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念國
在世界即將進入新的一年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于12月26日去靖國神社“拜鬼”,向“東方納粹”頂禮膜拜,加速開動歷史倒車。
法西斯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是人類黑暗的過去。如何面對這幕黑暗與丑惡,卻出現(xiàn)鮮明的對比。
世界曾肅然起敬:43年前的冬天,時任聯(lián)邦德國總理勃蘭特黑衣肅容,雙膝跪倒在華沙猶太人遇害者紀念碑前。
世界如今側(cè)目而視:43年后的冬天,安倍作為日本首相,趾高氣揚、大搖大擺走進供奉二戰(zhàn)甲級戰(zhàn)犯的靖國神社,聲稱“向為國家戰(zhàn)斗和犧牲的英靈致以哀悼之意”。他所說的“英靈”,包括侵華戰(zhàn)爭和太平洋戰(zhàn)爭的主要決策者之一東條英機、策劃偽滿洲國的首要人物土肥原賢二、制造南京大屠殺的首惡松井石根……
勃蘭特二戰(zhàn)期間流亡國外,堅持從事反法西斯斗爭,個人問心無愧。然而,他還是堅定地要“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有這樣做的人下跪”,胸襟磊落中的責任感躍入眼簾。
安倍是日本二戰(zhàn)甲級戰(zhàn)犯岸信介的外孫,但對于正常人都會引以為恥的這種“歷史包袱”,安倍卻“傲然”宣稱:“我的政治DNA更多地繼承了岸信介的遺傳?!毖孕腥绱肆钊瞬积X!
勃蘭特之跪,是他作為聯(lián)邦德國領(lǐng)導人代表國家承認二戰(zhàn)罪責并向全世界道歉。此后,在1995年,時任德國總理科爾訪問以色列,在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雙膝下跪,再次代表德國向受害者道歉。
安倍膜拜“東方納粹”言行,也不是“孤家寡人”所為。安倍內(nèi)閣,集結(jié)了一批右翼政客,其中包括數(shù)月前公開建議日本效仿德國納粹“靜悄悄修憲”的麻生太郎等人。對麻生這一舉世嘩然的言論,任何有這樣閣員的正常政府都應(yīng)感到羞恥。但是,在安倍的公開袒護下,麻生一不謝罪二不辭職,安然無事。
2013年,是希特勒在德國上臺80周年,德國總理默克爾重申:“對于納粹的罪行……德國應(yīng)該承擔起永恒的責任。這種反思要一代一代保留下去?!彼f,每一名受害者的命運,都讓她充滿悲傷并感到羞恥。
這一年,是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76周年。安倍如何表態(tài)?“七·七事變”紀念日當天,在被問及對日本侵略歷史認知時,安倍竟然聲稱,日本也有值得驕傲的歷史,鄰國應(yīng)該予以尊重。這樣的政客,還有沒有一點起碼的道德感和羞恥心?
勃蘭特跪下了,但就從這一刻起,德意志民族在精神上站立了起來,步入了與歐洲和世界各國攜手合作、獲得國際社會尊敬和信任的新時代。2005年,德國電視二臺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勃蘭特名列第五。
安倍是站著的,但當他走進靖國神社參拜“東方納粹”、踐踏二戰(zhàn)受害國人民感情的時候,他將自己永遠定格為一個政治丑角。
德國政府發(fā)言人賽貝特12月30日說,每個國家都應(yīng)以“誠實的”態(tài)度定位自己在20世紀戰(zhàn)爭中的角色。只有在正視歷史基礎(chǔ)上,各國才能共同構(gòu)建未來。
不能“誠實”,不能“正視”,安倍政府就無法和別國共同建設(shè)未來,它就只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退越遠,在自掘的陷阱中越陷越深。帶著極度扭曲的歷史觀,安倍正在將日本帶向一條扭曲的不歸路。
“東夷貌柔順”的偽裝
