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毓麒
(天水市麥積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甘肅 天水 741020)
2013年6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理想國”在微博上發(fā)布一項“死活讀不下去的前10名作品”[1],據留言統(tǒng)計,有3000多名網友參與,統(tǒng)計結果令人瞠目:《紅樓夢》高居榜首,成為“最難讀”之書。中國古代另外三大名著也悉數上榜。此外,《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瓦爾登湖》等外國名著也“不幸”躋身前10名之列?!鞍駟巍币松钏?,讀了幾百年的“四大名著”,怎么到了今天的讀者手里就“死活讀不下去”呢?
有人說,這就是國人目前的閱讀現狀,中外經典名著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尷尬。還有人說,中國人連自己的文學精華都讀不懂了,真乃愧對祖宗?。∩頌檎Z文教師、關注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我卻認為,這更是語文教育的尷尬,現在的語文教育幾乎完全為了應試,絕大多數學生直到中學畢業(yè),都沒有形成閱讀的愛好與習慣,除了課本與教輔,幾乎沒有讀過幾本書,這樣的語文教育是失敗的。這直接導致整個國民的閱讀率下降,甚至連文學名著都讀不下去。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舉辦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表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民閱讀率連年下降,每年有一半的識字成人一本書也沒讀過,人均年閱讀量僅為4.39本。[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為16本,北歐國家達到24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從1901年到2005年,占世界人口0.3%的猶太人竟然獲得了20項諾貝爾獎。[3]研究發(fā)現,酷愛讀書是猶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今天的知識經濟時代,閱讀已不僅僅關乎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更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競爭力。因為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欠缺將極大地損害人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一個國家永葆活力的源泉。當代世界的知識、科技、文化乃至生活方式創(chuàng)新的源頭大多不在中國,我們更多的時候是一個學習者和追趕者,面對嚴峻的形勢,全民閱讀的重要性已關系到國家的興衰。
要形成全民讀書的風氣,營造書香社會,固然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但中小學的語文教育如果不能引導學生熱愛讀書,不能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而是等成年踏入社會后再要求讀書,則必然會舍本逐末,事倍而功半。目前我們的語文教育環(huán)境實在不利于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雖然“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了各個學年段的閱讀總量,課內外閱讀又開設了語文選修課,列出了文學名著書目,但很可惜,10年過去了,學生課內外名著閱讀到底怎樣了?以本人一孔之所見,少數人文風氣濃郁且有定力的地區(qū),比如上海和深圳有些學校,學生課外閱讀做得較好,但各地發(fā)展極不平衡,大多數中小學的師生還沒有進入狀態(tài)。讀名著好像只是自發(fā)自愿的事情,許多學校不聞不問,有的走走過場,許多連過場也不走。
面對“死活讀不下去的名著”榜單,語文教師應該有憂患意識,應該擔負起教師的光榮使命和職責,要勇敢地面對這一挑戰(zhàn),并自覺地承擔起傳承優(yōu)秀文化、建構學生人格、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教育重任。而引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是讓學生汲取人類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華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文學名著,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和習慣,提升人文素養(yǎng),完成語文教育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要認同閱讀領先、閱讀第一的理念。語文教育不能滿足于教學生掌握多少知識、做多少題、考多高的分數,語文教育最關鍵的是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興趣與習慣,在“聽說讀寫”中,“讀”最重要,要讓學生有興趣盡量多讀書,因為閱讀量的大小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光靠做題是不可能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題海戰(zhàn)術”只會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甚至討厭語文,即使分數上去了,也是高分低能。
