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濤,孫 俊
(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南京 210039)
雷達技術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所肩負的使命越來越重,但同時面臨的挑戰(zhàn)也越來越嚴峻。量子信息科學作為量子物理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體,通過全新的信息處理方式,可以突破經典信息系統(tǒng)的性能極限。那么,其是否可以與雷達探測需求相結合,利用量子信息技術解決雷達面臨的反隱身、反雜波和反干擾等難題,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概念。
早在1966年,P.A.Bakut首次提出在雷達系統(tǒng)中使用量子信號的可行性論證[1],并在20世紀80年代,不斷涌現(xiàn)出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研究進展[2,3],進入20世紀90年代,F(xiàn).H.Madjid,R.E.Jehle等人開始研究雷達系統(tǒng)中的量子探測問題[4]。繼而催生了量子測距、量子同步、量子傳感和量子成像等新興研究領域,并引起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關注,DARPA在2007年啟動了量子傳感項目(Quantum Sensor Program, QSP)[5]和量子激光雷達項目(Quantum Lidar)[6],標志著量子雷達研究領域的正式形成。
量子雷達目前主要包括干涉式量子雷達(Interferometric Quantum Radar)、接收端量子增強激光雷達(Quantum Enhanced Lidar/Ladar)、量子照射(Quantum Illumination)等三種量子雷達探測體制[7~9]。2011年年底,M.Lanzagorta對量子雷達的研究狀況做了全面總結[10]。并提出了量子雷達方程、量子雷達散射截面等概念。從目前的發(fā)展狀態(tài)來看,量子雷達的理論和實驗研究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尚有大量問題有待解決,但是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首先對量子雷達的基本概念進行闡述,并將其與經典雷達技術進行比較,分析其在信息載體和檢測機理等方面與經典雷達的異同點;然后,對量子雷達國外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綜述,分析不同量子雷達的探測體制在應用中存在優(yōu)缺點;最后,對量子雷達后續(xù)發(fā)展中必須解決的關鍵技術進行梳理。
量子雷達是將量子信息技術引入經典雷達探測領域,解決經典雷達在探測、測量和成像等方面的技術瓶頸,提升雷達的綜合性能。量子雷達屬于一種新概念雷達,首要應用是實現(xiàn)目標有無的探測,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擴展應用領域,包括量子成像雷達、量子測距雷達和量子導航雷達等,下面重點關注應用量子信息技術解決雷達探測目標中存在的技術瓶頸。
從雷達的發(fā)展歷程來看,雷達的技術維度主要包括調制方式和檢測機理等。二戰(zhàn)期間雷達的雛形近單純利用發(fā)射的電磁波信號,經過目標表面散射后,通過判斷接收信號的能量,實現(xiàn)目標的有無,這種雷達稱為非相參雷達。非相參雷達的信息載體只能通過信號的絕對幅度或幅度的變化來體現(xiàn),檢測機理就是簡單的能量檢測,非相參雷達無法區(qū)分雜波和目標,信息利用方式單一,應用領域受到較大的限制。
雷達利用信息的方式隨著雷達技術的發(fā)展,不斷發(fā)生變化,從單純利用信號的強度信息,演化為綜合利用電磁信號的頻率和相位信息,即電磁場的二階特性。通過發(fā)射電磁波二階特性的應用,在調制方式上,出現(xiàn)了線性調頻、相位編碼和捷變頻等復雜信號形式,這些信號形式有效解決了傳統(tǒng)雷達時寬與帶寬的矛盾,并提升雷達抗干擾、抗雜波的能力。在檢測技術上,催生了動目標檢測(MTD)技術、空時自適應處理(STAP)技術和脈沖多普勒體制(PD),這些技術利用目標和雜波在多普勒域上的差異,實現(xiàn)雜波中運動目標的有效檢測,提升雷達抗雜波能力[11]。
從本質上來說,量子雷達并沒有脫離經典雷達探測的理論體系,只是在利用量子理論的進行系統(tǒng)分析時,對雷達中一些概念和物理現(xiàn)象,如”接收機噪聲“等,具有全新的,更準確的理解[12]。在此基礎上,量子雷達從信息調制載體和檢測處理等方面入手,提升雷達的性能??傮w而言,量子雷達是對經典雷達理論的更新和補充,而不是顛覆和取代。
