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鳳倫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寫敘事類作文時,常常感覺無事可寫,時常聽一些學生這樣說:“每逢作文,我常常感到無話可說,只好東拼西湊?!比绻魑臎]有真實生活經(jīng)歷為基礎,常編一些虛假的事,那么作文缺乏了真情實感,也就不能打動讀者。那么寫好敘事類作文有什么策略和方法呢?
一、平常要注重材料的收集
1.從生活中獲取經(jīng)驗材料
(1)多觀察,勤積累
在教學中向?qū)W生強調(diào)觀察、積累的重要性,并且予以具體指導,怎樣觀察、怎樣積累。①觀察方法指導。首先觀察人,觀察人的外貌、形態(tài)和行為,由表及里,洞察人的心理活動和個性特點。其次觀察社會。觀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特別要觀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相互之間密切關心的主流關系。最后觀察自然。觀察自然環(huán)境、自然風光、壯麗山河、動物植物,以及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的所有一切。②要求學生隨身備個小本本,留心自己的學習、生活,留心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把直接觀察到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以便作文時有材料可用。
(2)用心體悟生活
能夠完整地敘事,不但需要有豐富的經(jīng)驗,還需要有深刻的體驗。指導學生接觸現(xiàn)實生活,體悟現(xiàn)實人生,引發(fā)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情感和思考,對于拓展學生的生活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有重要作用。
(3)關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熱點
我們身邊每天都會發(fā)生大量的新聞,關注它們,追蹤它們,也許它們就能成為記敘文敘事時的素材。
2.從閱讀中獲取文字材料
閱讀是一種資源,是吸收知識的過程,是記敘文敘事的基礎。教師可以從讀的興趣中引導學生,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既要把課本閱讀好、理解透徹,又要讓學生多讀課外書籍。
在平時我鼓勵學生廣讀博覽,著意培養(yǎng)學生多讀書的習慣,使學生從書中吸取智慧、開闊眼界、豐富知識、積累素材,學生有了大量的語言積累。對學生而言,記敘文敘事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學生身邊。
二、課堂中訓練學生說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敘事的表達能力
(1)注重提高學生對說話訓練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學習口語自覺性和訓練說話能力的信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說話態(tài)度,在課堂上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切可以“說”的機會,提供環(huán)境,讓學生練“說”。(2)平時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口頭作文”,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大聲說,大膽說。除了把這種思想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開展一些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開故事會、朗誦會,組織演講活動,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能力”。通過訓練學生說的能力,學生表述問題的邏輯性得到鍛煉,記敘文的敘事能力自然就增強了。
三、敘事方法訓練
1.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就是對所寫的人或者事物,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讓敘事有陡然的翻轉(zhuǎn),出乎讀者意料,使文章有氣勢,光焰逼人,產(chǎn)生引人入勝的效果。運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敘事的波瀾是為寫人和敘事服務的,貴在自然,合乎情理。如《愛,撐起希望的天空》中,作者寫道:“一排排倒塌的校舍,一具具瓦礫中抬出的遺體,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呼喊……還有誰能抑制住心中的悲傷?面對災難的肆虐,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悲傷,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弊髡咴跀⑹轮?,采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先描述了地震造成的慘狀,接著一轉(zhuǎn),贊揚人們不可以被打敗的精神。
2.設置懸念
懸念通常稱為“賣關子”,通常是在文中設置一個個懸而未決的疑問,將這些疑問藏在敘事中,讓讀者去猜測、去關切、去擔憂,以引起讀者濃烈的興趣和急切期盼的心理,在對情節(jié)的續(xù)寫中,逐步將這些疑問解開,讓人恍然大悟。比如,某位同學在說到本班開展的一幫一活動時,說誰和誰是幫扶對子,但當說到班上的一位美女和誰成了幫扶對子時,卻故意賣弄關子,讓聽者先猜猜。這名學生就在無意中巧設了懸念,讓聽者總想搞清楚到底是和誰結成了幫扶對子,從而讓本次談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波瀾起伏
這種敘事方法與懸念貫穿法有一點相似,但波瀾起伏主要是在敘事中對事物發(fā)展中的人物的順境與逆境的錯落安排,形象地說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瀾起伏,設立波瀾的著眼點是故事人物遇到困難的過程。例如,一個人其貌不揚,卻很有才干;一個學生,不守紀律,功課也不好,卻熱心公益活動。臺風襲來,房倒樹折,停電斷水,人人都討厭臺風,有一個小女孩卻說喜歡臺風,為什么?原因是有一次來臺風,斷電,家里點了蠟燭,小女孩拿著蠟燭在屋里走來走去,媽媽說她像小天使,女孩非常高興。在這里,小女孩的幸福感竟和臺風聯(lián)系起來。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變化:天有陰晴,月有圓缺,潮有漲落,草木有枯榮,這是自然界的變化;塞翁失馬,樂極生悲,這是壞事變好事、好事變壞事的人事變化。文章的波瀾就是這種事物復雜多變性的反映。敘事有波瀾,生動曲折,富有變化,就會引人入勝,激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4.末生波瀾
即在文章的末尾,陡然生出波瀾,讓故事情節(jié)陡然轉(zhuǎn)到一個讀者原本沒有想到的結局上,故事戛然而止,讓人回味無窮,而細細品味,又合乎情理,這是作者對文章故事精心設計的巧妙手法,運用時要注意:一是要抓住情節(jié)中心的意外點來設置;二是在敘述中要安排必要的伏筆,否則生了波瀾,讓人覺得不合情理;三是波瀾頓生之時,也是文章結尾之時,不能拖泥帶水;四是出現(xiàn)的人物性格要與人物性格的發(fā)展一致。
5.敘事注意抓住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
人物是文章的靈魂,但在學生的習作中常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無個性,又不生動。仔細閱讀這些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共同的問題: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寫完整,而忽略了進行生動具體、細致入微的細節(jié)描寫。
細節(jié)描寫的范圍很寬廣,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個個傳神的細節(jié),猶如人體身上的細胞,沒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細節(jié),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準說:“一個細節(jié)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時和一個情節(jié)、一場戲肩著同樣的作用?!闭缙匠K^的“于細微處見精神”。
文學大師的創(chuàng)作,就非常重視對細節(jié)的描繪。魯迅的《阿Q正傳》中有一段阿Q刑前畫押的細節(jié)描寫:“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只是抖,于是那人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平生的力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并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合縫,卻又向外一聳,成了瓜子模樣了?!边@個行為細節(jié),具體、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點——直到死還恪守著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當人們讀到這一細節(jié)描寫時,誰又能不覺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憐?又怎么會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進而深思國民劣根性?
6.環(huán)境烘托添亮色
一篇記敘文,在敘事的過程中,適當?shù)沫h(huán)境描寫可以為敘事和描寫人物增添亮色,即為人物的出場、心情、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鋪墊,也是文章的一個亮點。此外運用倒敘法、插敘法、對比法等也能掀起文章的波瀾,“尺水興波猶未盡,文似看山不喜平”,這正是記敘文中敘事之道。
需要注意的是,敘事技巧的運用應該服務于主題表達或者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塑造的需要,離開了這個原則,為了技巧而技巧,為了曲折而曲折,往往會畫蛇添足,適得其反。
總之,敘事的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實用。學生的寫作缺少明確的方向,教師通過這樣的實效性的方法指導,幫助學生突破寫作要點,訓練他們優(yōu)秀的敘事能力,為寫出優(yōu)秀的敘事類記敘文打下扎實的基礎。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