大西街,二月十九日是大北街。所祭拜活動的規(guī)模形式大體相差不大。只是北街的形式是供會,北關的形式是九曲黃河燈會。
3.“九曲黃河燈會”興起的內因。九曲黃河燈會,其來歷各地有著不同的解釋。有的說它最早起源于祭祀道家鼻祖老子,它實際上又是陰陽太極圖的變形。也有的說是古代戰(zhàn)爭中的迷魂陣圖形,更具體的解說是源于商紂無道,姜子牙受西伯侯之邀領兵伐紂,直把商兵打的節(jié)節(jié)敗退。為保商紂江山,聞太師請來趙公明率兵抵御,趙不幸喪生。其妹“三霄”為給兄報仇,設下毒陣,即九曲黃河陣。此陣內藏先天之秘密,生死機關,外按九宮八卦,連環(huán)進退。人雖不多,卻勝百萬雄師。此陣若進,神仙入陣而成凡,凡人入此而即絕。“三霄”為報一箭之仇,將玉虛門下十二位真人,全部用混元金斗壓入陣中,最后子牙無奈,只得親上昆侖山請出道教的祖師元始天尊和老子才破此陣,救出十二位真人。最后“三霄”陣破人亡。這就是歷史上的九曲黃河陣。后人為感念趙公明及其“三霄”為盡兄妹之情,不惜犧牲性命,特在民間將九曲黃河陣演變?yōu)橛嗡嚮顒?,以九曲燈會的形式供人們轉游。
九曲黃河燈會興于唐代,流于甘、陜、晉等黃河沿岸地區(qū)。它就是取黃河九曲十八彎之意,以燈代兵,布陣游戲。在民間統(tǒng)稱為“轉九曲”。在嵐縣一年一度的轉九曲古會多達十幾個村。它起先源于民間瘟疫肆虐,蟲害連年,五谷不收,或人畜不安等因素。村人通過自發(fā)許愿或道人指點,而舉行的一種以轉九曲的形式來祭祀神靈,并通過轉九曲趕燈會以達到消災避難避邪的一種民間祭祀游藝活動。正月十八日,一年一度的北關村“九曲黃河燈會”同樣源于村人為保全村風調雨順,人畜平安而許愿的一種以“轉九曲”為活動的人口燈會,來達到消災避邪的目的。
九曲原本按九曲圖譜在一平坦地段用鐵鍬攏好后,九曲四角和正中央用五根10米高的木桿土懸掛著紅、黃、綠、紫、藍五種顏色的方旗,上書甲乙東方木,南方丙丁火,西方丙辛金,北方壬癸水,五種方旗均用于鎮(zhèn)邪之用。在九曲的每一彎中心又豎九根次高桿,上掛九盞八角燈籠。燈籠上八面各書有福、祿、壽、宮、富、安、康、祥、順八隸體字。其余三百一十五盞燈懸于九曲中剩余部位,五顏六色圍繞九盞八角燈籠,構成了九曲黃河的壯觀陣容。
隨著時間的推移,九曲黃河陣逐漸今非昔比,五種方旗和九根高桿漸已消失棄用。陣內365盞五顏六色的燈籠制作也逐漸簡單起來。時至今日凡流行轉九曲的古燈會日,皆其本為千篇一律,多用預先鋸好的圓形燈底座,上面用各色色紙糊好,內點蠟燭。燈座一側鑿有一小孔,用以插燈桿之用。燈桿取材多以高粱桿或葵花桿為多。九曲黃河陣再不是撕殺的戰(zhàn)場,除妖斬魔的陣地,而成為人們歡樂的海洋,幸福的天地,人類進步、和諧、文明、富裕的縮影,給游人以平安、幸福、希望的象征。
九曲黃河燈會的頭一日,北關村內即有部分人自愿走向預先設定好的九曲黃河燈會現場,開始按九曲圖譜丈量放線,用鐵鍬攏堰培土。三百六十五個燈座土堆均勻顯目,燈座與燈座間用土堰連接。攏好的九曲燈場游樂通道通暢自如無一阻攔。到正月十八日主會日上午即開始熱鬧起來,村內自編自演的秧歌,旱船,高撓,繞街巡回出演,街面上方彩旗、彩吊迎風飛舞,即已顯示熱鬧的節(jié)日氣氛。進入晚上,街巷家家大門外燈籠高掛,旺火通紅,村民成群結隊開始陸續(xù)將預先做好的九曲燈籠掛往九曲會場。按舊俗一人一燈,三百六十五個燈柱即表示著365天,閏月年另加30盞,但仍遠不能滿足村人的需求,全村一千多盞燈只能掛在除三百六十五個燈座外,其余的燈只能掛在其它燈之間的土堰(或樓)上。轉九曲開始,首先在九曲入口前鳴炮三聲,以此示意轉九曲即將開始。炮響之余全場燈光頓時通紅。此時持幡糾首打幡徐徐從九曲入口進入,八音隨后緊跟,接著各參加社火人群,男女老少,攜兒帶女依次進入。特別是一些老弱病殘人員也擠在其中,根據舊俗轉九曲可達到病人進陣能去病;體弱者進陣能強健身體;讀書人進陣能考取功名;不生育者喜添貴子;窮者能富;富者更富的目的;只要瑞氣附身,你將終身受益。正因如此,轉九曲這一社火活動數百年來一直能延續(xù)至今,從未間斷,而是愈來愈旺。
夜色中,皓月當空,彩燈齊明,鼓樂喧天,鞭炮轟鳴,萬家空巷,人流如潮。遇有瑞雪降臨,天空微飄雪花,燈場里點燃的盞盞燈火,更富詩情畫意。遠觀,繁星點點,光明燦爛,宛若五彩繽紛的銀河落地;近看,豎成行,橫成行,橫豎成行,好似朵朵荷花含苞待放。
在轉九曲中還有一種特殊的“摸老桿”、偷燈、禁止中午吃腥的習俗。村人講究,當老年人在兒女的攙扶下進入燈場,轉至中央高豎的老桿下總要繞老桿轉一圈,摸一摸,素有“轉一圈圈身體健健,摸摸老桿,祛病延年”的講究。另又有“偷個綠燈生個女兒,偷個紅燈生個兒子”的說法,一些年輕媳婦,更是把精力放在偷燈添子上。不時地有看燈人有意高喊挑逗,揚言今年偷一盞,明年還兩盞,帶有某種鼓勵色彩。
轉九曲從進到出,要經過九個方陣,365盞燈,燈燈不漏,彎彎曲曲轉一次行程正好三里路,需時兩個鐘頭多一些。九曲轉完人們緩緩進入焰火周邊開始放焰火。焰火結束,村人則開始收拾自家的九曲燈,拿回放好,待下年再用。
[1]董曉萍著.田野民俗志[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劉海珍著.嵐縣民間故事.山西省內部資料,山西省內部圖書準印證:(05)第47號
[3]劉海珍著.嵐縣民俗.山西省內部資料,山西省內部圖書準印證:(05)第47號
[4]康茂生主編.嵐縣志[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5]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M].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作者為山西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山西太原 030006)
(責編:李雪)
F127
A
1004-4914(2014)08-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