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黃元炤
趙深
陳植
童寯
“華蓋建筑”業(yè)務剛開始以上海為主,之后陸續(xù)拓展到蘇州、南京、長沙、昆明等地區(qū),而3位合伙人(趙深、陳植、童寯)與旗下員工也各自有負責項目。
20世紀20年代起,蘇州開始有大戲院產(chǎn)生,包括有原(蘇州)基督教青年會電影部、原(蘇州)開明大戲院、原(蘇州)北局大戲院。
原(蘇州)基督教青年會于1933年籌建新的大戲院,便把原電影部出租給(上海)滬光大戲院經(jīng)理史建盤使用,新戲院委托“華蓋建筑”設計,而“華蓋”也設計了原(蘇州)吳宮大戲院。由于同時期(20世紀30年代),“華蓋建筑”在上海已完成多個影院項目,因此,在蘇州的電影院項目自然駕輕就熟。原(蘇州)青年會大戲院與原(蘇州)吳宮大戲院現(xiàn)已不存在,但部分設計圖紙被“蘇州市城鄉(xiāng)建設檔案館”所保留,彌足珍貴。同時期,“華蓋建筑”也承接原(昆明)大逸樂大戲院項目設計(1934年)。
除了設計戲院項目外,“華蓋建筑”在蘇州也設計了原(蘇州)朱蘭孫住宅及原(蘇州)景海女子師范學校校舍項目,“華蓋建筑”的員工丁寶訓、黃志劭、張伯倫等參與設計。
原(蘇州)景海女子師范學校部分校舍現(xiàn)仍存在于蘇州大學校園內,禮堂被命名為“敬賢堂”,教學樓被命名為“崇遠樓”,為磚木結構,禮堂2層高,教學樓3層高,皆為坡屋頂。教學樓采對稱式布局,平面呈“工“字型,主入口設于中間,兩側墻面各有一次入口。由主入口進入屋內,垂直樓梯位于盡頭,中間為通廊,通廊兩側布置教室。在3樓頂架起木構造系統(tǒng)的坡屋頂,外覆蓋淺綠色波浪板?!叭A蓋建筑”在此設計中,仍維持著創(chuàng)建初所走的一條簡化的“古典”路線,外部有簡化的山墻、局部裝飾,以及規(guī)矩排列的窗帶(正面墻3個推拉窗1組,側面墻為4個推拉窗1組),傾向于“西式折中”的姿態(tài)鮮明,墻面飾以灰磚,窗框面用水泥雕切。
1932—1938年建筑作品
除了到外地拓展業(yè)務,上海仍是“華蓋建筑”的主戰(zhàn)場。1932年前后,他們開始參加社會團體及其活動,并參與一些展覽與投標,有“芝加哥博覽會”中國館、原上海市博物館方案、原(上海)中國銀行大廈方案。
早年(1927年),“華蓋建筑”的趙深先于陳植與童寯由范文照、莊俊介紹加入“中國建筑師學會”(那時趙深還在范文照事務所工作,于1931年離開),有資格(“國內外建筑專門學?!碑厴I(yè),“3年以上”實習經(jīng)驗得有證明書者)成為“正”會員,須繳納入會費及日常會費,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權利。陳植與童寯于1931年春經(jīng)由趙深、董大酉介紹加入“中國建筑師學會”,3人便一同參與到學會的會務。
“中國建筑師學會”每年召開一次年會,在1932年年會上,趙深被選舉為會長。同年年底,“中國建筑師學會”創(chuàng)辦《中國建筑》雜志,趙深在創(chuàng)刊號(1932.11)上致發(fā)刊詞。
“中國建筑師學會”依會務發(fā)展組織有多個委員會,趙深、陳植與童寯皆擔任委員,1932年度的委員會成員有:1.會所籌備委員會:陸謙受、趙深、陳植。2.籌備會所工作委員會:童寯、楊錫镠、董大酉。3.出版委員會:楊錫镠、童寯、董大酉。4.計劃芝加哥中國館委員會:徐敬直、童寯、吳景奇。5.編制章程表式委員會:范文照、楊錫镠、朱彬。6.建筑名詞委員會:莊俊、楊錫镠、董大酉。1933年的“芝加哥博覽會”中國館,政府委由“中國建筑師學會”負責,便由學會內“計劃芝加哥中國館委員會”成員徐敬直、童寯、吳景奇共同主持此項參展任務。
