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強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09)
論“切 實 的 愛”與“夢 想 中 的 愛”
張繼強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09)
“夢想中的愛”渴望的是急功近利、立竿見影,渴望做出人人注目的壯舉;“切實的愛”與之相比則是嚴酷的和令人生畏的,因為它可能需要經(jīng)歷漫長的熬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舍勒都對兩種愛的價值基礎(chǔ)進行了剖析,發(fā)現(xiàn)了啟蒙運動所倡導(dǎo)的博愛主義中所隱藏的危機。
切實的愛 夢想中的愛 陀思妥耶夫斯基 舍勒 啟蒙運動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一書中,通過一位信仰不堅的地主太太與佐西馬長老的交談為我們展開了“積極的愛”和“幻想的愛”這一話題。現(xiàn)在讓我們回歸到當(dāng)時二人對話的場景,作為一名見證者參與這一歷史性的對話。
這位女士在見到她所敬仰的佐西馬長老為窮人祝福之后,不禁潸然淚下。她對長老說的第一句話即是“……我明白了人民對您的愛戴,我自己也愛人民,我愿意愛他們,怎能不愛人民,怎能不愛我們出色的、偉大而又質(zhì)樸的俄羅斯人民”!從她的開場白與作者對她的簡單介紹讓我們對她本人有了簡單的了解。她真誠地對長老表示了感謝之后,艱難地提起了自己的痛苦——“不信上帝”。她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一難言之隱后,長老回答說:“不必管我會怎么想,我相信你的苦惱是真實的。”地主太太在得到了長老肯定的回答后,她將自己思考之后所產(chǎn)生的疑惑一一擺了出來,現(xiàn)在讓我們跟隨“醫(yī)生”——佐西馬長老,對其病情進行診斷。我們所探討的問題就產(chǎn)生于這位太太的痛苦的靈魂深處。
地主太太坦率地問,怎樣才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如果上帝不存在,那我所謂的信仰豈不都是虛空,照樣會像其他不信的人一樣,死后 “墳上會長出牛蒡草來”。長老回答說:“……但要證明實在辦不到,確信其存在則是可能的……通過[‘切實的愛’的經(jīng)驗。您要設(shè)法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去愛世人。隨著您在愛世人的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您也就會確信上帝確實存在,相信您的靈魂確實永生不滅?!钡刂魈Щ蟮卣f,自己確實很愛人類,有時候甚至?xí)粝肫蚕乱磺校ギ?dāng)一名隨軍護士,照顧傷病員,自己“愿意吻那些膿瘡”。接著,她自問:“在這樣的生活中我能熬多久呢?”當(dāng)自己的付出一直得不到肯定,那自己面對這些“毫無感恩之心”的人時,自己是不能承受的。我的付出必須伴以立即的報答,否則我堅持不下去。佐西馬長老沒有立刻回答她的問題,而是講起了從前一位醫(yī)生和他談話時開的一個令人心酸的玩笑。醫(yī)生說:“我愛人類,但我對自己實在大惑不解:我越是愛整個人類,就越是不愛具體的人,一個一個的人……我對具體的人越是憎恨,我對整個人類的愛便越是熾烈?!?/p>
怎樣克服這種絕望呢?長老回答道:“在愛的征途上永遠不要害怕您自己的怯懦心理,甚至對您在這過程中的不良行為也不必怕得要命。很抱歉,我不能對您說什么動聽的話,因為與‘夢想中的愛’比較起來,‘切實的愛’是一件嚴酷和令人生畏的事情?!畨粝胫械膼邸瘓D的是急功近利、立竿見影,渴望作出人人注目的壯舉。懷著這夢想確實連命也舍得,只要這過程不持續(xù)很久,而是像在舞臺上那樣快快結(jié)束,只要人人都瞧著他表示贊許?!袑嵉膼邸瘎t需要工作和毅力,對于某些人來說,興許還是一門學(xué)問……”
