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廣林
水長流不息,滋養(yǎng)生物;水蕩滌萬物,純凈通透。水的特性正如語文課程一樣,與人息息相關,滋潤心靈伴人成長。正如《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痹谏钪袑W習語文,提升兒童的語言運用能力。若水語文,一直是我的教學追求。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币馑际钦f,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而突出“語言文字運用”就如同語文課程的最高境界在于“運用”一樣。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陳先云在 “2013中國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高端論壇”上總結發(fā)言,就提出低中高年段語言文字運用特點,如在高年段:挖掘、提煉文本蘊含的核心價值內容,找準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學會取舍,一課一得;加強體會、揣摩文章表達方法的學習,注重讀寫結合;不斷增強篇章意識,注重文本的整體性,明確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語文學習要“言”“意”兼得,要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來得言、會意。
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 《祖父的園子》,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默讀課文:童年“我”的生活咋樣?這篇課文寫了很多比較有趣的事,哪件事情寫得比較具體,你比較喜歡?引導學生學習抓住對話寫人物的方法,最后要求學生練筆:童年中,你們都有哪些有趣的事?請您選擇一件寫下來,注意寫好對話,寫好細節(jié),讓人讀了以后感覺很有趣。還朗讀自己寫的下水文,為學生作示范引導。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在聽說讀寫方面培養(yǎng)技能,形成習慣,使技能訓練形成習慣,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呂叔湘強調,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yǎng)成。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水樸實自然,有“無華”的稟性,但相擊乃成漣漪。語文課堂,更需引導學生在語言的天地“相蕩”,在“無華”處,點燃學生的激情,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感受語言運用的準確,體會語言表達的技巧,學習語言的獨特魅力,將語言思維向深處開掘。它也許會使課堂不那么行云流水,不那么渾然天成,但是它的叩問,它更具課程的力量,更有利于引導學生掌握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
學習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位教師引導學生品味人物語言:“嗯,長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廟里過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苯處熖岢觯豪顣r珍和他的弟子龐憲都吃了哪些苦呢?請同學們默讀全文劃出有關語句。學生概括出他們吃的苦,住的苦,奔波苦,尋訪記錄得苦。教師追問:同學們,聯(lián)系師徒倆的對話,說說這是不是“一點苦”呢?有的說不是,從“先生是快50歲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歲的人還能叫苦嗎?”看出來,尤其是“挺得住”一詞,說明這苦不是“一點苦”。教師點撥:說得好,一般的苦就不用“挺”了,明明是“苦多了”。可李時珍為什么說是“吃點苦”呢?是因為李時珍想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他就不覺得苦了。教師順勢問道:是啊,他想到了“萬民得福”,那請同學們想象一下,修訂好《本草綱目》,老百姓會得到怎樣的“福”呢?學生回答老百姓生了病能得到醫(yī)治就是福。教師補充資料:李時珍發(fā)現(xiàn)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形狀和生長情況;還有一些藥物記錯了藥性和藥效。那時候李時珍作為一名醫(yī)生,他肯定時常會看到什么情景呢?想象一下。他也許看到有的人因為吃錯了藥死了,有的人得了病卻買不到有用的藥,只能被疾病折磨。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同學們,在李時珍看來,病人的疼痛難忍,甚至被疾病奪去生命與他的“饑餐渴飲、曉行夜宿寫尋訪記錄到深夜”哪個更苦?引導學生體會李時珍把自己的苦看成“小苦”,而把病人的苦看成“大苦”;他把自己看得不重要,而把普通百姓看得更重要。咀嚼出李時珍“苦出了一種責任”、“苦出了一種擔當”的大境界!
在學習全文后,設計練筆題:看著這本《本草綱目》,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請你以“李時珍,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
這樣的語言品味,既品出了語言的內涵,又聯(lián)系全文,聯(lián)系當時李時珍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品出了語言的豐富外延,最后引導學生表達“李時珍,我想對你說”,更是在激活學生的思維,表達自己的感受,把語言品味延伸到思維深處。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闭Z文教學不僅在于領悟文本語言的準確、優(yōu)美,還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給學生精神的熏陶。
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認為,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不是孤立的語音、符號系統(tǒng),而是在其中積淀了這個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感情。教母語,同時也就在教民族的文化、思想、感情,因為“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統(tǒng)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注意體驗漢民族獨特的語文感受,學習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簡言之,培養(yǎng)“民族的認同”。
我曾執(zhí)教《說勤奮》公開課,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核心目標,在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后,提出問題:作者用了哪兩個例子說明這個道理?這兩個例子,作者在敘述方法上有哪些不同?引導學生比較:第一個司馬光勤學,作者先總寫: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接著從三個方面作了描寫:小時候、長大以后、他用了19年來具體寫。第二個例子,作者先分寫:童第周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末、經過半年的努力,終于名列前茅;后來他遠渡重洋,完成了青蛙卵剝離手術;最后總結: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耕耘一分才。兩個例子,兩種方法。這種典型的構段方式,是中年級學習的重點。在學生分清之后,讓學生嘗試:你能把兩種方法交換一下,用分總方法介紹司馬光,用總分方法介紹童第周嗎?同桌嘗試,全班交流。
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懂得天資聰穎的,要想有成就需要“勤奮”,天資不好的,只要勤奮也能有才成就。走向成功,只有付出汗水和心血,別無他途。這就是語文的“柔性”,她能滲透到學生的靈魂深處。
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對話的過程,既有生本的自主對話,又有生生的合作對話,還有師生的交流互動,教師的點撥引導。這樣的對話過程,就像那水,自自然然,流淌于大地之上,因器而變,隨物賦形,或方或長,或直或曲。若水,方能寬闊,方能博大;若水,方能春風化雨,方能柔順善利。若水,是對生命的尊重,靈魂的敬重。這樣的對話,智慧若水,順學而導,以學定教。這種對話,無形之行若水一般,不拘束,不刻意,不跟風,流必向下,風骨自存,清新自然,歡騰自在。
語文的博大精深如水,而“滴水穿石”,啟迪我們學好語文注重積累需鍥而不舍;“千條江河奔大海,一江春水向東流”,啟迪我們語文教學要認準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核心目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啟迪我們學好語文和生活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在綜合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若水語文,是我一直的教學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