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
(浙江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 體育教研室,浙江 杭州 310018)
當武林離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傳奇變成傳說的今天,尚武精神卻時刻傳承著文化,承載著文明。而無論哪里的武技,都承載著不盡相同的和諧理念與文化。
它不僅在武俠小說中被描寫的神乎其神,在現實生活中也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崇。近年來隨著大力的推廣和宣傳,國內外對于武術的推崇也在不斷升溫。無論是通過體育競技,表演觀賞,或是比武論道的方式,武術都已無可爭議地成為當今體育界的一顆耀眼新星。
跆拳道以其騰空旋踢的華麗招式聞名于世。“跆”指用腳踢打,“拳”指用拳擊打, “道”指格斗的藝術和一種原理。這門源自韓國的格斗技巧在世界上廣為普及。作為一個年輕而現代化的武道,跆拳道很好地融合了格斗技巧和精神道德修養(yǎng)。
而在全球化的今天,當跆拳道與武術相交于此的時候,不難發(fā)現,兩者共同具有文化的和諧與統(tǒng)一。這不僅體現在兩種格斗技巧的招數和套路上,也體現在每一個武術修行者和跆拳道修行者對世界的認知和行為上。
跆拳道和武術最大共同點,就是基于其本身的攻防,最大限度地開發(fā)身體的潛能,激發(fā)精神與意志的最佳融合,在心技一體的基礎上更好地融合傳統(tǒng)美德,使人在修行的過程中,不僅增強武藝,品德也得到升華。
首先,無論跆拳道還是武術,訓練者都必須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跆拳道和武術在這方面修行的方式不盡相同,同為東方技巧的跆拳道和武術,在基本功的訓練中所采取的方法大同小異。諸如學員在練習中,通過長時間地保持馬步來鍛煉腰腿部的力量,所謂鐵馬扎的落地生根,就是指練習者在訓練過程中下盤根基穩(wěn)當,不會在格斗中因騰挪閃轉而重心偏移而倒地。
在這種訓練中,學習者最重要的就是在枯燥無味的長時間保持半蹲狀態(tài)的馬步中找到身體的重心,建立起一種心無旁騖的練習狀態(tài)。中國人管這種心無旁騖的狀態(tài)叫“入定”。而想要達到“入定”的效果,就需要練習者持之以恒地勤加練習,感受身邊的自然,諸如根據空氣的流動,時刻對自己的呼吸進行細微的調節(jié);根據周遭環(huán)境的變化,調節(jié)自身肌肉的放松或是緊收;根據自身肌肉的情況,感受力量在身體中的走向。最終和周遭的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在平心靜氣中得到對力量的自如操控和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而在達到力量平衡的過程中,練習者也就在獲得強健的體魄的同時,擁有了平易待人、淡泊明志的優(yōu)秀品質。
無論跆拳道還是武術,作為一種格斗技巧,其最根本的就是強化人的本能,激發(fā)人的潛能。古今中外,人們對力量的渴求,無一例外是源自本能中的探索欲望。而探索的基礎就是對本能的敬重和對潛能的開發(fā)。無論武術還是跆拳道,都來自于古代戰(zhàn)場上戰(zhàn)士們的較量,這種最為原始和本能的肢體運動,在經過歷代精英們的總結之后,形成了現代武術和跆拳道的動作??v觀武術和跆拳道的套路招式,無一例外是在追求動作的更為美觀,打擊力度的最有效化和速度的最快,而貫穿這種快、準、狠之中的精髓,就是戰(zhàn)士們堅韌不屈的意志品質和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而這種精神就是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边@種精神體現在習武者身上的,則是一種豪氣干云的俠骨柔情和忠肝義膽。
通過學習跆拳道和武術,練習者身上有的不僅是優(yōu)于常人的強健體魄和華麗的功夫套路,更多的是一種高貴的優(yōu)秀品質和濟世救民的俠客身影。而對于他們,有的不僅是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的高超武學造詣;更是定國安邦、救民于水火的高尚情操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灑脫和超然。
