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威士, 陳慶華
(合肥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安徽 合肥230061)
“理想”一詞首次出現(xiàn)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此后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作出了各種定義。國外學者的觀點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強調理想作為一種標準或模型,具有評價的機能[1]。另一種是把理想作為個體的期望和目標,個體尚未完成的狀態(tài)。[2]78-85。國內學者對理想的定義也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把理想歸為人生追求的目標[3]。另一種傾向于把理想定義為一種基于現(xiàn)實而對未來可能的想象。[4]理想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中學時期是理想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對理想進行研究的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對中學生的理想狀況進行研究探討。個體要想實現(xiàn)其理想,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就是學習。在小學學習階段,學生由于身心發(fā)展未達到一定水平、學習能力發(fā)展較慢、學習方式較單一等原因,使其發(fā)展的學習能力主要是教師導向性學習能力,即教師選擇教學資源、實施教學、確定學習目標、分析學生需求、進行評估、布置作業(yè),教師占主導地位。[5]到了中學階段,學習內容難度的不斷加大要求學生提高其學習能力。由于教師導向性學習中學生存在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對學習過程中的不少環(huán)節(jié)參與度不夠等缺陷,中學生不得不轉變教師導向性學習為自我導向性學習。自我導向性學習的概念來源于成人教育領域,定義尚未統(tǒng)一。國外學者認為自我學習者是指個人能夠引發(fā)學習、并能獨立而連續(xù)地進行的學習者;是一種歷程,是個人在沒有他人的幫助之下,自己引發(fā)學習的需要,建立學習目標,尋找學習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選擇和進行適當?shù)膶W習策略,最后則針對學習結果進行評鑒的一連串過程[6]。國內學者認為自我導向性學習是一種歷程,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標記和一種學習形態(tài);是根據(jù)社會、職業(yè)和個人的發(fā)展需要,主動評判自己的學習需求,形成學習目標,選擇學習資源并評價學習結果的一種學習方式[7]139。
探討中學生理想和自我導向性學習的關系意義在于,一方面,可以為指引中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提高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提供實證依據(jù);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中學教育者了解當代中學生理想水平和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的特征,并從二者的關系入手采取必要的措施幫助中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培養(yǎng)良好的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為學校和社會對中學生的教育提供方向和心理學依據(jù)。
采用整班抽取方法選取合肥市五所中學(合肥市第六中學、第十七中學、第二十九中學、第五十中學、合肥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的1048名在校中學生為被試,其中男生532人,女生516人;初一195人,初二184人,初三217人,高一128人,高二324人。
中學生理想調查問卷采用張靈、姚本先編制的《中國中學生理想問卷》[8],量表內容包括自我理想(5條)、職業(yè)理想(4條)、社會理想(3條)、生活理想(3條)、學業(yè)理想(3條)和道德理想(3條)6個因子。本次施測得出量表信度(α系數(shù))為0.853。
自我導向性學習問卷采用Culielmino編制,黃水等修訂的《自我導向性學習傾向性量表》[9]257-260,量表內容包括主動學習(14條)、消極學習(11條)、有效學習(10條)、喜愛學習(5條)、開放學習(11條)和終身學習(4條)6個因子,共55個條目。該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次施測得出量表信度(α系數(shù))為0.807。
利用統(tǒng)計學原理和Spss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和處理。
1.中學生理想、自我導向性學習的性別差異比較
表1 中學生理想的性別差異比較±s)
表1 中學生理想的性別差異比較±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自我理想 職業(yè)理想 社會理想 生活理想 道德理想 學業(yè)理想 總均分男 4.03±0.80 4.29±0.82 4.28±0.84 4.09±0.94 4.25±0.80 3.10±0.94 3.84±0.61女 4.10±0.71 4.36±0.73 4.54±0.71 4.20±0.77 4.34±0.95 3.18±0.91 3.94±0.55 t -1.455 -1.558 -5.236*** -2.256* -1.666 -1.255 -2.835**
從表1可知,男女生在自我理想、職業(yè)理想、道德理想、學業(yè)理想上的得分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男女生在社會理想、生活理想、理想總分上得分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p<0.01,p<0.05,p<0.001),男生的社會理想、生活理想、理想總分得分明顯低于女生。
表2 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的性別差異比較(±s)
表2 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的性別差異比較(±s)
主動學習 消極學習 有效學習 喜愛學習 開放學習 終身學習 總均分男 3.43±0.49 3.39±0.62 3.54±0.57 3.87±0.77 3.77±0.61 3.41±0.77 3.55±0.43女 3.37±0.46 3.31±0.60 3.49±0.69 3.89±0.70 3.74±0.57 3.22±0.70 3.49±0.43 t 2.109* 2.102* 1.293 -0.305 0.734 4.171*** 2.207*
