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遠洋
(通化日報社,吉林 通化 134001)
泥土香里釀真情
————通化日報社『走轉改』活動的探索與實踐
□ 王遠洋
(通化日報社,吉林 通化 134001)
2011年8月是不平凡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成為新聞工作者思考的課題、行動的主題;“依靠誰、為了誰、我是誰”,縈繞在心頭,思索在村頭,琢磨在筆頭,成為沉甸甸的“記者三問”。
帶著思考走,懷著感情轉,迎著問題改,吉林通化日報社20余名記者迅速奔赴各地基層。2011年9月14日,常設欄目“記者走基層”在《通化日報》一版頭條位置與讀者見面。
“有溫度,有質(zhì)感,仿佛能摸到生活的脈搏?!弊右箷r分,捧著剛剛印出的大樣,夜班編輯這樣贊嘆。
基層是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深入基層,才能把握時代脈搏、拓寬視野,回答好“依靠誰”的問題
基層和群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記者要有“一身汗兩腳泥三只眼”的精神和素質(zhì),走進基層、扎根基層,才能帶回有價值的新聞。要有發(fā)現(xiàn)金礦的眼睛,發(fā)現(xiàn)別人看不到的東西,這樣作風過硬的新聞隊伍才有戰(zhàn)斗力。在通化日報社“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動員部署大會上,編委會領導強調(diào):“不是應付一時、對付一段,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走出院子,走進基層,我們的眼界才能打開,思想才能升華,文筆才能清新,我們的工作才有無限廣闊的天地和大有可為的前途?!?/p>
通化日報社認真總結“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的經(jīng)驗,不斷深化對新聞宣傳工作的規(guī)律性認識,廣大采編人員深入基層,圍繞經(jīng)濟社會建設重大主題,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報道,持續(xù)開設的“記者走基層”專欄目前已發(fā)稿件500多篇、圖片180余幅。
近三年來,吉林通化市委、市政府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把準民生“脈搏”,實施了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暖房子”暨舊小區(qū)環(huán)境綜合整治工程。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孫政才看到省委辦公廳信息調(diào)研處的一份《通化市推進暖房子工程的調(diào)查與啟示》專題調(diào)查報告后,親自批示:“通化市的做法很值得全省各市(州)學習。請印發(fā)各市(州)學習借鑒。”面對這一重大民生題材,記者奔波于各暖房子工程現(xiàn)場,深入25個工程直接責任部門和更多的間接單位采訪,歷時近一個月,撰寫出通訊《幸福寫在山城百姓臉上》。這種多側面、立體化的重點報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該篇通訊也獲得了吉林新聞獎一等獎。
基層是“富礦”,采訪中的人和事,成為新聞中鮮活的主人翁:《“心里得勁兒,干啥都樂和!”》里,我們從公廁清淘工的身上真切感悟到“工作無貴賤、行業(yè)無尊卑”的真諦;《“贏得百姓信賴最光榮”》里,基層交警在平凡的崗位上肩負起非凡的責任;《“老百姓的‘血汗錢’一分不能少!”》里,村民領取退贓款后喜笑顏開;《又是一年好春光!》里,一組鏡頭記錄下農(nóng)民播種豐收的希望;《這里的農(nóng)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里,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的不凡表現(xiàn);《“紅火日子”走進了燒鍋村》里,展現(xiàn)給讀者一個人勤物美的“國家級生態(tài)村”……一篇篇報道躍然紙上,真實的人物、親切的場景、新鮮的理念,富于生命的力量,真正彰顯出新聞的魅力。
作風是新聞工作的內(nèi)在動力。轉變作風,才能以群眾為師、向群眾學習,回答好“我是誰”的問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轉變作風,充滿感情,與老百姓心貼心、面對面。只有以良好的工作作風和職業(yè)精神去采訪,我們的新聞報道才能贏得讀者信任。隨著“走轉改”活動在新聞出版戰(zhàn)線如火如荼地開展,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中轉變作風,永不割斷與人民群眾的情感臍帶,始終保持對人民群眾的赤子情懷,越來越成為廣大從業(yè)人員的自覺追求。只有“接地氣”,才能有靈氣、有生氣、有才氣;只有“俯首甘為孺子?!?,才能與群眾打成一片,平視交流,促膝談心,暢快聊天,學說家常話,感受百姓情,抓獲大“活魚”;只有與群眾心貼心,才能把握時代脈搏,拓寬視野胸襟,以敏銳的眼光升華報道主題,以深厚的積淀豐富報道內(nèi)涵。
