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新民 萬焱華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九江332000)
改進掛線治療肛瘺的療效評價
鮑新民1萬焱華2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九江332000)
目的分析研究改進掛線治療肛瘺的療效。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94例肛瘺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劃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采用傳統(tǒng)掛線方法治療,觀察組54例采用改良式掛線療法,分析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治療效果、并發(fā)癥、復發(fā)、愈合以及脫線時間。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發(fā)癥、復發(fā)、愈合以及脫線時間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較于傳統(tǒng)的掛線治療方法,改進掛線方法的治療效果顯著,應用安全可靠,可廣泛推廣到臨床治療中。
肛瘺;掛線法;外治法
肛瘺為一種常見的直腸肛管疾病,疾病發(fā)生后,病情容易遷延難愈,肛周外口會有膿性、糞性分泌物流出導致肛周發(fā)生濕疹,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1]。如何才能有效治療肛瘺疾病,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次研究中,分析對比肛瘺患者采用傳統(tǒng)掛線方法以及改進掛線方法治療效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分析我院從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4例肛瘺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劃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為36~60歲,平均年齡為(48±1.1)歲;病史為7個月~14年;高位復雜性肛瘺25例;高位單純性彎瘺15例。觀察組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齡為32~64歲,平均年齡為(47± 1.3)歲;病史為6個月~12年;高位復雜性肛瘺30例,高位單純性彎瘺24例。分析研究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無差異(P>0.05)。
1.2 臨床表現(xiàn)所選取的患者經(jīng)檢查可見管道處于肛管直腸環(huán)或者之上;合并肛癰病史,病史具有外口、內口、管道指征;肛柱有流膿或破潰發(fā)生,外口可短暫性愈合導致膿液蓄積,表現(xiàn)為急性發(fā)作肛癰癥狀。所選取的患者均獲得知情同意權,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并與術前由專業(yè)醫(yī)師告知具體的手術治療情況,簽署同意書。
1.3 排納標準選取標準:根據(jù)Parks氏高位肛瘺分類法,若主管道波及肛管直腸環(huán)的高位復雜性肛瘺和高位單純性彎瘺,無其他惡性疾病。
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臟疾病、糖尿病、腫瘤、糖尿病、活動性肺結核等[2]。
1.4 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式掛線法(低位減張縫合修補高位虛掛線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手術方法(低位切開高位虛掛線法),操作方法與觀察組相同,不同之處是直接切開術中內口下方的齒線下、外括約肌皮下部、內括約肌淺部以及瘺管。具體方法如下:
1.4.1 制作藥線01號線:將陳氏脫管散于20mL麻油均勻混合后,放入一鈾8號醫(yī)用絲線,煮至沸騰,晾干藥線后將其放入到棕色磨口瓶中,并將少量的冰片以及麝香放入其中保存留作備用。02號線:分別取白及、川烏30g,之后放入一鈾8號醫(yī)用絲線,將這些放入到75%的酒精100mL內煮至沸騰后將其倒入到綜合磨口瓶內浸泡7天,之后取出使用。03號線:將01號線與纏繞皮筋使用部分構成。
1.4.2 手術方法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常規(guī)消毒以及麻醉方法與一般掛線法相同,具體手術要點為:①明確瘺管內口以及管道,并采用肛鏡、指診以及探針進行檢查,之后注入染色劑,碘甘油實施造影,部分切開后確定。將疤痕、鼠狀乳頭、外口切除,之后將瘺管上皮膚切開,高位肛瘺的主管以及高位支管可采用彎曲的球頭探針從外口探入到內口將其拉出,并將長度合適的01號、02號、03號線從內向外拉出,適當結扎拉緊。部位較深的多發(fā)性肛瘺,若內口附近有高位盲管,取造瘺掛線,內口應適當高于瘺底。高位肛瘺的低位支管道可單獨采用03號線同上法結扎。個別支瘺管道出現(xiàn)纖維化粘連者不進行處理。最后將陳氏脫管散敷在外口上,并采用敷料進行固定。之后每天在患者排便后以及睡前采用1∶5000PP液進行溫洗,之后涂抹上紅霉素軟膏以及陳氏脫管散,敷料進行固定,直至線脫患者痊愈。
1.5 術后處理給予患者相同的術后處理方法,部分患者術后體溫有明顯上升,均未超過38°C,并實施對癥治療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每天按時外敷生肌散并康復新液50mLBid,坐浴,并進行為期5d的抗生素治療。