多年以來,我們在談到中日關(guān)系時,總要重復一下中日友好的調(diào)子。然而,綜觀中日兩千年的交往,中國與日本之間,貌似極少出現(xiàn)過平等友好的關(guān)系。
日本對中國的狼子野心早在盛唐時即已顯露無疑。
唐大宗時朝鮮內(nèi)亂,中國應(yīng)新羅之請以宗主國身份平亂。唐高宗龍翔三年(公元六六三年)日本以援助百濟為名,出動舟師數(shù)百,占領(lǐng)錦江口。唐朝不得不遣劉仁軌領(lǐng)兵擊之,“仁軌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戰(zhàn)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賤眾大漬”。
一千二百多年后的甲午戰(zhàn)爭與這一幕何其相似,同樣是朝鮮內(nèi)亂,中國以宗主國身份平亂,然后日本乘機尋釁。然而,強弱易勢,甲午之戰(zhàn)的結(jié)果是日本吞并朝鮮、屠城旅順、割取臺灣、牟獲暴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痛苦和災難,給日本國民帶去了巨大的歡樂和利益。
顯然,日本人在唐代對中國的尊重,不過是他們崇拜強權(quán)的特性的表現(xiàn)。當時的日本尚處于近乎蒙昧的時代,無論在文化技術(shù)和國力上都遠遠落后于大唐。于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大唐學習制造工藝、建筑美術(shù)、典章制度等等,并仿照中文草書偏旁等而造成日文,使日本開始走出原始時代,完成所謂大化革新。日本人向唐朝稱臣的目的,無非是要通過引進文化,來改善他們蒙昧落后的狀態(tài)。當時日皇即告誡其使者:“言語必和,禮意必篤,毋生嫌疑,毋為詭計”。而史稱“東夷貌柔順”,其實是沒有識破倭人的偽裝。
崇強鄙弱的日本人
二戰(zhàn)后,日本對美國千依百順,連天皇也每天早晨起來就去給麥克阿瑟鞠躬行禮,獲得美國的信任,以從中國和亞洲掠得的資金,購買設(shè)備和獲取先進的技術(shù),如汽車、電器、半導體等。一旦感到羽翼豐滿,就開始看不起美國人。把美國的工程技術(shù)和管理水平說得一無是處的《日本敢于說不》,就是一個例子。
然而,美國在計算機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把日本遠遠拋在后面。而韓國等國生產(chǎn)的隨機存取芯片,也分割了日本的市場占有,這無疑是給那個狂妄無知的索尼總裁打了一記耳光——他曾狂言日本的一兆位的存取芯片能打破美蘇的戰(zhàn)略平衡,認為日本人的智力無與倫比,殊不知日本不過是在做計算機里最簡單重復的一個部件而已。
回到前面話題,在日本人這種對強者的恭敬面前,善良的中國人看不到日本人的目的,而把他們當做了謙卑好學的朋友,李白就曾寫詩哭祭阿倍仲麻呂。事實上,中國人確實是重情義的民族,但是,日本是如何回報中國人的善良與幫助的呢?
以唐朝之強勢,日本人吃了敗仗之后自然不敢明目張膽地侵犯,他們表面上還對中國非常恭敬,不時派人朝貢,領(lǐng)取賞賜,但一旦中國勢弱,日本立刻變了態(tài)度。
宋朝抑兵太甚,版圖收縮,國力疲弱,于是日本便不再朝見中國天子,而向北方勢力日盛的遼國稱臣,只是從中國引進歷法、醫(yī)藥、印刷等技術(shù)。
到明朝時,更有日本民眾自發(fā)組成團隊到中國沿海行殺人越貨之事。明史記載倭人“載方物戎器,出沒海濱,得問則張其而肆侵略,不得則陳其方物而稱朝貢?!遍_始時,他們還假裝是入貢使者,一有機會則殺掠而去,沒機會就呈上土產(chǎn)換取賞賜。明太祖洪武二年四月,倭寇數(shù)次侵掠蘇州、崇明,殺略居民,劫奪貨財。此后倭患連年不斷。
到明成祖時,其規(guī)模越來越大,大的寇群多達萬人,小的數(shù)百人,其據(jù)點深入沿海各省,到處為害,已形成一股極為殘暴的海盜武裝,其所侵犯的地方,無不殺個雞犬不留。如成祖三十四年,拓林一帶倭寇“犯乍浦,海寧,攻陷崇德,轉(zhuǎn)掠西塘、雙林、烏鎮(zhèn)、菱湖諸鎮(zhèn)、杭城數(shù)十里外流血成川,巡撫李天龍束手無策”,成祖四十一年春,“倭餡福建永寧衛(wèi),大掠數(shù)日而去。復攻永寧城,破之,大殺城中軍民,焚毀幾盡”,總計沿海倭寇肆虐達七十八年之久,明朝天下騷動,耗費國庫巨額經(jīng)費,軍隊死傷數(shù)十萬,經(jīng)戚繼先等與之苦斗多年,才告平息,但中國也因此元氣大傷。