從表2可知,男女生在有效學習、喜愛學習、開放學習上的得分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男女在主動學習、消極學習、終身學習、自我導向性學習總分上得分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p<0.01,p<0.001),男生的主動學習、消極學習、終身學習、自我導向性學習總分得分明顯高于女生。
2.理想高低分組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得分差異比較
取理想總分高分端和低分端各27%的被試,分成理想高、低分組,分別對兩組在自我導向性學習各維度上的得分進行比較,見表3,理想高、低分組的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及其六個維度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01),理想高分組的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及其六個維度得分均高于理想低分組。
表3 理想高、低分組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的比較(±s)
表3 理想高、低分組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的比較(±s)
主動學習 消極學習 有效學習 喜愛學習 開放學習 終身學習 總均分理想高分組 3.55±0.45 3.62±0.62 3.76±0.55 4.28±0.56 4.01±0.46 3.44±0.68 3.75±0.36理想低分組 3.23±0.49 3.12±0.67 3.30±0.66 3.46±0.82 3.43±0.59 3.18±0.84 3.28±0.44 t 8.204*** 9.436*** 9.162*** 13.913*** 12.906*** 4.129*** 14.131***
3.中學生理想各維度和自我導向性學習各維度的相關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中學生理想及其六個維度與自我導向性學習及其六個維度存在正相關,并且相關達到顯著性水平,并且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與職業(yè)理想、理想總分相關較高(r=0.39、r=0.38)。
表4 中學生理想和自我導向性學習各維度的相關系數(shù)(r)
4.中學生理想各維度對自我導向性學習的回歸分析
以自我導向性學習為因變量,以理想及其各維度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從表5可以看出:職業(yè)理想、道德理想、學業(yè)理想分別對自我導向性學習有明顯正向預測作用;社會理想對自我導向性學習存在明顯負向預測作用。
表5 理想對自我導向性學習的逐步回歸分析
1.中學生理想的基本特征
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理想得分狀況良好(理想總分85.55±12.81),理想調查問卷采用五級計分制,且理想各維度除學業(yè)理想外,得分均大于4(自我理想4.06±0.76、職業(yè)理想4.32±0.78、社會理想4.41±0.79、生活理想4.14±0.86、道德理想4.29±0.88、學業(yè)理想3.13±0.92),這和張靈、姚本先[8]的研究結果相符。
性別差異比較結果顯示:中學生女生的理想水平優(yōu)于男生,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理想和生活理想兩方面。這可能與男女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差異和生活特點有關。社會理想是指人們對于未來社會制度的預見和追求,包括人們對于未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的規(guī)劃和設想,它集中體現(xiàn)了一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反映了一定階級關于社會正義和社會政治結構的政治觀念,因此社會理想也是一定階級的政治理想。中學生女生比男生更有社會理想,這可能是因為女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優(yōu)于男生,女生的社會化程度要高于男生,因此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有更深刻的認識和見解;中學生女生比男生更有生活理想,這可能是因為中學生女生對生活的體驗較多,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更多,對未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存在更多的向往和憧憬。因此,在中學階段這個理想樹立的關鍵階段,我們可以根據(jù)研究結果對中學生的理想樹立進行有目的地、科學地、合理地引導和指正,為中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理想提供有效的建議,為中學生理想教育提供依據(jù)。
2.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中學生男生的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強于女生,主要體現(xiàn)在主動學習、消極學習和終身學習三個方面。這與陳友慶、胡欣誼的研究結果不符[10],可能是研究取樣的地區(qū)差異導致的。本研究結果的得出可能是因為男生的獨立性比女生強,在培養(yǎng)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時占優(yōu)勢,但是男生較女生更加貪玩,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投入程度不夠,面對學習困難,不能堅持到底,持之以恒,消極對待學習。由于男生在學習成績上的不足,導致男生的危機意識更強,為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實現(xiàn)個體發(fā)展的需要,男生培養(yǎng)了更強的終身學習能力。從小學升到中學,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中學生要想使自己擺脫對教師的依賴,逐漸培養(yǎng)起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必須要積極、主動探索未知的知識領域,堅持不懈地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獨特、有效的,以自我為學習中心的學習方式。此外,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水平并不平衡,教育工作者要根據(jù)各不平衡點幫助中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使所有中學生的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取得進步和突破。
3.中學生理想與自我導向性學習的關系
研究表明,理想高分組中學生在自我導向性學習及其六個維度上的得分明顯高低分組,這表明理想水平高的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優(yōu)于理想水平低的中學生。這是因為理想水平較高的中學生對未來的目標和追求有更迫切的渴望和更強大的動力,更加積極的尋求各種學習資源,采取各種有效、可行的方法和技巧進行學習活動,并對學習結果做自我評估,逐步培養(yǎng)了更強的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
