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探析王安憶《長恨歌》中王琦瑤的悲劇命運
張茜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自出版以來就成為讀者競相評論的名作。對于小說主人公王琦瑤的一生,不同的讀者給予了不同的評價,而對于其人生悲歌的成因,歷來也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對象,本文即針對王琦瑤的悲劇命運展開進一步分析。王琦瑤不切實際的虛榮心與其悲劇結(jié)局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而上世紀四十年代復雜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洪流對于其生命的悲劇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另一方面,上海這座城市根深蒂固的城市文化——市民氣,也對其一生的命運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上海女性 市民氣 小人物
《長恨歌》描寫了王琦瑤一生中的感情糾葛,她窮其一生追尋屬于自己的愛情,但最終卻以悲劇收場。王琦瑤被命運左右著,一生坎坎坷坷地度過,最后落得一個死于非命的下場。在命運面前,王琦瑤顯得渺小而蒼白,一切似乎都不遂她愿,她所夢想和追求的,在帶給她短暫的快樂后,往往也使她付出慘痛的代價。但是,王琦瑤的悲劇不能完全歸咎于命運的不公。造成其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個人來講,對于自己人生的規(guī)劃,出現(xiàn)了接二連三的錯誤,這些錯誤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她一生的悲劇。
而王琦瑤之所以走上人生的岔路,是與她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密切相關的。從她的少女時代開始,到晚年生命的終結(jié),她總是在追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比如繁華浮夸的物質(zhì)享受和遙不可及的感情生活。對于自己的人生應該怎樣繼續(xù),她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規(guī)劃。然而,又是什么原因?qū)е滤找嫘纬扇绱颂摌s的性格和心理?她的人生悲歌究竟是由哪些因素構成的?筆者認為可以從社會歷史背景以及所處城市的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探究。
在小說的開頭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上海的弄堂、留言、閨閣、鴿子等意象,看似多余,卻深深地蘊含了作者本人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獨到見解。這些瑣碎的生活材料,恰如其分的體現(xiàn)出作者對上海底蘊的感悟和對生活材料的大量積累,同時也點明了王琦瑤的出身。她來自于上海的弄堂,出身于小市民家庭,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女孩子。對于王琦瑤的日常生活,作者也通過一段細節(jié)描寫作出了相應的點綴:“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每天早上,后弄的門一響,提著花書包出來的,就是王琦瑤;下午,跟著留聲機哼唱《四季歌》的,就是王琦瑤;結(jié)伴到電影院看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瑤;到照相館去拍小照的,則是兩個特別要好的王琦瑤。每間偏廂房或者亭子間里,幾乎都坐著一個王琦瑤?!笨梢?,王琦瑤的日常生活是非常大眾化的。
平凡的出身造就了王琦瑤擺脫清貧的決心,但她的人生選擇同時也與當時復雜的歷史背景有關。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在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巨大影響后,生活狀況與社會形態(tài)等諸多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窮人依舊清苦,而富人則更加奢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達官貴人包養(yǎng)交際花已成一種趨勢,而自恃小有資本的女孩子們也都躍躍欲試。如果單就這一方面來講,王琦瑤無疑是幸運且聰明的。命運為王琦瑤帶來了一次次的機遇,而王琦瑤也適時地抓住了這些機遇。因此,她憑借自己的美麗和聰慧順利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但是,再宏大的歷史也終將會成為過去,強悍的歷史人物和驚人的歷史事件總會被新生事物所取代。歷史不斷地發(fā)展演變,輝煌的地位和顯赫的身份都必然會經(jīng)受歷史的沖刷,清洗過后依舊屹立不倒的,才是真正值得人尊重的。