明朝時企圖滅亡中國
明萬歷年間,也就是甲午戰(zhàn)爭之前三百年,豐臣秀吉在統(tǒng)一日本六十多小國之后,出兵二十一萬,攻占朝鮮,意欲以朝鮮為基地,一舉征服中國。
豐臣秀吉的計劃包括:占領(lǐng)中國后定都北京,將朝鮮王移至日本,鞏固中國的統(tǒng)治之后,即向印度進軍。
這一計劃的主旨就是將日本舉國從貧瘠的島嶼上遷移到大陸,也就是日本后來的所謂“大陸政策”。
在豐臣秀吉時代,日本的國力當然不足以完成這一設(shè)想,而且其計劃也尚處于不成熟的階段。
明朝雖然內(nèi)政疲蔽、外交乏術(shù),但畢竟是個大國。李如松出兵朝鮮與倭兵惡斗,盡管中國軍隊多次中了倭寇的狡計,也終于迫使日軍撤退。
豐臣秀吉的美夢雖然破滅,卻鼓舞了后來的日本人。
此后,日本的戰(zhàn)略家們便開始不斷研究和制訂滅亡中國的周密計劃。
一九二七年,田中義一的占滿蒙、滅中國的詳細計劃,可以說是集日本人三百年研究之大成,其對中國的資源、人文的了解程度,與其用心之險惡、計劃之周密,任何中國人看了都會出一身冷汗。
根深蒂固的惡意
缺乏危機感的中國人卻似乎并未把日本的威脅放在心上,使一直在暗中窺視等待時機的日本人終于找到機會,剛從西洋學會了制造槍炮、艦船,便立刻拿中國人開刀。
一八九四年引誘清朝出兵朝鮮,然后借保護僑民為由,向中國不宣而戰(zhàn),攻城掠地,奸淫殺戮,逼迫清庭割地賠款。此后,中國人在日本人眼里更是豬狗不如,成了殺光、搶光、燒光的對象,男人的脖子被當做比試刀鋒的試驗品,女人被日本人任意奸淫后開腸破肚,兒童成了日本人刺刀上的玩物……
世界歷史上有哪個民族像我們一樣遭受過如此的恥辱?
由上可見,說中日人民有過友好的歷史,是值得商榷的,持這種說法的唯一根據(jù),是唐代日本留學生與一些中國學者的密切交往。然而,這種交往是由中國向日本單方向的文化和技術(shù)輸出,日本留學生對其中國導師的尊重,貌似不能作為日本對中國友好的證明,只能證明中國人對日本人的無私的善意。在唐朝以后的所有年代,包括宋、明、清、民國,日本人對中國不但沒有尊重,反而一有機會就瘋狂地侵略破壞、燒殺搶掠。
日本人以惡意對待中國人,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任何對不起日本的事,而正是因為我們教了日本人太多的東西。日本人要稱霸世界,必須首先徹底打垮它的啟蒙老師——中國,以摒除它固有的自卑心理。一旦消滅了中國,日本就可以把自己標榜為世界文明的一支,成為世界的領(lǐng)導力量。這種心理,和那些武俠故事中不肖弟子藝成之后要殺害恩師是同樣的。
不能以己度人看日本
如果我們作一個統(tǒng)計,考慮與中國人接觸過的日本人對中國的態(tài)度,我們將看到,無論是日本軍隊還是日本平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對中國都是極端仇視的。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做危害中國人的事。在中國施行“三光”的日本兵當然不用說,那些控制中國礦山工廠的日本管理人員,用最殘忍的方法折磨中國勞工,制造了數(shù)以百計的萬人坑,被劫持到日本的中國勞工,也被日本平民殘酷迫害而大量死亡。
當日軍占領(lǐng)南京時,日本全國一片歡騰,《東京日日新聞》上連載兩日兵“百人斬”比賽的比分,106:105的進度成了他們飯后的談資。
在所有與中國人直接接觸的日本人中,絕大多數(shù)用了極端殘忍的手法對付中國人,而其它沒有直接接觸中國人的日本人,大都則贊同前者的作法。直到今天,日本人中認為日本曾經(jīng)侵略而不只是“進入”中國的有多大比例?認為日本應(yīng)該向中國賠罪的又有幾個?