首先,經典雷達通過對宏觀電磁波相位和頻率的操作和控制,獲取其在空間、時間和頻率等維度上的調制效應,而量子信息技術的信息載體為電磁場的微觀量子和量子態(tài)。相比較而言,一方面,量子雷達將雷達探測發(fā)射信息的調制維度,由電磁場宏觀的空、時、頻特征,推廣至可以表征“微觀粒子相關關系”的量子態(tài)特征,對傳統(tǒng)雷達探測的信息維度進行擴充;另一方面,量子雷達將雷達探測接收信號的檢測極限,由宏觀電磁場能量檢測的靈敏度,擴展為微觀量子檢測的“暗計數(shù)”[13]。
其次,經典雷達檢測理論在經歷了由能量檢測向相參檢測的擴展后,目前的檢測機理是利用回波信號在宏觀空、時、頻域的相參性特征,以回波信號信噪比最大為準則,實現(xiàn)目標信號有無的檢測和目標信號參數(shù)的估計。在經典電磁理論下,雷達接收機的噪聲是由于器件中短電流引起的散粒噪聲(shot noise)引起,而量子理論則認為部分噪聲是由于入射信號場在量子層面的微觀特性導致的[12],因此,量子雷達一方面可以通過相應的量子操作(如壓縮真空注入(SVI)和相位敏感放大(PSA)等),降低接收端的噪聲水平;提升雷達性能;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信號在微觀層面存在的高維度相參特性,通過量子檢測與估計理論,利用目標信號與噪聲在高維度上差異,可以進一步提升信號檢測的性能,甚至突破經典檢測與估計的理論極限
隨著各種隱身目標的出現(xiàn),戰(zhàn)場環(huán)境的電磁空間也越來越惡劣,經典雷達技術在反隱身探測和抗監(jiān)聽和抗干擾方面依然存在技術瓶頸。
首先,隱身目標的本質就是通過氣動外形、電磁吸波材料等技術的應用,最大程度降低電磁波的后向散射強度,使得回波信號的能量遠小于經典雷達接收機的噪聲基底,導致實現(xiàn)目標檢測必須更長的積累時間或更大的發(fā)射功率。因此,經典雷達采用低頻段探測、增大功率口徑積和增加駐留時間,提高隱身目標的回波能量,從而提升隱身目標的檢測性能。
但是在工程實現(xiàn)中,經典的反隱身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雷達的功率口徑積不可能無限制的擴大,平臺載荷、雷達靈活性的限制和半導體技術、系統(tǒng)集成技術等均限制了雷達可實現(xiàn)的功率口徑積;其次,低頻段探測將面臨外界電磁環(huán)境干擾的影響,且頻率越低,電磁環(huán)境越復雜,環(huán)境電磁干擾越嚴重,信號處理難度越大,此外,根據(jù)雷達基本概念可知,頻率越低、相同天線口徑的天線增益越低,為了不損失天線增益必須增加天線口徑,工程實現(xiàn)難度加大;最后,增加駐留時間需要考慮到雷達覆蓋空域和搜索數(shù)據(jù)量的需求,即雷達必須在特定時間內完成對特定空域的搜索,在缺乏隱身目標來襲方向先驗引導的情況下,雷達的駐留時間相對有限。
但是換個思路考慮,若可以在不降低信號積累得益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整個接收系統(tǒng)的噪聲基底,等效于提高回波信號信噪比,提升雷達對低可觀測目標,甚至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
其次,現(xiàn)代高科技戰(zhàn)爭必須奪取制信息權,電磁環(huán)境作為信息的傳輸空間必然成為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電子偵聽和電子干擾成為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雷達必須面臨的技術難題。為了降低雷達信號被偵聽的概率,經典雷達體制下,常采用發(fā)射LPI波形或多基地的方法降低雷達被偵聽和被干擾的概率。
但是隨著電子偵收技術,特別是數(shù)字技術和集成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干擾機的偵收帶寬越來越寬,信號分析和轉發(fā)響應越來越快,單純通過捷變頻和脈內調制等時間頻率分集的方式,已經越來越難達到抗截獲抗干擾的目的;而通過多基地布站,利用空間分集對抗主瓣電子干擾,則需要較長的基線,且多基地雷達的基線長度與干擾距離成正比。因此在實際戰(zhàn)場中,多基地雷達對抗遠距離主瓣干擾存在一定的應用限制。
綜合而言,電子對抗中如何更有效的利用信息空間的維度,構建在多個維度空間均難以截獲和分析的信號波形,是提升雷達系統(tǒng)在電子對抗環(huán)境下生存能力的根本問題。
針對經典雷達領域在隱身目標探測和電子對抗領域存在的技術難點,量子信息技術均存在一定的技術優(yōu)勢,可以通過與經典雷達相結合,提升雷達的探測性能。
