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含
(保定日報社,河北 保定 071051)
每一起災難的發(fā)生,都會有受到人身傷害和財產(chǎn)損失的當事人。受災群眾的一舉一動,以及他們遭受災難后的生活狀況和悲痛心理,都牽扯著讀者的心。災難報道始終關注的,應該是災難中的“人”,應該堅持以人為主體,重點報道受災群眾。災難報道應該是“見人又見事”的報道,讓災難群眾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角,關注他們的生命和存在,關注他們?yōu)暮蟮纳顮顩r和家園建設,關注他們相互救助的可貴行為,關注他們生活的勇氣和精神。面對痛苦場面,記者要將心比心,把自己的感受與災難幸存者、受害者家屬的感受融為一起,適時站在受災當事者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才不會有“局外人”的感覺,采訪和交流才會有情感基礎。
有些記者在采訪當事者時,往往忽略了人文關懷。比如,某礦難發(fā)生后,記者一趕到現(xiàn)場,就急于找新聞線索,從剛剛經(jīng)歷了慘痛的驚險的礦難幸存者或是礦難遇害者那里,挖取有新聞價值的事件。他們明知道幸存者當時很痛苦,卻還要逼問他們,希望從他們口中得出礦難的具體情況。有些記者為采訪到獨家新聞,或是為抓取生動的有重大新聞價值的瞬間場面,往往不顧災難當事者及其家屬的悲痛心情,一直追到遇難礦工家中,拍攝他們悲痛欲絕的場景,然后抓緊時間去搶發(fā)新聞稿。在挖掘新聞資源時,首先要善待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命,給予弱者更多的關注和同情,在新聞報道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
在災難事件的采訪中,盡量不要采訪老人和孩子,老人和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都很脆弱。其實,不直接接觸當事者也可以擴大新聞源,可以通過與當事者有關的人士、災區(qū)的負責人或是報料熱線來獲取新聞線索。在造成慘重人員傷亡的災難中,受難者家屬及救護人員都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時候,媒體尤其要注意體現(xiàn)人文關懷。
隱私權是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但有些記者沒有征得遇難者家屬的同意,就在報道中詳細寫出了死者的家庭住址,而且對死者以及其父母姓名都一一披露,并沒有采用化名報道人物,明顯有違于新聞道德。這種做法,只是為滿足受眾的知曉欲和好奇心,來吸引更多的讀者,完全沒有考慮到當事者的心理感受。每個人的姓名、住址、年齡等屬于公民的隱私,只有在當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媒體才可以適當在新聞報道中涉及個人隱私。否則,報道個人隱私就會使受災當事者再次受到傷害,也暴露出新聞媒體對當事者人文關懷的缺失。
記者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記者這一職業(yè)是守護社會良心底線的崇高職業(yè),這實際上是對傳媒和新聞記者的道德倫理要求。一個冷漠的記者是無法體現(xiàn)人文關懷的,記者更要靠心靈來完成新聞報道。記者作為新聞報道者,是傳播文明、公平、公正信息的報道者,有正義感和同情心的報道者。如果他給社會傳播的是歧視、不公平和對生命的無視,蔑視生命的存在,缺乏對人的關注,這種傳播思想和傳播理念對社會是一種危害,對公眾是一種毒害。
新聞報道要體現(xiàn)人文關懷,擔負起社會責任——記者按照新聞五要素來做災難報道,已經(jīng)成為災難報道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他們認為把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jīng)過、結果報道出來就已經(jīng)完成報道任務,完全沒有考慮一種人性的傳達,沒有尊重災難中的人的價值、人的生命,這是一種冷漠新聞的寫作模式。如果只是停留在對災難的客觀描述上,則無法將救災抗災的全部情況呈現(xiàn)給受眾,這種傳播效果也就遠離了傳播的本來目的。
其實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強調關注社會現(xiàn)實。災難報道中應體現(xiàn)出人情味,始終要以人為本,突出人的存在和人的價值,體現(xiàn)人的抗爭和人的精神,維護人的利益,始終貫徹人文關懷。
標題制作中融入人文關懷——在這個“厚題薄文”的時代,標題的作用已經(jīng)被強化,制作標題要把握好分寸和力度??梢哉f新聞傳播功能的實現(xiàn)很大程度依靠標題,以受眾接受的方式充分體現(xiàn)。
但是有些媒體在災難報道中沒有考慮到受眾的接受心理,在新聞標題的制作上一味的追求刺激性,尋求眼球效應。如一條關于交通事故的報道,其標題是《京福高速黃河大橋昨演驚魂?。ㄒ┐筘涇嚊_出護欄懸半空(主)》,這條標題的引題和副題都在突出事故災難的刺激性,“演驚魂劇”給這篇新聞報道涂上了戲劇化色彩,編輯記者在制作標題時完全忽視人文精神,只是考慮標題如何制作才能吸引受眾閱讀新聞。
圖片選取上體現(xiàn)人文關懷——世界著名的新聞照片《博帕爾的災難》([印]帕布勞·巴塞洛繆攝)和《烏干達干旱的惡果》([美]邁克·韋爾斯攝)為例,這兩幅報道災難新聞的照片都沒有正面地、詳細地反映災難,只是選取災難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來展示災難,新穎獨到,獲得了極佳的傳播效果。前者選擇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間,突出地表現(xiàn)了受害兒童那雙圓睜著受到致命傷害的眼睛,象征著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動的嘴唇似乎還殘留著他臨終時的呻吟與控訴。后者的畫面是白皙寬厚手掌與一只類似雞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寫鏡頭,用干枯瘦小的手掌來象征烏干達干旱的惡果。這樣的攝影圖片給人的感覺很真實,耐人尋味,而且有思想深度,能打動受眾,給受眾留下深深的印象,讓受眾牽腸掛肚,久久不能忘懷。
每個時期都不可能杜絕災害的發(fā)生,因而它是一個永恒的題材。我們在災難報道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受災當事者,尊重受眾,做到記者新聞報道的職責與社會責任相統(tǒng)一,貫徹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如果能在以上幾個方面加以改進,我們的災難報道將更加完善,人文色彩也會更加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