從中學生理想和自我導向性學習的相關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中學生理想及其六個維度與自我導向性學習及其六個維度存在正相關,相關程度均達到顯著性水平,并且中學生理想總分、職業(yè)理想與自我導向性學習相關較高。這表明中學生理想水平越高,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越強。職業(yè)理想是人們所從事的職業(yè)希望達到的一種預期目標,反映了個人的職業(yè)追求和價值取向。[11]眾所周知,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相當激烈的社會,就業(yè)、工作壓力極大。因此,擁有更高職業(yè)理想水平的中學生,為了達到職業(yè)追求,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不得不通過學習這條途徑來武裝和完善自己。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積極探索和認真學習的過程中,職業(yè)理想水平較高的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變高,并做到主動學習、享受學習,漸漸地提高了其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
進一步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職業(yè)理想水平、道德理想水平、學業(yè)理想水平對中學生的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有明顯正向預測作用,說明職業(yè)理想水平、道德理想水平、學業(yè)理想水平可以作為評價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職業(yè)理想水平高的中學生能夠設立更高的目標和職業(yè)追求,道德理想水平高的中學生能夠自覺培養(yǎng)高尚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品質,學業(yè)理想水平高的中學生會通過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新問題來充實和豐富自己,這都為中學生培養(yǎng)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提供良好的條件,打下堅實的基礎;社會理想對自我導向性學習存在明顯負向預測作用,這說明可以用中學生社會理想水平對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進行一定的預測。社會理想雖包含文化的內容,但更加側重于政治抱負和期望,而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所強調的是中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學習方式。中學生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學習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方式和文化素養(yǎng),如果中學生樹立了過高的社會理想,對其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一定的阻礙作用。只有讓中學生理性對待社會理想,才能使他們從中受益。
中學教育工作者們在對中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和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培養(yǎng)時,不能片面的只考慮理想因素或者學習因素,應該充分利用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給予學生最好的教育,本研究結果可以為教育工作者探尋新的、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和途徑提供一個新思路和方向,進而提高中學教育的質量,促進中學生的發(fā)展。
中學生理想樹立狀況良好,中學生女生的理想水平優(yōu)于男生,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理想和生活理想兩個方面;中學生男生的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強于女生,主要體現(xiàn)在主動學習、消極學習和終身學習三個方面。
中學生理想水平越高,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越強,反之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越差。中學生理想和自我導向性學習之間的關系密切,中學生的職業(yè)理想水平、道德理想水平、學業(yè)理想水平是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的正向預測指標,社會理想水平是自我導向性學習能力的負向預測指標。
[1] N Rescher.Ethical idealism.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ideals.1987.
[2] Morrison,A.P.On ideals and idealization.Self and Systems:Ann.N.Y.Acad.Sci,2009.
[3] 王玉樑.論理想、信念、信仰和價值觀[J].東岳論叢,2001,(4).
[4] 吳寧.論人的信念、理想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6,(2).
[5] 王興輝,張際平.試論學習型社會中的自我導向性學習及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5,(4).
[6] 趙蒙成.自我導向性的學習:概念與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09,(1).
[7] 鄧運林.成人教學與自我導向學習[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
[8] 張靈,姚本先.中國中學生理想問卷的編制[D]//中國心理學會.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11.
[9] 戴曉陽.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
[10] 陳友慶,胡欣誼.中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及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的發(fā)展特點[J].教育探索,2013,(1).
[11] 甘泉.當代大學生理想教育的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