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暉曜
(江蘇省金壇市中醫(yī)醫(yī)院八病區(qū),江蘇 金壇 213200)
骨質增生癥是以骨質病理性增生導致局部關節(jié)、肌肉、韌帶活動障礙且伴發(fā)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本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發(fā)病部位主要在頸椎、腰椎、關節(jié)及跟骨等處[1],并對患者生活帶來不便。西醫(yī)目前主要采用非激素類消炎止痛藥物、補鈣、理療、手術治療,對緩解癥狀有一定作用,但尚無有效療法[2]。中醫(yī)將本病歸屬“痹證”、“骨痹”、“膝痹”等范疇。研究顯示,本病發(fā)病與肝腎虧虛有一定關系。筆者基于《黃帝內經》中“腎主骨、肝主筋”之理論,從肝腎論治本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骨科門診收治的骨質增生患者共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43~64歲,平均年齡(48.43±8.22)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2.32±1.09)年;膝關節(jié)骨質增生13例,頸椎骨質增生14例,腰椎骨質增生10例,足關節(jié)骨質增生8例;對照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齡42~65歲,平均年齡(49.43±8.54)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2.60±1.12)年;膝關節(jié)骨質增生15例,頸椎骨質增生12例,腰椎骨質增生11例,足關節(jié)骨質增生7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1個月內患者患病關節(jié)多數時間處于疼痛狀;②關節(jié)液檢查結果和骨質增生相符;③ X線檢查關節(jié)邊緣存在骨贅;④關節(jié)晨僵時間不超過30 min;⑤關節(jié)活動可聽見摩擦音。符合①②或①③⑤或①④⑤即可診斷為骨質增生。
符合上述的診斷標準;受試者知曉或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不符合骨質增生診斷標準者;伴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不按規(guī)定配合治療者;在治療期間服用其他同類中藥或影響療效判斷的藥物;排除類風濕關節(jié)炎和急性關節(jié)損傷患者。
對照組服用鹽酸氨基葡萄糖片(江蘇正大清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0647),1次2粒,每日3次。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自擬的益肝補腎湯治療:熟地黃20 g,續(xù)斷15 g,淫羊藿12 g,懷牛膝20 g,制首烏15 g,白芍20 g,山茱萸10 g,杜仲12 g,桂枝10 g,當歸15 g,薏苡仁30 g,續(xù)斷12 g,獨活12 g,海桐皮、炙甘草各10 g。以上諸藥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下。2組4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判斷。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使用一條長約10 cm的游動標尺,一面標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別為“0”分端和“10”分端,“0”分代表無痛,“10”分表示最劇烈的疼痛。臨床使用時將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讓其在直尺上標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位置,醫(yī)師根據其標出的位置為其評分。
參考相關文獻制定[5]: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功能如常,活動自如;好轉:癥狀與體征減輕或部分消失;未愈:經2個療程治療后癥狀與體征無變化。
表1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1.11%,對照組總有效率73.33%,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2組臨床療效比較
組 別例數治愈好轉無效總有效率(%)治療組45142749111△對照組451023127333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2顯示,治療前2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VAS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組間治療后比較,治療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骨質增生是一種漸進性疾病,本病是由于構成關節(jié)的軟骨、椎間盤、韌帶等軟組織變性或退化,導致關節(jié)邊緣形成骨刺,滑膜肥厚形成骨破壞,引起繼發(fā)性的骨質增生,致使關節(jié)變形,當受到異常載荷時就會發(fā)生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本病尚無特效療法且易復發(fā),給患者經濟、生活、工作帶來極大不便。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能直接補充軟骨基質,刺激蛋白多糖、聚集蛋白聚糖及核心蛋白的合成,抑制軟骨降解,并通過反饋促進軟骨細胞代謝活性,恢復及促進軟骨細胞分泌功能,同時還能夠抑制關節(jié)內多種降解酶的活性,起到保護軟骨、治療骨性關節(jié)炎作用[6],但存在一定副作用,表現為過敏反應和胃腸道不適。