首先,量子信息技術中的信息載體為單個量子,信號的產生、調制和接收、檢測的對象均為單個量子,因此整個接收系統(tǒng)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即量子接收系統(tǒng)的噪聲基底極低,相比經典雷達的接收機,噪聲基底能夠降低若干個數(shù)量級。在忽略工作頻段、雜波和動態(tài)范圍等實現(xiàn)因素,則雷達作用距離可以大幅提升數(shù)倍甚至數(shù)十倍。從而大大提升雷達對于微弱目標,甚至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13]。
其次,量子信息技術中的調制對象為量子態(tài),相比較經典雷達的信息調制對象,量子態(tài)可以表征量子“漲落變化”等微觀信息,具有比經典時、頻、極化等更加高階的信息,即調制信息維度更高。從信息論角度出發(fā),通過對高維信息的操作,可以獲取更多的性能。對于目標探測而言,通過高階信息調制,可以再不影響積累得益的前提下,進一步壓低噪聲基底,從而提升噪聲中微弱目標檢測的能力[14];從信號分析角度出發(fā),通過對信號進行量子高階微觀調制,使得傳統(tǒng)信號分析方法難以準確提取征收信號中調制的信息,從而提升在電子對抗環(huán)境下的抗偵聽能力。
綜合而言,通過量子信息技術的引入,通過量子化接收,原理上可以有效降低接收信號中的噪聲基底功率;通過量子態(tài)調制,原理上可以增加信息處理的維度,一方面可以提升信噪比得益,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發(fā)射信號被準確分析和復制的可能性,從而在目標探測和電子對抗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潛力。
量子雷達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經典電動力學、經典檢測與估計理論、以及經典信息論的理論體系已經建立,考慮到這些經典理論的基本出發(fā)點(對任意的時、空場,可以進行精確測量)與量子力學的基本觀點(不確定性原理)相矛盾,而量子力學對現(xiàn)實世界的描述更為準確,經典力學只是量子力學在一定條件下的特例,一些研究人員開始關注通信與雷達系統(tǒng)的的量子效應,研究經典檢測估計理論與量子力學的關系,并嘗試對經典檢測估計理論進行量子擴展,以創(chuàng)立適用范圍更廣的量子檢測與估計理論。1966年,P.A.Bakut發(fā)表了第一篇關于量子雷達的文章,探討了在雷達系統(tǒng)中使用量子信號的可能性[1]。為了突破經典檢測與估計方法的性能極限,1970年左右,Helstrom等人開始研究量子檢測與估計理論[2]。隨后,量子最優(yōu)接收機的理論和驗證性實驗研究相繼展開。1976年,Helstrom出版了其經典著作量子探測與估計理論(quantum detection and estimation theory),宣告了量子雷達的重要理論基礎量子檢測與估計理論的建立[3]。隨后的80年代,人們對量子光學中壓縮態(tài)的研究加深了對量子噪聲特性的認識,接著開始出現(xiàn)大量如何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研究。
21世紀初,以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西北大學、德州大學、雷神BBN公司、哈里斯公司和ITT公司等研究團隊為代表的研究人員提出了多種不同體制的量子雷達方案[7~9],主要包括干涉式量子雷達(interferometric quantum Radar)、接收端量子增強激光雷達(quantum enhanced lidar)和量子照射(quantum illumination)。2011年底,M.Lanzagorta出版了Quantum Radar一書[10],該書對量子雷達的研究狀況做了全面總結,從理論上探討了將量子雷達的工作頻段由光波擴展至微波毫米波波段的可能性,并提出了量子雷達方程、量子雷達散射截面等概念。最后,需要說明的是,DARPA正在進行的Information in a Photon項目(啟動于2009年)已經將量子增強技術在信息系統(tǒng)中的應用研究推向了高潮,2012年,意大利的E.D.Lopaeva利用PDC產生的非經典光源配合二階相關性測量,獲得超越標準量子極限的實驗結果[10]。
綜上所述,量子雷達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其理論和實驗研究處于起步階段,有大量的問題有待解決,隨著研究的繼續(xù)深入,相信終有一天,性能更強的量子雷達會從理論走向工程應用。
根據(jù)前面對于量子雷達基本概念的介紹可以看出,量子雷達探測從發(fā)射信號形式和接收檢測機理兩個層面,對經典雷達進行了擴展和延生,因此,根據(jù)量子技術應用層面的差異,將量子雷達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干涉式量子雷達,這種雷達只在發(fā)射機中使用量子技術,采用非經典源照射目標區(qū)域,接收機進行干涉式測量;第二類為接收端量子增強雷達,這種雷達采用經典源照射目標區(qū)域,只在接收機中使用量子技術;第三類為量子照射雷達,這種雷達在發(fā)射機和接收機中都使用量子技術,采用非經典源照射目標區(qū)域,接收端進行量子檢測與估計。
