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文,喬正榮,吳誠義,董華英(.重慶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40006;.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普外科,重慶 40006)
腫瘤干/祖細胞具有無限的擴增和自我更新能力,對化療藥物有天然的抵抗力,是影響乳腺癌化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乳腺癌復發(fā)的根源[1]。為了揭示乳腺浸潤導管癌干/祖細胞在化療后的變化及機制,本研究通過人乳腺癌原代細胞無血清懸浮培養(yǎng),研究新輔助化療后乳腺導管癌干/祖細胞克隆形成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住院患者55例,根據(jù)是否化療分為兩組,化療組25例,術前接受新輔助化療方案(多西他賽+表柔吡星+環(huán)磷酰胺),接受1個療程化療5例、2個療程5例和3個療程15例。未化療組30例,未接受過化療。標本的收集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并在血供阻斷前從新鮮腫瘤組織邊緣,無囊變、壞死、鈣化及電凝的部位小心、無菌取材,所取組織立即置于由DMEM/F12加抗菌藥物制成的標本取樣液中,于15min內(nèi)送至細胞培養(yǎng)室立即處理,如不能立即處理則保存于4℃冰箱,24h內(nèi)完成接種。手術過程中獲取55例乳腺癌活體標本。
1.2 儀器與試劑 胎牛血清購自杭州四季青公司;DMEM/F12培養(yǎng)基購自Hyclone公司;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購自Peprotech公司;B27添加劑購自Gibco公司;鼠抗人CD34單克隆抗體、鼠抗人nestin抗體及抗ESA抗體購自邁新生物技術公司;紅細胞裂解液購自碧云天生物公司。本實驗在重慶市眼科學重點實驗室完成。
1.3 方法
1.3.1 細胞培養(yǎng)與傳代 標本在無菌條件下剪成約1mm3大小組織塊,吸管反復吹打,200目細胞篩濾過、1 000r/min離心5min,加入紅細胞裂解液離心,去除紅細胞、死細胞及其他組織碎片,除去上清液。經(jīng)此處理,未化療標本可獲取大量單細胞懸液,化療后標本則獲取的是細胞集團,為表述方便稱之為“化療細胞微球”。用含有20U/L EGF、20U/L bFGF和2%B27添加劑的DMEM/F12無血清培養(yǎng)基重新懸浮,并接種于培養(yǎng)瓶。3~5d換液1次。每日在相差顯微鏡下觀察非黏附性乳腺癌細胞微球(MS)的形成和生長過程。待培養(yǎng)瓶內(nèi)背景干凈后,收集MS,離心后去除上清液,加入含0.25%胰酶-EDTA的磷酸鹽緩沖液(PBS)緩沖液,室溫下孵育10min,并用巴氏管輕輕吹打,將MS酶解成單細胞,400×g離心5min,收集單細胞,并以DMEM/F12重懸,400目(孔徑40 μm)細胞篩濾過,取1滴細胞懸液加入4%臺盼藍細胞染色,檢測細胞活性,紅細胞計數(shù)器下計數(shù)細胞數(shù)。制作的單細胞懸液供后面實驗用。
1.3.2 免疫熒光分析乳腺癌微球細胞表型鑒定 將單細胞懸液涂抹到多聚賴氨酸處理過的載玻片上,制作細胞涂片;略干后以4%多聚甲醛固定10min備用;0.5%Triton穿孔15min;吸取1%山羊血清滴加其上,置于染色濕盒中,37℃孵育30min;加入1%BSA稀釋的一抗(抗CD34、抗nestin、抗ESA),于37℃孵育2h;加入1%BSA稀釋的二抗(抗IgGFITC或抗IgG-Rhodamine),于37℃雜交1h;每步間以PBS漂洗2次,每次5min。緩沖甘油封片劑封片。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1.3.3 二次非黏附性乳腺細胞微球培養(yǎng)和單克隆形成實驗將化療組原代細胞球和未化療組第1代乳腺球單細胞,以含生長因子的無血清培養(yǎng)液重懸,細胞計數(shù)后以每孔100個細胞接種于24孔培養(yǎng)板,進行第2次非黏附性乳腺球培養(yǎng)。培養(yǎng)箱內(nèi)培養(yǎng)3周,每周觀察克隆形成情況,以檢測自我更新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
1.3.4 乳腺微球細胞的誘導分化和逆向分化 取生長狀況良好的細胞微球,重懸于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養(yǎng)基中,以1×106/孔接種于放有經(jīng)多聚賴氨酸預處理蓋玻片的6孔板中培養(yǎng),3~5d更換培養(yǎng)基1次,于倒置相差顯微鏡下動態(tài)觀察細胞分化和生長情況。培養(yǎng)10d后取出蓋玻片。