1.6 指標觀察以及療效判定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愈合以及脫線時間、有效率、并發(fā)癥以及復發(fā)率情況。療效判定標準:顯著改善:手術局部創(chuàng)面愈合良好,無流膿發(fā)生,臨床癥狀改善良好;改善:創(chuàng)面基本無流膿,部分愈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創(chuàng)面有流膿,肛瘺未愈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惡化加重[3]。
1.7 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兩組比較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 治療效果對照組40例患者治療后,顯著改善15例,改善14例,無效11例,有效率為72.5%;并發(fā)癥分別為肛門漏氣漏液2例、大便失禁2例,肛門畸形1例、復發(fā)2例。觀察組54例患者治療后,顯著改善34例,改善16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92.6%;并發(fā)癥分別為肛門漏氣漏液5例、大便失禁8例,肛門畸形9例、復發(fā)5例。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復發(fā)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愈合以及脫線時間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愈合以及脫線時間,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愈合以及脫線時間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的愈合以及脫線時間對比
組別例數(shù)愈合時間(d)脫線時間(d)對照組4039.52±4.2113.52±4.12觀察組5436.10±5.0119.12±1.75
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愈合時間以及脫線時間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P<0.05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肛瘺是肛門周圍的肉芽腫性管道,主要由外口、瘺管、內口組成,間歇性反復發(fā)作或經(jīng)久不愈,任何年齡的患者均可發(fā)病,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水平的一種重要疾病。為有效治療肛瘺,臨床采用掛線療法,該方法為一種具有中國傳統(tǒng)醫(yī)療特色的治療方法,隨著治療方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該治療方法已經(jīng)從單一肛瘺逐漸擴展到直腸狹窄以及肛周膿腫等多個病種,治療優(yōu)勢明顯。陳氏脫管散為一種傳統(tǒng)中藥方劑,其主要組成部分為雄黃、三七、芫花、米殼、僵蠶、穿山甲、江子油等組成,具有良好的解毒、止血止痛,消腫化腐排膿以及收斂生肌功效。聯(lián)合采用白及、川烏可起到良好的抗結核菌、抗炎以及鎮(zhèn)痛效果,用于配制藥線,治療效果顯著。本次研究中采用改進掛線療法治療,可減少對低位部分的修補,最大程度保護括約肌免受損害。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用藥后,肛瘺愈合時間、脫線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并發(fā)癥、復發(fā)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與沈奎[4]等臨床研究基本相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改進掛線療法治療,有利于提高患者肛瘺疾病的早日愈合,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
綜上所述,肛瘺患者采用改進掛線方法治療,應用更為安全高效,有利于肛瘺疾病早日愈合,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應用價值深遠。
[1]于玲.穴位按摩加腹部按揉預防肛瘺術后便秘的效果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15):62.
[2]鄭瀟瀟,劉民生,王滿,等.H2O2造影直腸腔內超聲對肛瘺診治的意義[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14,20(3):246-248.
[3]陽玉欽,蔣天安,夏宏生.經(jīng)直腸雙平面腔內超聲診斷高位復雜性肛瘺的應用價值[J].浙江醫(yī)學,2014,(12):1111-1112.
[4]沈奎,張承岳,呂文輝,等.改良式掛線療法治療高位肛瘺的臨床療效觀察[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3(3):18-19.
10.3969/j.issn.1672-2779.2014.24.024
1672-2779(2014)-24-0046-02
楊杰 本文校對:余靈輝
20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