干涉式量子雷達使用非經典源(糾纏或壓縮)照射目標區(qū)域,在接收端進行經典的相干檢測。利用光源的量子特性,可以使雷達系統(tǒng)的距離分辨能力和角分辨能力突破經典性能極限(短噪聲極限,瑞利衍射極限)。干涉式量子雷達的概念示意圖和數(shù)學模型示意圖,如圖 1所示。
圖1 干涉式量子雷達原理示意圖
從圖 1(a)可以看出,整個系統(tǒng)與量子干涉儀很像,所以我們可以使用量子干涉儀模型來分析干涉式量子雷達的性能。圖 1(b)為干涉式量子雷達的Mach-Zender干涉儀模型,利用該模型,可以分析損耗、大氣對量子雷達性能的影響。根據(jù)目前的分析結果表明,干涉式量子雷達的性能易受損耗、大氣的影響。目前來看,除非能夠克服真實環(huán)境對其性能影響的有效方法,否則干涉式量子雷達體制的應用前景非常有限。
(2)接收端量子增強激光雷達
通過對干涉式量子雷達的研究發(fā)現(xiàn),損耗、大氣效應等對非經典量子態(tài)的影響非常大,進而嚴重影響雷達探測的性能。因此,在量子傳感器項目的后期,DARPA將研究重點轉向了接收端量子增強激光雷達。這種量子雷達與干涉式量子雷達不同,它采用相干態(tài)光源(經典光源)掃描目標區(qū)域,在接收處理中,利用微觀量子所具有高緯度相參特性,達到提高雷達的角度分辨率和增加雷達探測距離的目的。
到目前為止,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分別提出了三種實現(xiàn)方案,即:
A.接收端采用具有光子數(shù)分辨能力的探測器;
2)隨時讓學生認知設備或者訓練技能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從聽課轉向實訓操作需要時間,由于課時量的限制,很難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情景。教師講一個部位,幾十名學生無法一起認知一臺設備;分成幾個小組先后認知一臺設備,無疑會降低課堂的時間利用率。設備數(shù)量足夠的話,分成幾個小組同時認知或者操作機器設備,教師又無法做到一一指教。
B.基于零差檢測的奇偶探測;
C.采用壓縮真空注入(SVI)和相位敏感放大(PSA)的零差檢測。
以接收端采用壓縮真空注入和相位敏感放大的零差檢測量子雷達為例,分別給出了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和實驗系統(tǒng)結構框圖,如圖2和圖3所示。
圖2 接收端采用SVI和PSA的量子增強雷達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圖3 實驗系統(tǒng)結構框圖
接收端量子增強激光雷達的理論研究仍在進行,其實驗研究也已經開始,這種方案是目前為止所有三種量子雷達方案中發(fā)展最快的一種方案。
(3)量子照射雷達
量子照射雷達在發(fā)射信號中使用糾纏光源掃描目標區(qū)域,在接收處理中,利用量子高緯度相參特性,進行量子最優(yōu)聯(lián)合檢測,從而實現(xiàn)目標的高靈敏探測。目前的理論和實驗研究表明,即使因為真實環(huán)境導致信號具有加大損耗,且存在背景噪聲的條件下,基于量子照射的目標探測系統(tǒng)依然具有高靈敏度的優(yōu)異特性?;诹孔诱丈涞哪繕颂綔y系統(tǒng)示意圖,如圖4所示。
圖4 基于量子照射的目標探測系統(tǒng)示意圖
對于量子照射雷達而言,發(fā)射信號采用糾纏光源和接收檢測采用量子最優(yōu)聯(lián)合檢測是兩大核心。從2008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Seth Lloyd提出了基于量子照射的目標探測方案以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了基于高斯態(tài)的量子照射、量子照射目標探測系統(tǒng)接收機設計、量子照射目標探測系統(tǒng)的角分辨能力等問題。
量子照射目標探測系統(tǒng)的兩種亞最優(yōu)接收機設計方案及理論預期性能,如圖5所示[14,15]。
2012年,意大利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使用空間多模相關光源和光子數(shù)二階相關性測量的量子照射方案,并對該方案的錯誤檢測概率性能進行了理論和實驗研究[9]。該方案的錯誤檢測概率性能曲線,如圖6所示。
總之,基于量子照射的目標探測技術在損耗很大、噪聲很大的條件下,依然可以實現(xiàn)對目標的高靈敏探測,國際上針對該問題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已經開始,總體來說處于起步階段,有大量問題有待研究。
圖5 量子照射目標探測系統(tǒng)的兩種接收機設計方案及理論預期性能