有一個考北大文學研究生的學生,筆試成績得了第一名,卻因為面試被發(fā)現連《紅樓夢》都沒有讀過,北大就理所當然沒有錄取她,而讓她去了另外一所大學。[4]上了四年中文系,又考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卻連《紅樓夢》都沒有讀過,這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甚至大學中文教育的悲哀。王鵬偉教授對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1級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碩士生做問卷調查表明,全部通讀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者不足20%,了解四大名著的主要途徑是看改編自名著的電視劇。[5]
現在學校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那種占據學生全部理智和心靈的真正的閱讀,沒有這樣的閱讀,學生就沒有學習的愿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狹窄和貧乏。而語文教學實踐表明,要幫助學生習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光靠教科書中有限的單篇文章是很難實現的,這就要求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把語文教學由課內延伸至課外,少做題,多讀書,讀整本的書。提倡多讀書,還要加上“讀整本的書”,這可以磨磨性子,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與學風。僅看由名著改編的電視劇是遠遠不夠的,一定得讀原著??措娨晞儆凇氨粍咏邮堋?,而讀書是對語言文字的真切感受,二者所產生的功效大不相同。讀書,要將文字轉化為“意象”,這是一種積極的再現過程,需要聯想、想象,需要心靈體驗,需要集中精力。這就得進入心氣平和的狀態(tài),就像聽古典音樂一樣,沉浸在寧靜、和諧的狀態(tài)之中。這就能讓我們遠離“浮躁”和“急功近利”,心靈變得潔凈、敞亮。至于精神陶冶,智慧增進,以及難以名狀的讀書愉悅,乃至語言感受能力的提高等,都在其中了。
多讀書并非漫無目的、隨心所欲,而應該取法乎上,以名著經典的閱讀為主。經典乃是經由歲月更迭、時間淘洗沉淀下來的文化精華,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會歷久彌新。在中小學階段讓學生多讀一些經典,就是為他們的精神成長打好底子。閱讀名著經典,如同與大師對話,可以增長見識,啟迪智慧,提高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與思想和文學的巨人進行精神對話與交流,讓學生從生命發(fā)展的起點上,占據一個精神的高地,就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而遠望,視野和境界都會大不一樣。所以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可以有多種多樣,但經典閱讀應當占較大比重。
名著經典畢竟和我們有些歷史的距離,青少年可能不太習慣閱讀。但真正體現人類智慧、能夠長遠地涵養(yǎng)我們性情和心智的,還是那些經典,而不是那些吸引眼球的流行讀物。在浮躁的世風下,人們熱衷于淺閱讀、快閱讀、碎片化閱讀、圖像化閱讀,對于深閱讀、慢閱讀,對名著經典閱讀則興趣不高。而名著閱讀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耐性,語文教育有責任培養(yǎng)學生對名著的興趣以及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學生成人后才會欣賞品咂、回味名著經典的獨特味道,獲得心靈的滋養(yǎng)。這對學生一生發(fā)展產生的深遠影響,是怎么估計都不會過分的。學生在學習語言的起始階段,就接受語言大師、名家典范作品的熏陶,這對培養(yǎng)其純正的語言趣味、感覺、習慣,都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終生的。我們中國人從小熟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會不知不覺中體驗到登高望遠的心胸舒展,體驗到對自然、生命發(fā)展的思考。這些修養(yǎng)和哲理潛移默化地滲入到人的心靈中,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會漂洗、提升人的志趣,即所謂打好了人的“精神底子”。
更重要的是閱讀名著經典對中小學生的精神發(fā)育,對傳承民族文化,對提高整個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朱永新先生說:“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盵6]霍松林先生說:“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高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沒有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牢不可破的民族凝聚力,不打自垮。”[7]
語文教育中名著閱讀很重要,但在教學中卻難以落實,中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溝通課內課外的閱讀,是需要探索解決的重要課題。
要求學生讀經典,有好的閱讀習慣,教師自己必須先要有這種習慣,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我們的習慣行為,將是引導學生的最好的教材。作為經典的傳授者、引導者,教師應該是閱讀經典的主要群體之一,但很遺憾,如今大多數教師很少有人靜下心來閱讀經典。許多語文教師在傳授經典作品時,自己從未閱讀過原著,僅憑著手中有限的參考資料熱情“感受”、賣力“推銷”文學權威的評論,而缺乏自身真切的感受,結果學生不領情,不認同教師的講授,更無法對經典產生絲毫的閱讀興趣。教師要以閱讀導師的身份出現,從對文學名著的解讀,轉變到對文學名著的賞析,讓學生在教師的介紹之下,對文學名著產生興趣,然后讓學生在課內外自己進行閱讀。