無論跆拳道或是武術,套路中都展現著完備的軍事謀略。一招一式勢必攻守兼?zhèn)洌銎洳灰?。兵法?“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體現在武道中就是時刻保持進攻對方的弱點,占據先手,引領對手的走向,以達到最終的勝利。無論跆拳道還是武術的高手在格斗中的動作,都可概括為“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進攻之時便如九天雷動,迅捷兇狠,使對方無以招架;而防守之時,便會固若金湯,對方便是有雷霆萬鈞之力,也對這樣的防守無可奈何。在這樣的思想的指導下,練習者就會變得做事計劃周密嚴謹,條理分明,也更加追求與身邊環(huán)境的和諧融入,順應周遭。
所以習武之人,如同水。即所謂,水至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真正的習武之人并不是赳赳武夫,而是文武兼?zhèn)?、德才相輔的謙謙君子。
綜上所述,武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是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和品德。武術活動的意義在于治國平天下,是正義的,是和平的,是為了國家的大一統(tǒng)事業(yè)而生的。
修練武術,首先要修德。一個武林高手,不僅要有蓋世的武功,更要有高尚的品德,若是作為一個武者,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也就不具備一個武術家最基本的品德。
因而,武德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武術門生們的基本素質品質。
跆拳道訓練或者比賽雖是以雙方格斗的形式進行,但是不管過程怎樣激烈,它的根本目的都是提高雙方的實戰(zhàn)技術、磨練雙方的意志品質。所以不管是在訓練還是比賽的前后都必須向教練和對方敬禮,雙方都要深刻明白跆拳道實戰(zhàn)的根本意義是向對方學習,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
無論是武術還是跆拳道訓練都要遵循“內外兼修”的基本宗旨,這不僅僅是一種運動,一種表演,也應該是與為人處世、道德修養(yǎng)等良好的意志品質緊緊相連在一起的心靈的修煉。
所以,大力提倡武術與跆拳道的禮儀文化的教育是穩(wěn)固這兩項運動在當今社會地位的重要之舉。
這與所有東方文明一樣,強調的是其中的道義與品德。習武者,始于武德的修養(yǎng),其次才是武術的訓練;而跆拳道練習者,起始于對道的探索,其次才是華麗的招式。那么所謂武德和跆拳道中的道,便是習武之人的修養(yǎng)和品行。所謂武者之道義與儒家君子之道頗為相同,故此處引孔子論水之語言武者之志,“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p>
志向高潔的武者,有的不僅是高深的武術造詣,而且有著如水般的精神,謙和待人,為了明確的目標百折不撓地向前奮斗,剛直不阿,對于邪惡無所畏懼,順勢而為,即便犧牲也在所不惜,即使飛流直下三千尺也慷慨赴難,沒有絲毫的畏懼,有法度,公平潔義。這也就是跆拳道中所說的道和武術中的德。
對于武術練習者和跆拳道練習者,他們的信仰是儒家文化中的俠客文化。所以,在很多的道館和武術館中可以看到墻上的標語,寫著仁義禮智信等字樣。而師傅們也經常向弟子們講述,古代俠客們練成一身好武藝后,行俠仗義,舍身取義的傳奇故事,用以激勵弟子們專心習武,品行高尚。
時至今日,在中國的武術練習場館里,時常聽到師傅們說到自己的武術門派。這不禁讓人想到了武俠作品中那些蕩氣回腸的各門派高手之間的巔峰對決,而在其中學習觀摩,也不禁讓人浮想聯翩。這不得不歸功于作家們的妙筆生花,而更重要的是,這種讓人感到時空錯亂,以為自己穿越進了書中的講述,激發(fā)起了少男少女心中的英雄夢。誰不想成為“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钡囊淮趲熌兀?/p>
而一代豪俠仗劍走四方,鋤強扶弱,劫富濟貧,救民于水火的故事傳奇,也為一代又一代的武術練習者樹立起了優(yōu)秀的榜樣。在這樣的榜樣的激勵下,誕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武術宗師,跆拳道高手,救國救民的大俠,為民請命的豪士,殺身成仁的英雄。
而這些豪士英雄的傳奇,鑄就了俠客文化,也為跆拳道和武術練習者鑄造了堅定的信仰。
綜上所述,在東方的習武之人中,英雄俠客,行俠仗義,殺身成仁的傳奇故事鑄造了他們堅貞不屈的性格和舍己為人的行事風格。也正是這些高尚的行為,鑄造了不朽的俠客文化,而這文化深遠影響習武之人,無所畏懼,忠誠勇敢,心胸開闊。