圖6 空間多模相關量子照射方案錯誤檢測概率性能曲線
對于雷達探測而言,目標的散射特性直接關系到雷達探測的性能。對于經典雷達探測機理下的目標特性,包括RCS、極化等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而目前對于量子探測雷達而言,對于目標量子散射特性卻缺乏研究。
由于量子探測雷達發(fā)射信息載體為一小束光子,所以這個體制中的雷達-目標相互作用可以描述成光子-原子的散射過程,這一過程由量子電動力學的定義可得。因此,使用宏觀意義下的雷達散射截面積表征量子雷達照射目標的能見度,在理論上是不符的[16]。
根據(jù)美國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表面,量子散射過程可能以彈性碰撞取代波動衍射特性,導致目標量子RCS與經典RCS存在較大差異。但是目前依然缺乏足夠的實驗數(shù)據(jù)驗證結論。
對于量子雷達探測而言,雖然沒有突破經典雷達探測的理論框架,但是對于檢測理論和信號載體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擴展,由此產生了全新的探測機理。相比較國外的理論研究,我國在量子最優(yōu)檢測等方面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大力開展相關理論,特別是實驗驗證工作。
量子雷達探測作為量子信息技術與雷達探測相結合的產物,是對經典雷達探測理論的有益補充和擴展,因此量子雷達探測應該作為經典雷達探測的一種輔助子系統(tǒng)存在,因此需要從兩個方面開展對量子雷達的總體設計。
首先,對于量子雷達探測子系統(tǒng)本身而言,其需要根據(jù)量子雷達探測的基本原理,在現(xiàn)有各種實驗系統(tǒng)的基礎上,第一步:明確量子雷達系統(tǒng)的總體指標體系,鑒于量子雷達探測在發(fā)射信號載體和接收檢測機理上與經典雷達的差異,需要對系統(tǒng)的總體指標進行重新分解和定義;第二步:明確量子雷達系統(tǒng)的主要分系統(tǒng)和對應的指標,為了實現(xiàn)量子雷達探測,無論是信號產生、調制還是信號接收、檢測等處理,分系統(tǒng)的實現(xiàn)方式同樣有別于經典雷達,因此需要對分系統(tǒng)的構成,以及相應的分系統(tǒng)指標進行分解;第三步:在分系統(tǒng)指標的牽引下,開展分系統(tǒng)實現(xiàn)途徑的論證工作。
其次,對于量子雷達探測與經典雷達結合問題而言,其需要根據(jù)量子雷達自身的特點和固有局限性,如量子雷達接收系統(tǒng)可能存在的動態(tài)范圍有限等問題,對雷達系統(tǒng)進行整體規(guī)劃,在充分融合宏觀和微觀優(yōu)勢的基礎上,構建新體制雷達架構,并對全新的架構進行總體規(guī)劃和頂層設計。
對于量子雷達探測而言,為了獲取目標探測的高性能,需要非經典光源、干涉儀、單光子探測器等一系列核心元器件的支撐。但是對于雷達探測而言,系統(tǒng)對上述核心器件的指標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如光源的亮度、單光子探測器的暗計數(shù)水平等,因此需要在總體設計和指標分配的牽引下,明確量子雷達探測中需要重點攻關的核心元器件,并開展相應的基礎攻關工作,為量子雷達探測系統(tǒng)的研制提供基礎。
基于量子信息技術的量子雷達探測,在檢測理論和信息載體等方面,對經典雷達理論進行擴展,并具備突破經典雷達極限的應用潛力。量子雷達理論主要以經典雷達理論、量子力學、量子光學、量子場論、量子檢測與估計理論、量子香濃理論等為基礎;此外,量子通信、量子測量和量子傳感等新興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對量子雷達探測的研究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量子雷達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問題展開:量子態(tài)的產生、傳輸、探測、量子態(tài)與目標相互作用的機理、以及如何利用量子特性突破經典性能極限。與經典雷達理論相比,量子雷達在擴展了的域空間中進行系統(tǒng)設計,在考慮了電磁場量子特性的基礎上優(yōu)化目標探測與信息獲取系統(tǒng),以突破經典性能極限。此外,量子特性的引入給雷達抗干擾設計、反隱身設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量子雷達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其理論和實驗研究處于起步階段,有大量的問題有待解決,隨著研究的繼續(xù)深入,相信終有一天,性能更強的量子雷達會從理論走向工程應用。