這同樣也是折磨思想家伊萬的難題。伊萬認為“恰恰對鄰人是不可能愛的,只有對遠一點的人或許還可能......”他講到一個圣徒救助一個饑寒交迫并且飽受疾病折磨的人的事情時,他“深信這樣做是一種偽善的矯情,是出于義務(wù)所規(guī)定的愛心,是硬拉到自己身上的宗教懲罰”。因此他得出結(jié)論——“要愛一個人,必須讓那個人躲起來,只要他稍一露面——愛就沒了?!彼拱壮姓J不知道問題是在于“人們的惡劣品質(zhì),還是他們的本性使然”。但是他相信人們不可能真正地感受到對方的痛苦,“因為他是另一個人,不是我,況且很少有人愿意承認別人是受難者(好像那是一種頭銜)”。他敏銳地觀察到人們更多的只是高高在上地施舍,而不是真正地去憐憫。他說:“抽象地愛鄰人還可以,或者從遠處愛也行,但在近處幾乎絕不可能。倘若一切都像在舞臺上跳芭蕾那樣,乞丐出場身穿絲綢破衣服,戴著破花邊,一邊乞討,一邊翩翩起舞,那時還可以欣賞他們。欣賞,但畢竟不是愛?!?/p>
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對伊凡的尖銳的質(zhì)疑聲,開始審視近代發(fā)源于歐洲的啟蒙主義中的“博愛”思想?!巴铀纪滓蛩够胤治隽苏嬲牟叟c啟蒙范疇中的自保、自利、自決原則的不相容,認為如果只是要求平等權(quán)利,利益均分,是不可能達到博愛的,相反,博愛是要求奉獻和犧牲的,這不是泯滅個性,而恰恰是最高的個性。他認為:歐洲人把博愛當(dāng)作人類的偉大推動力來談?wù)摚瑓s沒有想到,如果事實上沒有博愛,那么博愛也就無從談起。博愛是無法造成的,因為它是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存在在天性里面的?!?/p>
舍勒從價值現(xiàn)象學(xué)的角度對近代啟蒙主義所宣揚的“博愛”主義的價值根基進行了清理。他認為,近代啟蒙運動所宣揚的“博愛”主義中的“愛人”看重的是人的外部需求得到滿足,注重滿足人的感官欲望,但精神的需求卻越來越被壓抑,甚至被邊緣化。博愛主義的“愛人”并不是為了追求人之為人的自由和尊嚴,同時拒絕承認人為了尊嚴應(yīng)當(dāng)忍受苦難,它所渴求的只是現(xiàn)實的利益本身。為了獲得可見的利益,它不惜將人性中的客觀存在的價值差異拉平,讓人愈來愈成為所謂的“平等”的平面化的群體人,而非一個個鮮活的個體。
感覺欲望得到滿足后的快樂和被拒絕后的痛苦成為了這一新“博愛”主義的核心。啟蒙主義的“博愛”的價值根基不再建立在上帝之國的神圣價值基礎(chǔ)之上,而演變成為施愛者對于他人的福利的促進,并且注重觀察這種行為是否能促進社會成員的“總體福利”的增加。
舍勒認為近代的“博愛”的觀念以及“人本主義”的思想的價值基礎(chǔ)是源于怨恨。在“上帝死了”的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拋棄了人身上的“神性”基礎(chǔ),不再認為“天賦人權(quán)”是人人平等的基礎(chǔ),取而代之的是“單純的人”。這種觀念下的“人類”的范圍僅僅被局限在當(dāng)前、可見的作為自然生物之一員的“人”,而祖先與“鄰舍”都被撇棄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舍勒在對啟蒙主義的清醒的批判中取得了共識:人不能拋棄神圣的價值根基而空談“博愛”。因為剝奪了人身上的神性,那人就將被工具理性和實用主義所奴役,所謂的“愛人”將變得空洞無物。在對病因進行剖析的同時,陀思妥耶夫斯基亦從俄國東正教的傳統(tǒng)的精神資源中汲取力量去面對人本主義中所隱含的精神危機。
在此,讓我們看一下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宗教背景。俄國作為信奉東正教的國家,天國是人民所渴望的靈魂的歸宿。作者在扉頁引用《約翰福音》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jié)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保s翰福音12:24)基督信仰的核心是十字架,即舍己的愛。耶穌作為神,道成肉身,經(jīng)歷人世間的種種誘惑與苦難,最后被釘于十字架,成就上帝的救恩計劃。他對世人的愛是切切實實的,將人類從罪的捆綁中拯救出來,將自由歸還給人類。
