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惠珍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開展,這種教學模式得到許多高職院校教師的關注和采用。問題設計的好壞是PBL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本文對PBL教學模式中如何進行問題設計作一些探討。
PBL教學模式自1969年美國神經(jīng)病學教授Barrows創(chuàng)立以來,經(jīng)過不斷應用與演化,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采用學生自學和小組討論為主、教師評教為導,兩者緊密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PBL教學模式的精髓在于發(fā)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設置問題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它的關鍵所在。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jīng)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chǎn)生一種懷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qū)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1]問題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顯的指向性與選擇性,對持續(xù)進行有目標的思維、探索活動具有顯著的激勵功能。
在PBL教學模式中,問題就是學習內(nèi)容,每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學習單元,都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編排而成的,教學目標所要求掌握的課程內(nèi)容被嚴謹?shù)匕才旁谶@些問題之中。[2]這些問題供學生自學、討論,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去學習有關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否設計出合理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力,是PBL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因此,如何設計PBL教學問題是一個值得高職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
PBL教學的特征是基于問題的學習,因此,教師設計什么樣的問題至關重要。好的PBL教學問題應該具備以下特征。
PBL教學法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做到這一點,這個問題應該是“不良結(jié)構的”。所謂“不良結(jié)構”問題,是相對于“結(jié)構良好”問題而言的。前者是已知條件、目標和解決方法都很明確的問題,而后者則是上述三者中至少有一個沒有明確界定的問題[3]。“不良結(jié)構問題”不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隨機提出的問題,而是在課前精心策劃與設計后才提出的。
在現(xiàn)實世界中,事物是復雜的,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往往屬于不良結(jié)構問題,沒有唯一答案。因此,在PBL學習中需要設計的是劣構的、開放的、真實的問題,設計的問題情景必須是學生在其未來的職業(yè)領域可能會碰到的或經(jīng)常會碰到的,這樣學生在職業(yè)生涯中可以把所學過的東西熟練地應用到與此類似的問題解決中,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
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學生要在崗位上服務,不可能不需要理論知識的幫助。事實上,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對學生的職業(yè)生涯不僅有幫助,而且是必需的。理論上傳統(tǒng)的學科體系的課程學習似乎更有利于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然而這么多年的實踐下來,筆者發(fā)現(xiàn)這種傳統(tǒng)模式越來越不適應學生的學習,他們的理論體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完整、牢固。近年來盛行的項目教學模式中理論是項目引出的,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理論體系,對學科所涉及的理論體系進行了重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PBL教學模式是項目教學模式的延伸,PBL教學模式中的理論是問題引出的,采用的也是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因此,PBL問題必須能引出所學領域相關的概念與原理,以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積累,從而建立起完善的理論體系。
有的老師對PBL教學模式產(chǎn)生了誤解,以為PBL教學就是不斷地提問題。如果問題雖然提了很多,但是問題設計太簡單,相互之間沒有聯(lián)系,不用思考或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就不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不到教學目標。問題的劣構性意味著問題具有足夠的復雜性,包含許多相互聯(lián)系的部分,[4]學生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行一番討論、探索和思考。但是,復雜并不代表難度一定非常大,事實上,PBL問題的設置必須難度適中,學生無法利用已學知識立刻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難度太大產(chǎn)生畏難情緒而放棄學習。[5]
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采用學生自學和小組討論為主、教師評教為導,兩者緊密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梢?,PBL教學偏重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學生以前接受的大部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習慣了被動式學習。如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就需要教師設計生動活潑的PBL問題,營造探索學習的氛圍,以此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問題設計的好不好,學生說了算。因此,問題的選擇要具體考慮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等因素。PBL問題應該讓學生能很好地對知識、推理和學習策略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并促進他們的預測和判斷[3]。
PBL教學問題的設計,對教師的要求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要高,不僅要掌握相關學科知識,還要具有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例如,筆者在進行“化學品分析與檢驗”課程中“工業(yè)氫氧化鈉含量測定”這個項目的教學時,前兩個課時的問題引導模式如下。
提出問題:某公司購進一批固體工業(yè)氫氧化鈉作為原料,為檢測這批原料的質(zhì)量好壞,需測定其中氫氧化鈉含量,請問如何測定?