[1] BAKUT P A.Potential Applicability of Radar in Presence of Quantum and Thermal Fluctuations of Field[J].Radio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 Physics,1967,12(1):.
[2] HELSTROM C W.Capacity of the Pure-State Quantum Channel[C]//Proceedings of the IEEE,1974.
[3] HELSTROM C W.Quantum Detection and Estimation Theory[M].US:Academic Press,1976.
[4] MADJID F H,MYERS J M.Lessons for Pulsed-Array Radar from Quantum Light Detection[C]//Proceedings of SPIE,1629(368),1992.
[5] HARRIS.Quantum Sensors Program[R].Final Technical Report,AFRL-RI-RS-TR-2009-208,2009.
[6] DIDOMENICO L D,LEE H,KOK P,et al.Quantum Interferometric Sensors[C]//Proceedings of SPIE Quantum Sensing and Nanophotonic Devices,2004.
[7] KUMAR P,GRIGORYAN V,VASILYEV M.Noise-Free Amplification:TowardsQuantum Laser Radar[C]//Proceedings of the 14th Coherent LaserRadar Conference,SnowmassCO,2007.
[8] LLOYD S.Enhanced Sensitivity of Photodetection via Quantum Illumination[J].Science,2008,321(9):1 433-1 443.
[9] LOPAEVA E D,DEGIOVANNI I P,OLIVARES S.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quantum illumination,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13,110(15):153 603.
[10] LANZAGORTA M.,量子雷達[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3.
[11] BRENNAN L E.Theory of Adaptive Radar[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1973,AES-9(2):237-252.
[12] SHAPIRO J H.Quantum Noise and Excess Noise in Optical Homodyne and Heterodyne Receivers[J].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 1985,QE-21(3):237-250.
[13] BRAGINSKY V B.,KHALILI F YA.Quantum Measurement[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4] GIOVANNETTI V,LLOYD S,MACCONE L.Quantum-Enhanced Measurements:Beating the Standard Quantum Limit[M].Science,2004,306(19):1330-6.
[15] GIOVANNETTI V,LLOYD S,MACCONE L.Quantum Metrology[J].Phys.Rev.Lett.2006,96(1):010 401.
[16] LANZAGORTA M.Quantum Radar Cross Sections[C]//Proceedings of the Quantum Optics Conference,SPIE Photonics Europe,2010.
江 濤(1982—),男,合肥人,博士/高級工程師,預先研究部預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新體制雷達,包括量子雷達、認知雷達等;E-mail:67122770@qq.com
孫 俊(1974—),男,昆明人,博士,高級工程師,預先研究部部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新體制雷達和目標識別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