如果我們不以實證的態(tài)度去回答這些問題,而是泛泛地認為任何地方好人總比壞人多,甚至憑空斷言日本人中90%是好的,那就太值得商榷了。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道德準則去估量別的民族,不能假定別的民族有著和我們類似的善惡觀念,否則,日本的所有行為就會變得無法理解。
自欺欺人的善意
多年來,很多反映日軍侵略的電影,都帶這樣一個套路。日軍兇殘,但總有一兩個有良知的日本人不惜生命同情幫助中國人。這樣拍的用意很明顯,但是我們應(yīng)該想一想、問一問,這種情節(jié)的構(gòu)造有事實的根據(jù)嗎?這種到處都有好心的日本人的現(xiàn)象可能發(fā)生嗎?
答案是否定的!在南京大屠殺的幾個星期內(nèi),沒有證據(jù)顯示有任何日本人救過任何中國人,倒是有一個德國納粹黨員拉貝先生,實在不忍看日軍的獸行,感于當?shù)厝嗣衿饺諏λ挠焉?,保護了很多人。
此外,在整個抗日戰(zhàn)爭期間,沒有任何記載證明有電影里那種“浪漫”的日本人救中國人的事情,倒是有不少中國百姓撫養(yǎng)戰(zhàn)后被父母遺棄的日本嬰兒的事跡。如果真有電影里那種善良日本人,當年的保護人與被保護人今天豈不會成為新聞里大力宣傳的對象?
可怕的“民意”
在中日建交之前,日本尚未有人敢明目張膽地否認侵略。而一九七二年之后,日本修改教科書、否認南京大屠殺、參拜靖國神社等種種“膽大妄為”就不斷發(fā)生。
每當日本政府高層人士發(fā)表“錯誤”言論,我們必然指責這是日本“少數(shù)”軍國主義分子或是極右分子在歪曲歷史。然而,只有“少數(shù)”軍國主義分子是禍水的提法,明顯值得商榷——如果日本人大多數(shù)是反對軍國主義,承認侵略有罪的,那為什么在戰(zhàn)后將近七十年里,他們沒有選舉出哪怕一個歷史觀不那么無恥的政府?
且不說近日的安倍“拜鬼”,只說在“遙遠”的一九九六年的日本大選中,為了爭取選票,日本自民黨在其綱領(lǐng)中竟然加上要求內(nèi)閣成員應(yīng)該參拜靖國神社等條款,同時橋本首相(所謂“后自民黨時代”第一位首相)親去參拜戰(zhàn)犯靈位,“感謝戰(zhàn)歿者”——日本的執(zhí)政黨明知這種行為必然會激起亞洲各國極大憤慨,但為了取得選票,竟然冒著風險來表現(xiàn)他們的“愛國”——日本的民意如何,由此一目了然!
應(yīng)看清中日關(guān)系的實質(zhì)
日本非常清楚,日本曾經(jīng)跟中國結(jié)下了血仇,這種仇恨若不加以消解,日本過不了安心日子。對日本來說,未來的發(fā)展道路貌似只有兩種選擇:
1、承認日本對中國和亞洲犯下的罪行,與軍國主義劃清界線,爭取亞洲人民的諒解。
2、繼續(xù)美化日本的罪惡,對下一代灌輸軍國主義的“光榮”,以在未來適當?shù)臅r機全民發(fā)動、東山再起,以鐵血武力掃蕩亞洲,再次建立“東亞共榮圈”。
起碼從安倍再次“拜鬼”來看,日本選擇的是第二條路。這里的原因,一是日本固有的冥頑不化,二是因為日本在二戰(zhàn)中損失極小而獲利極大,甚至包括一些罪大惡極的戰(zhàn)犯都沒有受到懲罰。
強弱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日本通過侵略使自己變強而他人變?nèi)?,奠定了其今日繁榮的基礎(chǔ)。今天的日本,處處把自己吹噓成亞洲在經(jīng)濟和文明方面的領(lǐng)袖,如果承認侵略有罪,甚至會動搖其經(jīng)濟和道德的基礎(chǔ)——日本這樣的民族,如果沒有受到沉重的教訓,是絕不可能自動反省的。
綜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雖然動機良好,但卻很可能是我們與人為善的一廂情愿,在可預見的將來,是很難實現(xiàn)的。
整理自新華網(wǎng)新華時評、共識網(wǎng)、鐵血網(wǎng)、鳳凰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