問題解析:這是一個“問題解決的目標明確,但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確定”的不良結(jié)構問題,該問題具有開放性和真實性,可以啟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課堂組織:(1)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閱資料,討論解決。(2)有的小組查到是用氯化鋇法,有的小組查到是用雙指示劑法。這時教師提出,由于課時有限,實驗中只能用一種方法,請學生思考兩種方法選擇哪種為好?(3)學生會思考兩種測定方法分別是怎樣的?國標規(guī)定用哪種方法?我們實驗室哪種合適?這里通過兩種方法的對比,使學生了解在實際中如何選擇測定方法。(4)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jié),引導學生集中到本項目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上來,最后選定方法:雙指示劑法。
選定檢測方法后,需要進一步對問題進行深入解析,引出相關的理論知識,以使學生的檢測過程有理論的支撐和指導。
教師提問:你能說出雙指示劑法測定工業(yè)氫氧化鈉含量的原理嗎?
問題解析:這個問題有一定的復雜性,雖然教材或參考資料上有相關的敘述,但不是一下子能看明白,需要學生進行一番思考和探索才能搞清楚。
課堂組織:(1)學生在教材上找到相關內(nèi)容進行閱讀,發(fā)現(xiàn)內(nèi)容較多,一時讀不懂,感到迷茫,不知如何解釋該問題。這時教師提醒學生可以從雙指示劑法的滴定曲線著手來進行思考。(2)學生前面剛學過滴定曲線,似乎有些印象,但看著鹽酸滴定碳酸鈉的滴定曲線又覺得和學過的不太一樣,這就勾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有關知識,追問:指示劑的選擇原則是什么?滴定曲線的橫坐標和縱坐標分別是什么?此時教師簡單畫出鹽酸滴定氫氧化鈉的滴定曲線,問:滴定曲線有何用?指示劑的選擇原則是什么?通過這些問題的探討,學生復習了學過的相關知識,對本項目的學習也有很大幫助。(3)教師追問:雙指示劑法的滴定曲線與我們前面所見到過的滴定曲線有何不同?為什么?學生經(jīng)過觀察發(fā)現(xiàn):這個滴定曲線有兩個突躍,分別對應兩種指示劑所指示的終點。到這里,學生從滴定曲線理解了雙指示劑法的由來。
教師提問:請對照滴定曲線說說雙指示劑法測定工業(yè)氫氧化鈉含量的原理。
問題解析:這個問題是對上一個問題的具體化,教師給出了解決復雜問題的手段:即從滴定曲線入手。
課堂組織:(1)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索學習工業(yè)氫氧化鈉的組成,所涉及的化學反應有哪些?寫出方程式后試著對照滴定曲線結(jié)合反應方程式敘述原理。教師給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在各組學生討論過程中進行適當提示,以使學生的思考按照教師預設的思路來進行。(2)討論完畢,教師請一組同學派代表進行匯報,其他組的同學對不完善的地方進行補充,教師點評、總結(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檢查學生通過討論和探索,對問題的掌握情況如何。
教師總結(jié)本次課學習的內(nèi)容,布置課后作業(yè):請用自己的話將雙指示劑法測定工業(yè)氫氧化鈉的步驟羅列出來。對步驟中有疑問的地方提出來,下次課討論。
問題解析:這項作業(yè)可以充分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學習,促使學生對教材上的步驟進行再解析,學生不一定能很快看懂每一句話,這樣就促使學生進行自我質(zhì)疑,提高問題意識。
1.以上例子中,問題的引導模式遵循了PBL教學問題的設計應該具備的5個特征:既是不良結(jié)構的,又足夠復雜;既能引出所學領域相關的概念與原理,又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學習的動機,還能在探索過程中給學生解決問題不斷提供反饋。
2.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PBL問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問題的解決過程要有彈性和開放性,給答案的生成騰出時空;(2)教師應對問題的答案從學生理解的層面充分做好預案,并引導學生的答案向教師預設的方向進行;(3)給學生創(chuàng)造互動學習的機會,組織有效的交流,促進PBL問題答案的生成。
3.實踐表明,好的PBL問題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促進教師有效組織課堂,提高其業(yè)務水平和教學效果。
[1]何鳳英.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J].基礎教育論壇,2012(7):10-11.
[2]邱春紅,朱小社.PBL學習模式之探討[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J].2007(1):21-22.
[3]馬建興.創(chuàng)設局部“結(jié)構不良”問題 催生生物學課堂整體之美[J].生物學通報,2013(2):46-48.
[4]張宏偉.基于PBL理論的問題設計[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08-110.
[5]葉莉君.淺析如何設計 PBL問題[J].華章,2013(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