獲得吉林新聞獎一等獎的《山村里的“爺爺老師”》,記者來到集安市頭道鎮(zhèn)東村,通過一天的近距離采訪,根據(jù)所見所聞所感,用約一千字和四幅圖片,展現(xiàn)了一個典型普通勞動者——59歲的山村教師孫長寬34年執(zhí)教生涯的感人事跡,編輯及時配上短評《以一枝盡顯“春光”》。這篇報道普通勞動者先進事跡的稿件放在一版頭條位置,也是《通化日報》多年來極少見的。在中國記協(xié)機關走基層調(diào)研(通化行)座談會上,這篇報道及當日的《通化日報》一版版面,獲得高度贊揚。另一篇吉林新聞獎一等獎《野豬“耙”了地,國家來補償!》,記者先后多次隨同林業(yè)野生保護部門走進深山農(nóng)村,在崇山峻嶺、幽深峽谷的田野中,目睹了一幕幕“野豬坑農(nóng)”的情景。針對這一問題,國家及各級黨委、政府相繼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制定了相關政策,加大保護力度,進一步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篇報道既幫助農(nóng)民解決了農(nóng)作物損失,又宣傳了國家保護野生動物、維護農(nóng)民利益的政策。
文風是新聞工作的重要問題。改進文風,才能讓作品生動鮮活、群眾喜聞樂見,回答好“為了誰”的問題
通過開展“走轉改”活動,《通化日報》上那種居高臨下、習慣了冷硬說教的口氣少了,不懂百姓生活、與百姓冷暖不相知的作品少了,、怎么講都挑不出毛病卻自始至終不知所云的空話套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撲面而來的清新樸實之風。
消息《陽光照進向陽村》,講的是危房改造戶在新房里過年的事兒。稿件用老百姓的話開頭:“做夢也沒想到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原來的房子是泥土房,塌了一頭,冬天像地洞一樣,水缸里的水都凍上了,晌午就沒有光亮了,要想曬太陽得出去,現(xiàn)在好了,坐在屋里就能曬到太陽?!?0歲的宋萬祥美滋滋地向記者說著他的喜悅。他的老伴陳玉榮一邊擺弄窗臺上一排開得正艷的花一邊說:“在以前的泥土房里養(yǎng)花是不會活的,住上新房后養(yǎng)花成了自己的一大樂趣?!苯酉聛恚謱懥藘蓱羧思易》康母惺?。文章不到700字,講的大都是老百姓的實話。編輯在稿件右邊配發(fā)了陳玉榮在新房里澆花的彩色照片,用紅錢把整個欄目框起來。打開報紙,這篇稿件最吸引眼球,讓人不能不看,黨和政府關注民生的政策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就這樣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篇報道獲得了吉林新聞獎一等獎。
再如,通訊《“‘泥腿子’民警也大有作為”》,講述的是通化縣光華鎮(zhèn)公安派出所三個民警,在500多平方公里的轄區(qū)內(nèi),肩負兩個鄉(xiāng)鎮(zhèn)、14個行政村、兩個林場、1.8萬人口平安與穩(wěn)定的重任。記者沉到基層抓到了好選題,深入采訪獲得第一手材料。經(jīng)過編輯精心打理,創(chuàng)新表達,講好故事,用群眾語言表述,突出情真意切,全文結構更清晰、邏輯更順暢,記者的調(diào)研意識、問題意識也躍然紙上。稿件一經(jīng)刊發(fā),獲得了副市長、公安局長紀凱平的批示,要求不斷提升平安通化建設水平,切實加強農(nóng)村警力建設。隨即,通化縣又增添了4個鄉(xiāng)鎮(zhèn)派出所。
群眾的生活最真切,思想最鮮活,語言最生動。只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清新樸實,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言之有力,才能讓人民群眾相信,才能使輿論引導有效。正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抽絲剝繭見真容”——實事求是,深入淺出,言簡意賅,觸及實際問題,力戒空洞無物,已經(jīng)成為大家在文風養(yǎng)成上的執(zhí)行標準和自覺追尋。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筆下才會有多少精品。“走基層,才能知道‘依靠誰’;轉作風,才能知道‘我是誰’;改文風,才能知道‘為了誰’。”我們會繼續(xù)用滿腔的熱忱、不倦的腳步、深情的筆觸,生動記錄這個偉大的時代,熱情謳歌人民的力量,把新聞寫在山城通化的大地上,把真情留在人民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