《圣經(jīng)》中記載耶穌走向十字架之前,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也曾深感痛苦,他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闭驗橐d親自經(jīng)歷這些痛苦,所以才能體貼人的軟弱。神對人的最大的誡命就是愛,第一,要盡心、盡力愛主你的神;第二,要愛人如己。另外,使徒保羅的關(guān)于愛的教導(dǎo)也是至今被人傳頌?!拔胰裟苷f萬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愛是很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fā)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保ǜ缌侄嗲皶?3:1-8)
愛的功課也許需要整整一生來學(xué)習(xí)。佐西馬長老回憶自己的哥哥時說道,這個年輕人最初堅稱“根本沒有上帝”,可是在他猜到自己身患絕癥時,他的生命竟被徹底翻轉(zhuǎn)了。他開始用自己即將走到人生盡頭的殘缺的生命去愛此前一直被他忽視的身邊的人。他對前來點燈的老保姆說:“點吧,親愛的,點吧,過去我不讓你們點,我真該死。你點燈的同時在向上帝祈禱,而我也樂意為你祈禱?!?/p>
當(dāng)母親看到他“夜里發(fā)燒、咳嗽,胸膛都快被給撕破了”時,就說,你哪里還有什么快樂可言!他勸母親不要哭,答道,“活著就是天堂,我們?nèi)巳硕忌钤谔焯茫删褪遣辉咐斫膺@一點”。
“母親,我們每一個人在所有的人面前都是有罪的,而我是最大的罪人?!?/p>
他向小鳥認罪,請求小鳥的寬恕。他流著淚說:“是啊,在我周圍充滿了上帝的榮光:小鳥、樹木、草地、天空,只有我過去一直生活在恥辱之中,只有我把這一切都玷污了,全然沒有察覺這般美景和榮光?!?/p>
當(dāng)母親哭著說他把太多的罪過攬到自己的身上時,他對母親解釋說他的眼淚是因為高興才流的。“......我自己愿意在他們面前承擔(dān)罪責(zé),因為我不知道怎樣去愛它們??v使我在天下眾生面前承擔(dān)罪責(zé),眾生也會寬恕我的,那便是天國?,F(xiàn)在難道我不是在天國里嗎?”
佐西馬長老回憶自己年輕時曾經(jīng)作為軍官在盛怒之下打了勤務(wù)兵,后來產(chǎn)生“可鄙可恥的感覺”。他明白了這是因為他不能接受“人竟被糟蹋到這種地步,這是人在打人!這是何等可怕的罪行”!他想到了自己的哥哥生前對仆人所說的話,“我憑什么要你們服侍我”?他也開始自問,“我憑什么要另一個和我一樣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來的人來伺候我”?他在認識自己的罪之后,首先向勤務(wù)兵道歉,然后“顧不得當(dāng)時穿著軍裝、配著戴穗的肩章,啪的一聲跪倒在他腳下,前額著地”,請求他的饒恕?!妒ソ?jīng)》教導(dǎo)說:“你們當(dāng)以基督的心為心。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了人的樣式?!保枇Ρ葧?:5-7)此后,他也不再顧及外在的虛榮而請求決斗對手寬恕自己的魯莽和愚蠢。那一刻他經(jīng)歷了重生。
阿遼沙是佐西馬長老的教導(dǎo)的實踐者。
長老對阿遼沙說:“聽我說,我兒(長老對他喜歡用這樣的稱呼),今后這里也不是你待的地方。記住這話,我的兒。一旦上帝把我召去,你就離開修道院。永遠離開?!彪m然阿遼沙聽完打了個寒戰(zhàn),并且他在遇到紛繁復(fù)雜的家庭矛盾時也會對長老讓他離開修道院的命令產(chǎn)生疑問?!拔腋陕镆鋈??出去干什么?他為何要打發(fā)我‘到塵世去’?這里安謐寧靜,這里莊嚴圣潔,而那邊紛亂擾攘,那邊一片黑暗,一下子就會走丟,就會迷路……”但是他在走出修道院后在混亂、敗壞的世代安慰了那么多的受傷的靈魂。