1.3.5 乳腺球細胞體內(nèi)成瘤能力分析 參照平軼芳等[2]的方法。實驗用動物為4~6周無胸腺雌性裸鼠。動物分為化療接種組、未化療接種組和分化細胞接種組(對照組),每組5只。取化療組“化療細胞微球”、未化療組的乳腺球細胞和血清誘導分化的乳腺癌細胞,經(jīng)0.25%胰酶消化、PBS洗滌2次后,用PBS調(diào)整密度為1×106/mL。按每只裸鼠0.1mL(1×105細胞)細胞懸液接種于裸鼠左前胸部皮下,各隨機接種5只裸鼠。繼續(xù)飼養(yǎng)并觀察成瘤情況及腫瘤生長情況。每周測量移植瘤的最長徑(L)和最寬徑(W)并依據(jù)公式計算移植瘤的體積(V):V=L×W/2。術后6周處死取材,經(jīng)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做4μm切片,用于HE染色,做組織學檢查及光鏡觀察。
2.1 大體形態(tài)比較 未化療組標本切面呈灰白色,組織鮮活,細胞生長旺盛。接受一個療程化療的乳腺癌標本,可見大片壞死組織和存活組織共存。2個療程化療后標本,腫塊明顯縮小,壞死組織較少;3個療程化療標本腫塊進一步縮小,結構纖維化,質(zhì)地變硬。
2.2 新輔助化療后乳腺癌組織富含乳腺癌干/祖細胞球 免疫熒光檢測CD34、nestin蛋白和上皮特異性抗原ESA,結果顯示所有標本的CD34和nestin蛋白均未見明顯表達,而上皮特異性抗原ESA則呈強陽性表達。標本經(jīng)機械剪切和200目細胞篩濾過后,重懸并接種于培養(yǎng)瓶中,立即鏡下觀察細胞狀態(tài)。顯微鏡下可見未化療組以單細胞為主,亦可見極少量外形不規(guī)則的細胞團,團內(nèi)細胞直徑小,細胞間連接松散,間有結締組織(圖1);接種2~3d后,細胞團均崩解、消失,單細胞大部分死亡,只有少量體積較大、較亮的細胞呈懸浮性生長,并開始分裂形成細胞微球;術前接受新輔助化療的25例標本,其中,經(jīng)3個療程化療的8例標本鏡下鮮見存活的腫瘤細胞,未能獲得足夠的細胞進行培養(yǎng)。另外標本,鏡下所見單細胞較少,但可見大量細胞團,呈球形,外形規(guī)則,團內(nèi)細胞大,細胞間連接緊密,很多細胞尚處在分裂過程中,細胞間未見明顯的纖維結締組織,形態(tài)與未化療組形成的細胞微球極其相似(圖2)。這種“化療細胞微球”在不含生長因子的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可繼續(xù)存活,表面少部分細胞死亡,大部分細胞則持續(xù)保持活力。
圖1 未化療患者乳腺癌細胞被分解為單細胞(光鏡×200)
圖2 化療后患者乳腺癌內(nèi)的癌細胞集落(光鏡×40)
2.3 化療組原代細胞球內(nèi)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 化療組的“化療細胞微球”和未化療組第1代乳腺微球制作成單細胞后,均可在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繼續(xù)生長,再次形成細胞微球,表現(xiàn)出自我更新和克隆形成能力等干細胞特性。
2.4 化療組原代細胞球具有多向分化潛能 用胎牛血清對化療組“化療細胞微球”和未化療組乳腺癌細胞微球的細胞誘導分化,兩者均可貼壁分化形成扁平的多突起形細胞。收集這些貼壁細胞制作成單細胞懸液,進行無血清培養(yǎng),可再次形成MS。
2.5 移植裸鼠的形態(tài)學觀察 注射“化療細胞微球”和未化療組的乳腺球細胞2周后,觸摸注射部位形成結,突出于皮下;3~4周,大體觀察隆起物逐漸變大;6周時處死動物獲取標本,見標本呈灰白色,質(zhì)韌,較小,約0.5~1.0cm,包繞一層疏松結締組織。類似于乳腺腺體樣組織。對照組的分化細胞未見轉(zhuǎn)移瘤形成。
Dontu等[3]借鑒培養(yǎng)神經(jīng)干細胞的神經(jīng)細胞球法發(fā)展了MS培養(yǎng)體系。在這種含bFGF、EGF的無血清培養(yǎng)液構成的非黏附、非分化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中,乳腺細胞可繼續(xù)存活并擴增成被稱作MS的非黏附性細胞集落,其內(nèi)的細胞不表達分化腔上皮、肌上皮等分化標志物,在分化條件下培養(yǎng)具有多系分化的能力,致瘤性也明顯提高,提示其內(nèi)的細胞為乳腺干/祖細胞,即乳腺細胞球是一種乳腺干/祖細胞集落,非黏附性乳腺細胞微球懸浮培養(yǎng)法也成為乳腺干/祖細胞體外培養(yǎng)的一種常規(guī)方法[4-5]。