一個教師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習慣的有無、閱讀視野的寬窄和閱讀積淀的厚薄。教師終身與好書為伴,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件值得終身“修煉”的事情,已不僅僅是擺脫平庸、增長智慧、陶冶情操的個人行為,而且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與中華民族充滿“陽光”的未來。所以說,讀書,小則陶冶個人性情,大則關系到國家興衰。師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至關重要。江蘇錫山高中唐江澎校長投入100萬元完成每位教師閱讀100本書的“百萬百卷讀書行動”,為培養(yǎng)學生成為終身閱讀者,為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樹立了榜樣。[8]
在一個缺少讀書氛圍的環(huán)境里,如何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讀書習慣?關鍵是先要引發(fā)“興趣”。小學四年級到初中二三年級的學生正在習慣形成的關鍵期,文學名著對他們養(yǎng)成終生的讀書習慣,將起到幾乎是決定性的作用。要不斷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把讀書習慣作為很基本的素養(yǎng)來培育。養(yǎng)成閱讀名著的興趣與習慣,是發(fā)掘學習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最重要的途徑,這可能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好品位,是一種可以不斷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中小學生可塑性非常強,抓得好就可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欲望,讓他們發(fā)現原來文學經典是這么美妙??!教師向學生講述自己對某部名著閱讀的體驗,或者講述某部名著中經典的故事情節(jié),進而再向學生推薦名著。當學生在教師的激發(fā)下,對該名著有了興趣,那么教師希望學生在課內外閱讀名著的愿望就很容易實現。
引導青少年讀文學經典名著,教師可以先揀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抱著平和的心態(tài),以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體驗它,可以不必顧及前人所設定的“主題思想”,更不必被那些浩繁的研究所嚇退。讀書是個人的事,只要自己讀得酣暢,覺得心靈受到凈化,就自然會有功效;只要能漸漸懂得鑒賞,懂得對藝術、對人、對生活的鑒賞,就自然會有自己的追求,這也就是閱讀最大的功效。
學校要購買一定的藏書,可以每學期根據學段為學生集體購書,讓每位教師每月都有一本專業(yè)閱讀雜志,每月提供一本共讀書,保證每個教師和學生有書可讀。
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生課后很難有專門的時間來閱讀文學名著,語文教師要解放思想,打破課本內外、課堂內外的界限,每周用2—3節(jié)課的時間,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讀名著經典,讓課堂閱讀教學往課外閱讀伸展,讓課堂內外的閱讀教學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聯成一體。
如山東濰坊市韓興娥老師的小學語文“課內海量閱讀”實驗,讓學生一個課時學習二至四篇課文,兩個星期學一冊課本,剩下的課堂時間帶領學生到處搜羅讀書,不停地閱讀、做筆記,讀了相當于現行教材10倍以上的內容。[9]再如吉林毓文中學(高中)的“名著閱讀與人文素養(yǎng)形成”實驗,實驗班每學期期中考試前學完教材,期中考試后集中閱讀名著,完成讀書報告。學生在兩年半時間閱讀10本名著,平均閱讀量約200萬字左右。[10]還有江蘇錫山高中的“閱讀實驗”,學生在高一、高二前3學期每人閱讀總量約在200萬至250萬字,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大幅提高。[11]深圳市新安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吳泓的“高中語文專題研究性學習”,經過十年專題實踐,總結出中國古代、近現代、外國經典3組共29個專題,在課堂上領著學生廣泛而深入地研究和閱讀,再完成2000字以上的習作。網絡平臺、完整經典、專題閱讀、讀寫一體是該?!案咧姓Z文專題研究性學習”的四大特征。
“課標”就在教學評價上提出這樣一種思路: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課內,或考試,很大程度上要看課外,看是否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習慣。另外,中考、高考也應當出一些類似福建省那樣的與讀文學名著關系密切的作文試題或相關的考核題,來發(fā)揮“指揮棒”的導向作用。
比如福建以名著中十個人物為話題出的高考作文題,都使名著熱賣、閱讀升溫。另外有些抓得好的學校,采取了諸如班級讀書報告會,規(guī)定學生假期閱讀書目,設校園讀書節(jié),實行名著天天讀等辦法,讓閱讀名著開始制度化,這些都是強化中小學生讀名著的重要保證?!?/p>
[1]死活讀不下前10名作品[EB/OL].[2013-06- 22] .http://js.xhby.net/system/2013/06/22/017726371.shtml.
[2]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EB/OL].[2013-4-23].http://news.sina.com.cn.
[3]涵養(yǎng)一個書香中國[N].人民日報,2009-4-22.
[4]讀書是要養(yǎng)成良性的生活方式——溫儒敏教授訪談錄[N].姑蘇晚報,2013-4-28.
[5]王鵬偉.課外閱讀亟待達標[J].課程·教材·教法,2012(3):91-94.
[6]朱永新.讓教育回歸幸福[J].成才之路,2011(10):2.
[7]霍松林.幼年飽讀詩書鑄就愛國才情——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自述成才歷程[N].廣州日報,2011-08-31.
[8][11]賴配根.江蘇錫山高級中學教育改革紀略[J].人民教育,2012(23):38-44.
[9]陳琴.韓興娥的課內海量閱讀教學模式[J].小學語文教學,2012(27):48-49.
[10]王鵬偉.“名著閱讀與人文素養(yǎng)形成研究”結題報告[J].中學語文教學,2010(6):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