在后文中我們終于看到長老命令阿遼沙到塵世經(jīng)歷熬煉背后的良苦用心。當(dāng)長老看到德米特里臉上隱藏的兇相,對著德米特里行了大禮之后,長老后來給阿遼沙解釋說他是為著德米特里即將經(jīng)受的苦難行禮的。因此,他希望阿遼沙能以愛的力量來勸阻家庭悲劇的發(fā)生。他對阿遼沙說,“阿列克塞,我打發(fā)你去找他,因為我想,你做弟弟的面容對他會有幫助。然而一切都由上帝安排,包括我們大家的命運?!涣{溩勇湓诘乩锶缛舨凰溃耘f是一粒;若是死了,就會結(jié)出許多子粒來。’記住這話。阿列克塞,我曾因你的面容默默地為你祝福許多次,現(xiàn)在我讓你知道,”長老面對安詳?shù)奈⑿φf,“關(guān)于你我是這么想的:你將走出這里的院墻,在紅塵中你會像一個修士那樣做人。你會有許多敵人,但是連你的敵人也會愛你。生活將帶給你許多不幸,但你將從這些不幸中得到祝福,你將為生活祝福,也促使別人如此——這比什么都重要。你就是這樣一個人……”
阿遼沙偶然地介入了伊柳沙一家的生活,后來才知道哥哥德米特里對伊柳沙的父親的侮辱,從此他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愛來化解仇恨。在伊柳沙和曾經(jīng)為仇的小伙伴及阿遼沙和解之后,他們一起度過了一段艱難卻令人難忘的日子。現(xiàn)在伊柳沙死了,小伙伴們一起來為他送葬。阿遼沙想到伊柳沙生前一直感到痛苦難耐的一句話——“爸爸,爸爸,他怎么能這樣侮辱你!”他想告訴這些孩子們要以積極的愛的力量來面對仇恨和兇惡。他說:“……今后即便我們忙于種種重要的事情,不管是功成名就,還是遭到什么大不幸,——都永遠不要忘記,當(dāng)年我們被一種美好而善良的情感聯(lián)接在一起,曾在這里度過多么有意義的一段時光,在我們向一可憐的小朋友獻愛心的同時,這種感情使我們也變得可能比實際的我們更好。”
憐憫作為一種積極的愛貫穿于整部作品。佐西瑪長老對于前來修道院尋求幫助的每個信徒的安慰和幫助讓他們有力量來面對艱難的人生;阿遼沙對身處精神危機中的伊凡、受情欲捆綁的德米特里、深陷貧窮與疾病的折磨中的伊柳沙一家以及名聲不佳的格魯申卡等都充滿著深深的愛;內(nèi)心善良但性情粗暴的德米特里在夢中看到那些流離失所、衣不蔽體的母親和“娃子”,“一種前所未有的惻隱之心油然而生”;即使是宣稱不信上帝的伊凡也為那些無辜受難的孩子鳴不平。
“……憐憫對于人生的意義:它不僅有助于使處在不幸境地,需要幫助的人們得到實際的幫助,也有助于把那失去了對生命的意義感的人從虛無主義的深淵中拯救出來。這種憐憫是不區(qū)分對象的,它指向所有的人,就像《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格魯申卡收留無處可去的、懦弱無能的小老頭馬克西莫夫時所說:‘每個人都是有用的,……誰知道誰比誰更有用呢?’以及斯涅吉遼夫說他的殘疾的、自認為是‘廢人’的妻子時所言:‘她沒有什么不配的,她用那種天使般的溫順態(tài)度替我們向上帝祈禱,沒有她,沒有她平靜的話語,我們家將成為地獄。’”
雖然看到了“切實的愛”的艱難,但是人類仍需要藉著彼此相愛讓人生充滿希望,正如作家借佐西馬長老所言“一旦您驚恐地發(fā)現(xiàn),盡管您做了一些努力,您非但沒有向目標靠近,反而像是離得更遠了,——恰恰在那個時刻,我可以向您預(yù)言,您將一下子達到目的,并將在自己的上方清楚地看到上帝神奇的力量,他一直在愛護您,一直在冥冥中指導(dǎo)您的行動”。
[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榮如德,譯.卡拉馬佐夫兄弟[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2]何懷洪.道德·上帝和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問題[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3][德]舍勒,著.林克,等譯.愛的秩序[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
[4][俄]羅贊諾夫.論宗教大法官的傳說[M].張百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5][俄]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集》(下)[M].鄭文樾,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