武術與跆拳道都講究動作形態(tài)的規(guī)范和精氣神的呈現,內外合一是兩者最基本的整體運動觀念。所謂內,指的是精神、氣質、神態(tài)等凈化心靈的高層次運動;所謂外,指的是眼、手、足等在外的一系列形體運動;合一指的是內外兩者合理的有機結合。無論是在武術套路練習還是在跆拳道品勢的訓練過程中,尤其強調要把內在的精氣神和外在身體各部位動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讓精氣神與動作形態(tài)達到協(xié)調一致的效果。從而體現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涞恼w統(tǒng)一。
武術包括了長拳、刀術、劍術、太極拳、太極劍、功夫扇、南拳等的多種套路運動;跆拳道含有品勢、競技、威力、特技四大部分,除此之外,還有自衛(wèi)術、跆拳舞、雙節(jié)棍、禮儀以及精神修煉等的內容。然而兩者在其練習的方法、動作的要求、運動的負荷等都不盡相同。適合各個年齡層的人對運動的不同需求。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身體狀況、興趣愛好等多種因素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種類進行練習。同時這些運動不會受到天氣等自然環(huán)境的限制,練習所需要的器材也因陋就簡,適應性強。因此,是運動愛好者們極好的一種選擇。
跆拳道的品勢較之武術的套路,于學習者而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需要身體記憶的動作,而這個動作的基礎則是良好的柔韌性。不排除有的人天生就是韌帶特別好,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韌帶是步入跆拳道與武術的一大門檻。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正是對柔韌性訓練最好的詮釋。柔韌性并不是單純的記憶某個動作,只要在某段時間多次重復就看得見效果。柔韌性是提高身體彎度的承受能力和各個肢體的延展能力的一種訓練,柔韌性的訓練必須長期堅持。而且在此之前做好充分的熱身運動也非常關鍵,這是對身體的一種保護,避免在拉伸過程中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扭傷、拉傷,同樣這也是讓自己的內心能有一個接受的過程。韌帶的拉伸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緩慢下壓,達到身體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后保持拉伸動作,如此循環(huán)往復。韌帶的拉伸不能是快速的,也不能是劇烈的,而必須是循序漸進的。
綜上所述,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對于人的耐力也是一種挑戰(zhàn),磨練人的意志,正如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內功,是持之以恒且扎實的。
所謂的“韌”,柔軟且堅硬,容易彎曲卻不易被折斷。這不僅體現在人的身體上、韌帶或者是肌肉上,更呈現在人的精神上。大丈夫能屈能伸,具有良好的韌性,對世事有著拿得起亦放得下的超然與灑脫。
跆拳道,更重要的是道,而不是跆拳,踢踢打打只能算得上是斗毆,而真正結合了道的,才是真正的武學奧義,真正的功夫。
無論跆拳道還是武術,都是基于強身健體,救國憂民,傳承文明而開發(fā)出來的。而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無論武術還是跆拳道都是在結合了管理、計劃和戰(zhàn)略分析之后制定出的一系列的搏擊動作。而對練習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勇敢無畏,心存仁慈,輔助弱小,忠誠信仰,上敬蒼天,下孝父母,嚴守信義。
無論是書中還是電影里,常??梢钥吹锦倘佬蘖曊邆儯趪篮亩?,站在瀑布下與激流做著搏斗,或是把自己浸在冰冷的海水里,努力地與海浪搏殺。在這樣嚴酷的環(huán)境下訓練出的跆拳道高手們,即便在最為嚴酷的環(huán)境中也不會有一絲的畏懼,因為他們的身軀在激流中被打造得宛如鋼鐵,精神在寒冷中被鍛造得堅不可摧,而他們的心靈也在這些修煉中得到了凈化。帶著這些純潔的心靈,他們變得堅貞不屈,無所畏懼,心存仁愛,對生命充滿了敬重和愛憐。
