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云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數百年來,宜興紫砂以其溫潤的色澤、精湛的工藝、獨特的裝飾、雅致的品位而為眾多文人、收藏愛好者所鐘愛。是紫砂泥的獨特,才成就了舉世聞名的紫砂藝術。
紫砂紅泥是宜興紫砂陶土的三大泥料之一,紫砂紅泥是燒成后,外觀色澤呈紅色的一類陶土。紫砂紅泥因其燒成后,外觀色澤和胎質均呈紅色,所以冠以“紅顏丹砂”之名。紅泥相對于紫泥家族來說,產量僅占紫砂陶土的8%。現代人對紅泥的定義是:片狀結構,質堅如石,不溶于水。紅泥品種,按其性能來分,可分為甚嫩甚嬌甚貴的嫩紅泥;情感柔和細膩的小紅泥;性格質樸粗獷的老紅泥等。若冠以產地名之,則有本山紅泥、趙莊紅泥、東紅泥等等。從礦床的分布狀況來看,紅泥通常分布在礦床的最上層,紅泥,為沉積風化型礦床,嫩紅泥,礦體分布在土山紅色黏土層的下面,較接近于地表,通常情況下,由青泥和白泥等嫩泥,受地表雨水滲入,經風吹日曬而成,外觀呈土黃色,外形呈泥塊狀。紅泥原礦,外觀色澤通常呈黃色、土黃色、黃綠色,或金黃色、綠色等,僅有少數礦料呈紅色。
朱泥,是紫砂紅泥類泥料中性能較為特殊的一類紅泥,被人們譽為紫砂紅泥中的精品泥料。上世紀90年代收藏界把紅泥中品質優(yōu)秀,色澤鮮艷的紅泥壺叫做朱泥壺,隨后逐漸就有了朱泥和紅泥的區(qū)別。朱泥和紅泥都屬于風化型礦床,色澤是否鮮艷,取決于風化程度的高低和氧化鐵含量的多少。風化程度高、氧化鐵含量高的紅泥,成陶后色澤較為鮮艷,反之,則呈橙黃色,且色澤較枯。朱泥,夾雜于嫩泥礦中,原礦一般位于山表黏土層或架上和嫩泥礦層之間。由于嫩泥礦表面黏土層或架士,質地疏松,雨水經過地表滲入泥層,與嫩泥直接接觸,加上嫩泥層多呈層狀、斷塊狀分布,地表雨水常易沿斷塊裂縫處滲入泥層滲入,經久風化而成朱泥,所以朱泥通常呈土黃色或鐵銹紅色夾帶青白色的泥塊狀,俗稱“夾花豬頭糕”,這是朱泥原礦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因為未完全風化的緣故。朱泥由于氧化硅、氧化鋁含量略低,燒成溫度低,氧化鈣等氧化物在燒成過程中助氧化鐵增色,故紅色越發(fā)鮮艷。朱泥未燒制前泥料通常為土黃色,若是紅色,則添加了鐵紅粉,成陶后呈大紅色。由于泥質和燒成溫度的關系,經久使用后,肌理溫潤,如少女之肌膚,紅色會越來越漂亮,為了追求好的朱泥效果,故有的煉泥者,以次充好,用普通紅泥加鐵紅粉和玻璃水配置朱泥。
趙莊朱泥,長期以來被詡為歷代最著名的朱泥,古今文人雅士公推的朱泥極品,趙莊朱泥是由嫩泥風化而成的一種含鐵量高的黃色黏土。嫩泥風化后呈土黃色,所以稱為“嫩黃泥”。礦物組成為水云母、高嶺石、石英、鐵氧及泥質,少量的長石、方解石、膠結黏土等。趙莊朱泥壺表滋潤光亮,熱水沖淋立展嬌嫩鮮紅之色,以之沖茗,茶湯明亮活潑,展揚香而聚甘甜。泡養(yǎng)日久,顏色酡紅,溫潤而深沉,極富親和力,趙莊小紅泥由于開發(fā)利用較早,故產生的影響也較大。趙莊小紅泥礦源有限,上世紀70年代終因礦料將近枯竭而停產,所以傳言已“滅絕”。
降坡紅泥在礦床中沉睡了千年、萬年、億年,直到上個世紀末,才偶爾露出真容。降坡泥為一種天然的共生礦,紫泥、段泥、紅泥共生于一體,色澤駁雜,光怪陸離,其中以紅泥最具代表性,所以稱之為“降坡紅泥”。它是一種天然形成的共生礦或者混合泥,猶如一群混血兒,肌膚光怪陸離,或者呈醬紫色,紫中藏綠,紫中藏青;或呈五彩,黃綠紅錯綜,表面油量光滑,隱顯微小顆粒砂星。
“洑東紅泥”,是指產于丁蜀鎮(zhèn)原洑東境內各礦山的紅泥。“洑東紅泥”,該泥料泥質細膩,性能穩(wěn)定,氧化鉀含量高,燒結性能好,燒結度高,水色好,燒成溫度以1170℃為宜,色澤呈紅色向暗紅變化。過去深受丁蜀各大陶瓷廠的喜愛,通常將其制作成漿料,作為低檔產品的漿泥使用,故有人認為“洑東紅泥”不適合做壺,事實并非如此,現在當地制壺者常去挑揀泥質較純的泥料,自煉制作紫砂壺。
紫砂陶是在宜興古老陶器品種制作燒造中發(fā)展起來的,紫砂陶的泥原料屬單礦原成泥,是含鐵量較高的泥礦,由于地質成因的關系,每處的泥礦含鐵量及其他成分不盡相同,外觀顏色也多有不同,故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五色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