本研究觀察到,接受新輔助化療的標本,組織內(nèi)的腫瘤細胞主要以由多細胞組成的“化療細胞微球”形式存在,單細胞很少。這種細胞微球不同于離解不完全的細胞團,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1)外形不同:細胞團不規(guī)則,團內(nèi)細胞直徑小,細胞間連接松散,間有較多結締組織。“化療細胞微球”呈球形,外形規(guī)則,團內(nèi)細胞大,細胞間連接緊密,很多細胞尚處在分裂過程中,細胞間未見明顯的纖維結締組織。(2)在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生長狀況不同。(3)構成細胞不同:未化療組細胞團的主體是分化細胞,而化療組細胞團以未分化細胞為主?!盎熂毎颉笨煞€(wěn)定傳代形成克隆,經(jīng)血清誘導可貼壁分化,1 000個細胞可在裸鼠體內(nèi)形成腫瘤,證明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分化能力和成瘤能力等干細胞特性。因此,“化療細胞球”富含未分化的干/祖細胞。分析其原因,腫瘤干細胞通過不對稱性分裂產(chǎn)生大量分化細胞,以對稱性分裂進行自我復制。未化療腫瘤組織內(nèi)的細胞大部分為分化細胞,干細胞數(shù)量極少。由于腫瘤干細胞大多處于細胞周期中的G0期休眠狀態(tài),且高表達多藥耐藥蛋白和ATP結合盒式蛋白,能將進入細胞內(nèi)的化療藥物泵出;高表達bcl-2和survivin等抗凋亡蛋白[6-7],這些特點使得腫瘤干細胞對化療藥物有天然的抵抗力,對常規(guī)化療不敏感。占腫瘤細胞主體的分化細胞,很容易被化療藥物殺滅,腫瘤干細胞得以保留。同時,不對稱性分裂方式被抑制,對稱性分裂被保留,進行自我復制,形成干/祖細胞集落,即本研究觀察到的“化療細胞球”。
同時本研究還觀察到,經(jīng)過兩個療程化療的乳腺癌組織內(nèi)“化療細胞球”最豐富,3個療程后則明顯下降。表明化療藥物對乳腺癌干/祖細胞仍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是對干/祖細胞的殺傷,但更可能是破壞了干/祖細胞生存的微環(huán)境[8],如血管的破壞與纖維化等。因此,少次化療可有效富集乳腺干/祖細胞,不僅提高實驗獲取干/祖細胞的效率[9],還可應用于判斷化療的效果。
本研究顯示,3個療程的化療雖然有效殺滅了乳腺癌腫瘤分化細胞,但干/祖細胞仍部分存留,提示乳腺癌化療應堅持3個療程以上。
[1]Al-Hajj M,Wicha MS,Benito-Hernandez A,et al.Prosp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umorigenic breast cancer cells[J].PNAS,2003,100(7):3983-3988.
[2]平軼芳,卞修武,姚小紅,等.人膠質(zhì)瘤干細胞趨化因子受體CXCR4活化促進血管生成的作用[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7,36(3):179-183.
[3]Dontu G,Abdallah WM,F(xiàn)oley JM,et al.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 of human mammary stem/progenitor cells[J].Genes Dev,2003,17(10):1253-1270.
[4]Smart CE,Morrison BJ,Saunus JM,et al.In vitro analysis of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tumourspheres and primary human breast epithelia mammospheres demonstrates interand intrasphere heterogeneity[J].PLoS One,2013,8(6):e64388.
[5]Paranjape AN,Mandal T,Mukherjee G,et al.Introduction of SV40ER and hTERT into mammospheres generates breast cancer cells with stem cell properties[J].Oncogene,2012,31(15):1896-1909.
[6]李治,黃韜,賀艷麗,等.乳腺癌干細胞逃逸化療機制的研究[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7,24(1):20-21.
[7]沈松杰,孫強.乳腺癌化療耐藥中腫瘤干細胞的作用及其機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18(16):1312-1315.
[8]Sun H,Jia J,Wang X,et al.CD44+/CD24-breast cancer cells isolated from MCF-7cultures exhibit enhanced angiogenic properties[J].Clin Transl Oncol,2013,15(1):46-54.
[9]李海志,易彤波,武正炎.懸浮培養(yǎng)聯(lián)合化療藥物篩選乳腺癌干細胞[J].中國癌癥雜志,2008,18(3):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