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紅
一節(jié)課是否有效,關鍵要看問題的設計是否有效,是否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積極的思考,達到讓學生掌握并理解知識的目的。而一個智慧的教師如果僅僅抓住課堂的主問題是遠遠不夠的。主問題是課堂的好問題,那些在學生思維的拐角處、困惑處設計的小問題也可以是課堂的好問題。我們要能夠機智地發(fā)現(xiàn)并抓住來自學生中的真問題,了解學生思維的生長點,挖掘埋藏于學生背后的知識,才能真正地發(fā)揮學生的潛力,才能彰顯課堂的魅力,才能使課堂變得更加豐厚。
例如,在教學小數(shù)乘法,探究積與自己本身大小關系的規(guī)律時,課堂上就出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精彩場面:2.8×1.5○2.8。
師:猜一猜,你認為誰大?
生1:我認為2.8大,因為2.8乘的是一個小數(shù),積就一定比它自己要小,所以2.8大。
生2:(立刻反駁)不對,2.8×1.5的積大。因為2.8×1就已經(jīng)是2.8了,那么2.8×1.5就是2.8的1倍都多了,所以2.8×1.5的積大。
聽著兩位同學的觀點,大家覺得說的都有道理,也弄不清楚到底是哪個觀點是正確的。在這種爭執(zhí)不休的情況下,我順水推舟:
師:那該怎么辦?怎樣才能比出它們的大小呢?
生3:(過了片刻)我們可以算一算。
受了生3的啟發(fā),學生立刻計算起來,不一會兒,得出了結論:2.8×1.5=4.2,4.2>2.8,證實生2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學生并不理解生2的想法,不知道他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此時,如果教師小結“一個數(shù)乘一個大于1的數(shù),積一定比它自己要大”的規(guī)律而結束這個環(huán)節(jié),勢必會讓學生機械地加以記憶,并不能夠真正理解規(guī)律的內(nèi)涵。為了挖掘這道題背后隱藏的價值,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一規(guī)律,我沒有急于總結,而是做了機智的處理,我把生2請到了講臺上。
師: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能讓大家聽明白你的想法?
聽了我的問話,生2若有所思地低頭思考起來。這時,我心里想:如果生2交流時,大家仍不明白他的想法,我會做他的小助手,幫他在黑板上畫圖來理解??墒浅龊跷乙饬系氖?,經(jīng)過短暫思考的生2竟然邊說想法邊畫出了線段圖:
生2:用一條線段表示2.8,那么2.8的1.5倍就是2.8的1倍還多出半倍,也就是2.8的1倍半,肯定比2.8要大,而且大出了它的半倍,所以不用計算就可以知道2.8×1.5的積比2.8大。
聽著生2的解釋,看著他畫的線段圖,大家都豁然開朗了,不由得鼓起掌來。
我隨后出示了第二題:2.8×1○2.8。借助線段圖學生理解起來就很輕松了:2.8×1就是2.8的1倍,大小相等,不存在任何爭議。而第三題2.8×0.7○2.8的出現(xiàn),則把學生的思維又一次引向了深入:依據(jù)第一題和第二題的經(jīng)驗,學生不難判斷2.8×0.7的積肯定比2.8小,但是如何能像前兩題一樣也用線段圖清晰地表示出來呢?這是學生思維困惑的地方,也是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的轉折點,我抓住這個契機,做了巧妙的點撥。
師:大家回想一下,0.7可以轉變成我們以前學過的什么數(shù)?
生4:(激動地)可以變成分數(shù),0.7就是7/10。
生5:(受生4啟發(fā))7/10就是把2.8平均分成10份,占其中的7份。
生6:我可以畫出它的線段圖了。
隨著交流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便理解了“一個數(shù)如果乘一個大于1的數(shù),則積比它自己大;如果乘一個等于1的數(shù),則積和它自己相等;如果乘一個小于1的數(shù),則積比它自己小”這一規(guī)律,應用起來也更加自如。我想,這樣一個啟發(fā)式的問題,不僅使學生理解掌握了規(guī)律,而且還溝通了分數(shù)與小數(shù)之間的聯(lián)系,更重要的是架起了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為今后學習分數(shù)乘法應用題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可謂是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