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同類相食是一件殘酷的事情。愛爾蘭大饑荒期間,作家斯威夫特發(fā)表文章說,愛爾蘭窮人應該把孩子賣給英格蘭富人,富人吃掉窮人的孩子,窮人得到錢,又少了吃飯的嘴,這樣皆大歡喜。英國政府下令封殺作家,他們說斯威夫特的文章聳人聽聞,可實際上,愛爾蘭發(fā)生的一切就是這樣殘酷,窮人和窮人的孩子餓死。關于同類相食的故事,我們的《封神演義》和《水滸傳》都有所涉及,武松吃包子的那段不知為啥總有一種喜劇色彩,估計說書人和影視劇都回避了其中的黑色與殘酷。只有資本主義世界的電影《沉默的羔羊》才刻意渲染。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叫《吃鄰居》,副標題是“同類相食的歷史”,作者從古希臘神話講起,歷數(shù)西方世界里人吃人的故事。里面講到阿爾弗雷德·帕克的故事。帕克參加過美國內戰(zhàn),后來跑到科羅拉多找金礦。1874年1月,他和五個同伴進入落基山脈,有當?shù)厝烁嬲]他們,冬天進入落基山非常危險,但這個探險隊沒有聽從勸告。他們在山中的遭遇很難考證,但五個同伴遇難,帕克獨自活了下來,他被控吃人,經(jīng)過漫長的審判,最終被判處40年徒刑。服刑十多年后出獄,隱姓埋名生活,一直有謠傳,帕克晚年開始吃素,這個傳言大概是要替帕克贖罪吧。還有一則是丹克的故事。1921年,戰(zhàn)后的德國經(jīng)濟崩潰,丹克大叔的雜貨店關張了,他走街串巷當起了貨郎,賣肥皂鞋帶也賣肉。他樂于助人的天性還在,經(jīng)常讓旅人在他家過夜。直到1924年12月21日,有個叫奧利佛的小伙子渾身是血,驚叫著跑出丹克叔叔的小屋,他說,丹克要拿斧子殺他。當晚,丹克被帶回警局質詢,第二天早上,警察發(fā)現(xiàn)丹克在號子里懸梁自盡,用了一塊特大手帕。平安夜,警察搜查了丹克住宅,發(fā)現(xiàn)做肥皂和鞣皮的全套工具,兩缸腌肉。還有個小盤子,里面有240顆牙齒。丹克還有個賬本,記錄他殺掉的31個人,他還記錄下了每個人的“出肉量”。
書中二十個故事,有的太過血腥殘暴。有的則成為流行文化中的經(jīng)典,比如改編為音樂劇的“理發(fā)師陶德”。我在Google地圖里搜索艦船街186號,地圖顯示的結果是一家旅店,如果你去倫敦,可以住在那里。1785年夏天,陶德先生在艦船街186號開了一家理發(fā)店,理發(fā)店緊挨著圣鄧思坦教堂,不遠處就是英國的司法部。這位理發(fā)師的愛好是用剃刀割斷客人的喉嚨,他還將理發(fā)的椅子布置成一個機關,開動機關,客人就會從椅子上跌落到地下室去,這一下就摔斷了脖子。理發(fā)館的地下室與圣鄧思坦教堂的地下墓穴相連,這是個現(xiàn)成的棄尸處。理發(fā)店開張一年后,艦船街上搬來了寡婦洛夫特,她會做肉餅。陶德先生有生意頭腦,他認為,洛夫特太太可以幫助他賺大錢。此前,他殺掉客人,就把客人隨身攜帶的財物據(jù)為己有,但那些尸體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這一次,陶德先生和洛夫特太太聯(lián)手,除了供應原料,他還給洛夫特太太做了一個大烤爐。陶德先生和洛夫特太太的生意維持了十余年,洛夫特太太肉餅鋪聞名遐邇,很多艦船街的居民下班后都要去買一個肉餅。1800年,濃烈的尸臭彌漫在艦船街,偵探才介入調查。要說英國警察辦事情真是講證據(jù),他們沒立刻搜查理發(fā)館,而是在外監(jiān)守,監(jiān)守期間,有三位客人在理發(fā)館中失蹤,陶德并沒有因為臭味而停止殺人。陶德和寡婦早就成了情人,他們始終在地道中幽會,外人從未想過,陶德先生居然是洛夫特太太的供應商。
音樂劇和電影版的《理發(fā)師陶德》,對陶德的犯罪行為做了一種庸俗的社會學解釋,說他遭人陷害,曾流放澳大利亞多年,給他增添了一些“行俠仗義”的色彩。實際上,陶德確實因犯罪行為而被囚禁,出獄后就開了理發(fā)館。被他害死的第一個人是個更夫,他和陶德并不認識,在一個雨霧彌漫的傍晚走進了陶德的理發(fā)館,此后就再也沒出現(xià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