過元熙是陳植與童寯在“清華”與“賓大”(陳植1923年入、童寯1925年入;過元熙1926年入)的學弟,畢業(yè)后服務于博覽會,負責監(jiān)造“熱河金亭”工程(1933年),而過元熙被國民政府實業(yè)部聘為設計委員,及任工程顧問。
原上海市博物館是因《大上海計劃》而派生的投標方案,童寯也曾參與及提出設計方案。當時由于市政府大樓的“大屋頂”的“中華古典”風格設計,其復雜的結構耗費多時,導致《大上海計劃》建設經(jīng)費大為縮減,其他建筑只能在有限經(jīng)費下進行,童寯便提出一個簡化的“折中”設計方案(1934年),采取對稱式的平面布局,只在建筑中間上方作一“大屋頂”,其他部分考量經(jīng)費作“平屋頂”,反映的是一種因應“現(xiàn)實條件”所產(chǎn)生的“折中”設計思考。此方案的提出,是童寯抑或“華蓋建筑”第一次向“中華風格”、“中式折中”語言靠近。究其原因,當然與時代背景(國府主導下的“大屋頂”浪潮),或所受教育(學院派)有關。
其實,“華蓋建筑”的趙深早在多年前(于范文照事務所工作期間,1927—1931,或之后獨立執(zhí)業(yè))的競賽與實踐上,以“作品”表明他曾是“古典、折中”的旗手,更多貼近于“中華風格”、“中式折中”的語言,如:南京孫中山先生中山陵圖案競賽、原(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大樓、原(南京)鐵道部大樓、原(南京)勵志社總社、原(南京)華僑招待所、原(上海)大瀘旅館、(南京)中山陵行健亭,原因也與童寯一樣。
只是,“華蓋建筑”在創(chuàng)建之初,身在上海,他們(趙深、陳植、童寯)似乎選擇回避“大屋頂”的“中華風格”所帶來的沉重包袱,企圖在設計中,反映一種面向世界或國際的新(現(xiàn)代)建筑的時代觀,或者說想尋求“建筑”實踐上的突破點(因那時“中華風格”是設計主流),在原(上海)中國銀行大廈的方案便是如此。此項目,由于是高層建筑,童寯設計一個“豎向”的逐層向內退縮的形體,既簡潔又明晰,類似于他在美工作時(伊萊·雅克·康事務所)參與到的項目(華爾街120號項目)。
因此,從創(chuàng)建后到抗戰(zhàn)前(1932—1937),“華蓋建筑”在上海的實踐仍貼近于“現(xiàn)代建筑”語言的操作。在住宅項目上,更強調符合居住功能的合理、經(jīng)濟與實用性,及立面形式的簡潔,在原(上海)合記公寓、原(上海)梅谷公寓及原(上海)惇信路趙宅項目中皆可看到此一設計特征。這一類作品不高,2至4層左右,以街邊與私人自用住宅類型為主,皆為方正幾何的形體。
原(上海)梅谷公寓沿街邊轉角處佇立,“華蓋建筑”設計3排規(guī)矩排列的矩形窗帶,墻面用棕紅磚,及部分橫向水泥飾帶,裝飾元素已近乎去除,“平屋頂”更呼應“現(xiàn)代建筑”中所提倡的設計元素。而原(上海)合記公寓與原(上海)惇信路趙宅則為獨棟式別墅,體量有進退關系,2樓設有陽臺,細致欄桿體現(xiàn)了“國際樣式”工業(yè)輕質的語言,也用了“平屋頂”,外型精簡利落,轉角無多余的裝飾,設有開窗面(轉角不落柱),增加室內的采光。
原(南京)水晶臺中央地質調查所陳列館
原(南京)首都電廠
原(上海)合記公寓
原(南京)首都飯店
原(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