中醫(yī)根據其臨床表現,將其歸屬于“痹證”、“骨痹”、“膝痹’等范疇。對本病的觀察與記載首見于《黃帝內經》?!端貑枴け哉摗分赋觯骸帮L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說明痹證與風、寒、濕邪氣侵襲有關。臨床又根據其感邪偏重分為風痹、寒痹、濕痹,但其發(fā)病的根本在于肝腎。這是由于本病臨床表現以腰部、關節(jié)、屈伸、轉側不利或關節(jié)疼痛、麻木,而人體之筋、骨功能的正常與否和肝腎有相關性?!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后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苯钍菢嫵申P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筋有賴于肝血濡養(yǎng),才得以維持其約束骨節(jié)、連結肌肉和主司運動功能。肝之陰血虧損,不能充分潤養(yǎng)筋,就會造成各種筋的病變[7]。此外,《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亦提出:“腎者,其充在骨?!比梭w骨骼起支持人體作用,而腎生骨髓,腎充則髓實,表明骨之功能正常皆賴于骨髓的營養(yǎng),若腎精不足則表現為骨骼病變?!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曰:“藏精于腎,故病在奚谷……是以知病之在骨也。”若肝腎虧虛再復受風寒濕邪外襲,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肢體失養(yǎng),就可出現肌肉、筋骨、關節(jié)發(fā)生疼痛、麻木[8]。而人體筋膜附著于骨、連接關節(jié),筋骨的功能正常不僅有賴于肝腎精血之充養(yǎng),同樣也離不開腎陽之溫煦,而肝腎同源,精血互生,如因勞累過度、耗傷腎精,亦可累及肝血不充,筋失所養(yǎng),出現腰脊屈伸不利、腰腿疼痛麻木等癥狀[9,10]。此外,人過半百,肝腎漸衰,難以充盈筋骨,骨枯髓減,多加重骨骼進而變形,筋不得滋潤則出現關節(jié)疼痛、活動不利,因此本病發(fā)病人群多集中在中年以上,以肝腎不足為本,脈絡瘀阻為標,治療重在于補益肝腎,佐以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益肝補腎湯以熟地黃、山茱萸、續(xù)斷、淫羊藿為君藥,以熟地黃質潤入腎,善滋補腎陰、填精益髓,為補腎陰之要藥;山茱萸入腎肝二經,可溫肝經之血,補腎臟之精,暖腰膝而助陽氣;續(xù)斷辛溫破散,既能活血祛瘀又可壯骨強筋,療傷止痛;淫羊藿可補腎陽、健筋骨、祛風濕;懷牛膝、制首烏、白芍、杜仲補益肝腎、柔肝緩急止痛為臣藥,以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益精髓;懷牛膝能補益肝腎、強筋健骨;制首烏和白芍配伍可補肝養(yǎng)肝,四藥進一步增強君藥之補益肝腎之作用。桂枝、當歸、薏苡仁、獨活、海桐皮共為佐藥,以當歸之辛行溫通,可活血行氣、通脈止痛;桂枝溫通經脈,可助當歸之行血止痛之效;薏苡仁、獨活、海桐皮三藥聯合,能增強其祛風除濕、疏筋活血、祛瘀止痛之效;炙甘草既可調和諸藥為使,又可配合白芍酸甘化陰止痛,全方配伍能補腎填精、柔肝補肝、祛風除濕,正和骨質增生之病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益肝補腎湯治療,其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治療組改善程度VAS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骨質增生與肝腎虧虛存在一定相關性,從肝腎論治本病可取得較好療效。
[1] 曾六九.活血祛痹湯治療骨質增生疼痛186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1,3(23):204.
[2] 李旭升.自擬抗骨增生湯治療骨質增生102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0,2(32):297.
[3] 胡哲,曹紹雄,周方明,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32例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2,3(6):172.
[4] 黃萍,曾云山.針藥并用治療腰椎骨質增生腰痛急性加重125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5):803.
[5]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6] 施桂英.骨關節(jié)炎及其藥物治療的最佳選擇[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3,7(3):129-131.
[7] 李志安. 肝與筋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探析[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1,7(3):10-11.
[8] 周玉明.從“腎主骨、肝主筋”理論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體會[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2):337.
[9] 齊玉龍.補腎平刺湯治療骨質增生96例體會[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1,30(6):13.
[10] 譚邦華.骨質增生從腎論治探析[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8,14(5):3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