四十年的繁華滄桑,四十年的光影流年,四十年的羅曼蒂克,四十年的如錦如繡,四十年的潮起潮落。從少女時代出閣開始,王琦瑤四十年的人生悲歌跨越了二十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的歷史洪流,期間上海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經(jīng)歷了文革,又經(jīng)歷了改革開放。而在作者的筆下,王安憶將這四十年的風雨流變細化為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生活形式本身的演變將作者的歷史觀沉浸于主人公的命運沉浮中,使人物身上的歷史烙印更加明顯。將王琦瑤人生的命運放到歷史時代的背景中,她的人物形象更為結(jié)實和豐滿,就像我們不僅看到一朵花的盛開和枯萎,更看到了培育花的土壤,甚至土壤中水分與養(yǎng)料的變化和流失。
小說中一連串的小人物的出現(xiàn),也為王琦瑤人生悲歌的譜寫增添了不少曲目?!堕L恨歌》人物關系并不復雜,貫穿始終的即是王琦瑤坎坷的一生,看似在為王琦瑤一個人立傳,但是細讀下來便會發(fā)現(xiàn),《長恨歌》同時也是一部小人物的傳記。整部小說中刻畫了諸多小人物,著墨不多卻個性鮮明。這些小人物出現(xiàn)于王琦瑤生命中的不同階段,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也在每個不同的時代影響著主人公人生的發(fā)展。
首先,第一個對王琦瑤產(chǎn)生影響的是程先生。程先生是典型的癡情型男性形象,小說中描寫程先生的愛含蓄溫柔而又無怨無悔。四十年代的他獨具慧眼的發(fā)現(xiàn)了王琦瑤的美,從此開始了其貫穿一生的愛戀。對王琦瑤,程先生可謂一往情深、執(zhí)著追求,為了心中的情結(jié)他終生未娶。當他最終明白王琦瑤對他并非真愛時,他的心也隨之死了,他用一輩子去等待王琦瑤的真愛,最終卻等來了一場空。這樣看來,程先生的死,似乎也變得合情合理。因為,當一個人窮其一生的夢想最終化為煙云時,生活也隨即失去了價值。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如果沒有程先生當初的一組照片,王琦瑤可能根本無法為人們所熟知,更加無法走出生活已久的弄堂。程先生的發(fā)掘,讓王琦瑤頓時有了飛黃騰達的機遇,而程先生一生的愛戀,也給予了王琦瑤接下來的生活無限的幫助。
其次,膽小懦弱的男性小人物,這類形象以康明遜和薩沙為代表??得鬟d是一個散發(fā)著濃重酸腐氣息的文弱書生的形象,家庭是他的經(jīng)濟來源,這也決定了他的軟弱膽小、不能獨立自主。在愛情上他同樣是一副窩囊相,迫于家庭壓力,他根本承擔不起這份愛的責任。當?shù)弥蹒帒言袝r,康明遜逃了,他心中的恐懼變得更加強大。他無法與家庭對抗,更加無法勇敢地承擔起父親的責任。而薩沙同樣是膽小懦弱的,并且,薩沙的膽小似乎更加異于常人,他懼怕真正的男人的世界。他雖然有著國際共產(chǎn)主義后代的招牌,卻沒有共產(chǎn)主義者的勇氣和剛毅,他還是懼怕男人的世界,對男人有著不可克服的緊張。重返上海后的王琦瑤愿意傾其所有尋找真正的愛情,但是命運的捉弄卻讓她遇見兩個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懦夫。
再次,懷舊型男性小人物——老克臘。進入八十年代,王琦瑤結(jié)識了懷舊型新人老克臘,他對舊上海的憧憬近乎瘋狂,盡管這種憧憬非常盲目。然而這種懷舊情結(jié)遇上了王琦瑤,卻找到了難得的知音。老克臘對于舊上海生活的癡迷,無疑給王琦瑤打了一針興奮劑,讓其原本已如死灰的精神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苗。這兩個人物,一個是回憶,一個是憧憬,對于彼此的精神世界都有身臨其境之感。因此,這段跨越三十年的忘年之戀終于有了其存在的合適理由。王琦瑤身上的舊上海風情和魅力正是懷舊已經(jīng)著了魔的老克臘一直要尋找的,他們都在尋找,起點不同的兩段追尋軌跡最終相合在了一起。
縱觀這眾多的小人物,作者絕非著筆贅述,而是通過這些小人物來烘托王琦瑤的精神風貌,進而反映出上海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精神世界。在作者眼中,王琦瑤只是一種象征,是上海這座城市的象征。她代表著上海曾經(jīng)的繁華,現(xiàn)在的奢靡,以及在繁華和虛無背后的黑暗角落。上海以它色彩斑斕,應接不暇的物質(zhì)誘惑人,并且無處不在,無孔不入,任何身處其中的人都被無可奈何地卷入其中,而王琦瑤的人生悲劇正是這繁華都市埋下的最初根源。王琦瑤是被上海這座城市造就出來的,她獨一無二。而這些男性小人物們在作者的筆下不過都是王琦瑤的陪襯,他們都為王琦瑤的美艷所傾倒,有了他們,王琦瑤的美才顯得更加“令人目?!?。