同樣的,武術修煉者更是能夠塞外引弓縱馬奔馳無畏雪霜撲面,沙摸蒼茫逐草四方笑傲人生不念孤寂。即使身經百劫,渡過無數修羅場,依舊堅持信念,重義輕生,公平正義??v有絕世武藝,也不仗藝欺人,而是仗義行俠,輔助弱小。
跆拳道大師姜信哲一直堅持用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來嚴格要求自己和隊員。姜信哲大師成功地在伊朗開設道館傳播跆拳道文化,并成功地帶領伊朗運動員取得了奧運冠軍。對于這樣的成就,姜信哲大師說過:“已經足夠了,我已經將伊朗跆拳道帶到了世界第二,我知道應該什么時候開始,也知道應該什么時候結束”。
但另一方面,姜信哲也展現出一種百折不撓,他的道場里,同樣掛著一幅字,“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而金庸先生所描繪的經典武術降龍十八掌,從第一式潛龍勿用到最后一招亢龍有悔,都詮釋了武術的謙遜和堅韌不屈。經過潛龍勿用時期的艱苦的鍛煉和努力,才會有見龍在田的初露鋒芒,而緊握機會的臨淵一躍,就會成就飛龍在天的偉大成就,而此時的一招亢龍有悔,既是謙和有禮的急流勇退,也是對一生的偉大成就的恰當總結。
綜上所述,無論跆拳道還是武術,都遵循著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精神文化。并在這個文化的指導下,不斷地向前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奇跡。
武術與跆拳道是蘊含了諸子百家,傳統(tǒng)文化,兵法文化于一體的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和招牌。通過對武術和跆拳道的修習,人們掌握的不僅是高超的格斗技術,擁有的不僅是強健體魄。他們在修煉一組又一組的組合動作的同時,掌握的還有高超的組織能力和領導才能。在這些才能之后的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tǒng),這便指引修煉者擁有高尚的情操。正所謂以武修德,以德治武,習武之人時刻都在提醒自己俠之大者為國利民,舍身求仁,在所不辭。
中國武術和跆拳道雖然在動作招式、競技規(guī)則有著不少的區(qū)別,但是從本質來看,武道精神殊途同歸,俠義精神蘊含其中,英雄氣概蘊含其里。因為它們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修煉者們有著共同的高潔的精神追求。而這高潔的精神追求就是文化的和諧與統(tǒng)一。
[1] 朱桂蘭,王建清.武術中“德”與跆拳道中“道”之比較[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6(4).
[2] 韓藝.淺析跆拳道在我國社會發(fā)展與武術影響[J].科技信息,2010(21).
[3] 孟慶光,王保軍.跆拳道與武術比較之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3).
[4] 楊小芳.中國競技武術與韓國跆拳道國際化推廣過程的比較研究[J].內江科技,2008(3).
[5] 潘曉波,黃強.從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國武術的發(fā)展[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
[6] 楊海琴,雷鳴.論跆拳道運動的推廣策略對我國武術發(fā)展的啟示[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
[7] 高榮沖.武術與跆拳道發(fā)展歷程的思考[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8] 馬波.跆拳道的發(fā)展對中國武術的啟示[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1).
[9] 王林.跆拳道的推廣傳播對中國武術國際化的啟示[J].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報,2005(4).
[10] 江正,王敏.跆拳道的發(fā)展傳播對我國武術運動普及和推廣的啟示[J].搏擊·武術科學,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