王琦瑤雖然竭盡全力使自己棲身上流社會,但卻永遠擺脫不了平凡的出身——上海弄堂。弄堂是上海普通民眾的生活區(qū),這里平庸簡陋甚至低俗。但是擁擠的弄堂中卻承載了上海這座城市根深蒂固的文化——市民氣。這是上海這座城市的特色,也是每一個從弄堂中走出的上海人甩不掉的生活習氣。王琦瑤也不例外,她一心想走出弄堂,但進入上層社會的她,性格中的市民氣卻始終無法擺脫。尤其是重回上海后,自力更生的王琦瑤更加表現(xiàn)出生活中的精打細算,市民氣在她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另一方面,由于出身上海的弄堂,王琦瑤身上帶有上海人固有的市民氣。從主人公的生活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存在于其性格中的這一特質(zhì)。這種市民氣是長期以來文化的積淀,存在于每一個上海市民的心中。王安憶在一次訪談中也曾提到關于市民氣的描寫 “我覺得上海最主要的居民就是小市民,上海是非常市民氣的?!彪m然王安憶對這種市民氣并沒有持批判的態(tài)度,但就是這樣一種市民氣,反襯出主人公出身的平凡。出身于上海的弄堂是再市民不過的了,上海人的市民氣也點點滴滴地存在于王琦瑤的心中。在同一篇訪談中,作者還提到“市民氣表現(xiàn)在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愛好,對日常生活的愛好,對非常細微的日常生活的愛好。真正的上海市民對到酒吧里坐坐能有多大興趣?!痹谧髡呖磥恚蹒幨欠浅C赖?,而這種美只有通過生活形式本身才能表現(xiàn)出來。王琦瑤身上也有這種市民氣,它體現(xiàn)在王琦瑤日常生活中的精打細算,以及在一些生活細節(jié)中所體現(xiàn)出的情調(diào)。在平安里弄的護士生活中,她總是算計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把握著生活中的諸多細節(jié)。
作者塑造王琦瑤這一形象的目的不單是對其個人的評價,而是要通過她來影射出上海的一部分女性,甚至是上海這座城市本身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底蘊。王琦瑤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她代表了一個群體。作者并非單純的為了創(chuàng)造而創(chuàng)造,而是為了突出上海女性身上所具有的特質(zhì)。尤其是那些出身平凡的女性,王琦瑤早已成為了她們的代表,平凡的出身,清貧的家境,讓她們每個人都在心中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夢想。從王琦瑤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她對浮華世界的專注,對奢華生活的向往,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一批上海女性的人生價值觀。整部小說中,那些帶著名貴珠寶穿著光鮮的交際花們不斷地刺激著王琦瑤的大腦,想必這也是存在于一部分上海女性心中的桎梏。
王琦瑤的悲劇不僅由于其自身對于浮華的盲目追求,也源于其生存環(huán)境對其思想的巨大影響。畢竟,人人都有一顆追求夢想的心,尤其是出身平凡的王琦瑤,弄堂的現(xiàn)狀更加堅定了其棲身上流社會的決心。而身處歷史迅速演變的上世紀,夢想的實現(xiàn)對于王琦瑤來說并不是一帆風順,接二連三的社會變遷,接踵而至的社會風潮,以及在她生命中起到不同作用的男性小人物們,最終導致了王琦瑤生命悲歌的形成。
王琦瑤坎坷的一生,是天意弄人的悲慘,也是人生選擇的惡果。小說的結(jié)尾,王琦瑤像四十年前在片場見到的那個女演員般孤獨地死去,她經(jīng)歷的一次次感情生活,也都隨即煙消云散??v觀王琦瑤的一生,她的悲劇命運是她自己選擇的道路與各種因素合力作用的共同影響所造成的,不能說單純的某個因素。事物發(fā)展過程存在著偶然性和必然性,在王琦瑤的生命中有大量的偶然性因素存在,然而,她一生渴望而始終得不到的愛情,互相揣度有心思的友情,毫無溫情甚至冷漠的親情,以及處于一個流光溢彩、光怪陸離的以男權為中心的大都市里,當一切繁華落盡,王琦瑤也始終難以逃脫悲劇的命運。
[1]王安憶.長恨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2]夏辰.“講壇上的作家”系列訪談之一——王安憶說[N].南方周末,2001-7-12(18).
[3]王安憶.王安憶說[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4]王安憶.漂泊的語言·王安憶自選集(散文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5]程光煒.王安憶與文學史[J].當代作家評論,2007(3).
[6]王羽.生命的體驗與沉思[D].長春:吉林大學,2006.
[7]華霄穎.市民文化與都市想象[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8]張鴻聲.文學中的上海想象[J].文學評論,2007(4).
[9]魏麗梅.論王安憶都市小說[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3.
[10]高英.精神世界的營造與迷失[D].濟南:山東大學,2007.
[11]王永嶺.穿越虛無的孤獨之旅[D].南昌:南昌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