同樣地,南京的部分項目(原南京首都飯店、南京福昌飯店、原南京首都電廠),“華蓋建筑”在設計上也傾向于“現(xiàn)代建筑”語言的操作,有的是“中式折中”設計(原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而南京也是“華蓋建筑”除了上海之外,另一個承接項目最多的地區(qū)。
原(南京)首都飯店項目由童寯主導設計,他以滿足“現(xiàn)代”飯店的功能來設計,由于樓層不高,建筑尺度稍寬,在立面上,設計以面磚及水泥砂漿的材料飾面,加上矩形玻璃窗構成“橫向”的立面水平分割線條,簡潔又明快,裝飾元素已偏少,屋頂設有兩層平臺,可以使用。而(南京)福昌飯店,1935年建成,是“華蓋建筑”另一個飯店項目,與原(南京)首都飯店不同的是,由于場地受到限制,稍窄(梯形),且樓高6層,在設計上,“華蓋建筑”采取以組合鋼窗作“豎向”的立面垂直分割線條,強調一種向上的“延展性”。
從以上南京飯店項目可觀察到,“橫平豎直”是“華蓋建筑”常見的設計手法,當然構成條件取決于場地大小與樓層高度。
而“橫平豎直”手法也會同時反映在一棟建筑上,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如:原(南京)首都電廠項目。“華蓋建筑”在一側墻面設有“豎向”的垂直窗帶,另一側墻面設有“橫向”的水平窗帶,而頂部也因逐層向內退縮設“橫向”水平天窗,沒有過多的“裝飾”,也是個傾向于“現(xiàn)代建筑”的設計。
由于南京的關系,“華蓋建筑”在部分項目設計上,開始有了一些變化,如下:
中山文化教育館(1936年)是孫中山先生兒子孫科(時任立法院院長)倡辦的,向“南京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提出用地申請,并在中山陵園內靈谷寺前擇一地,作為建館之用,委托“華蓋建筑”設計,由趙深主導,童寯參與設計,1934年動工,1935年完工??箲?zhàn)后,由于是重要建筑,已毀于戰(zhàn)火之中。
原(上海)中國銀行大廈方案
原上海市博物館方案
在設計上,“華蓋建筑”采取“不對稱”的“幾何”體量組合方式,來構成3個不同單元,以3層塔樓為主軸,向外突出為主入口,建筑內部設有大廳及辦公空間,兩翼為高2層圖書館,頂部有坡屋頂,但予以簡化。在立面材料上,就地取材,覆貼當?shù)禺a(chǎn)的黑色面磚及水泥飾面,坡屋頂用黑瓦,設計盡量“從簡”。塔樓的主入口處,有一“凹入”的半室外天井,與兩側幾何塊體形成“豎向高大”的垂直印象,氣勢宏偉,更傳達了一種濃濃的中國情懷,傾向于“中式折中”的設計。
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從原(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項目中,似乎又可以觀察到“華蓋建筑”在設計上一個“低調”的“變向”,他們悄然地,不由自主地(有一種被迫性)投入到“中華風格”的實踐與浪潮之中,且都反映在南京的項目,當然與南京的首都建設計劃及城市風貌有關——“中華固有之形式”為原則。
但是,他們的“大屋頂”的“中華風格”實踐卻不像其他建筑師那樣的莊重、宏偉與瑰麗,反而有著一種“低調”與“沉潛”的個性,及“細致”與“優(yōu)美”的姿態(tài),及融合其他民族形式來呈現(xiàn),如:原(北平)故宮博物院南京古物保存庫(1936年建成)與原(南京)馬歇爾公館。
“華蓋建筑”在古物保存庫設計中,以仿承德外八廟中須彌福壽之廟的“大紅臺”而建,平面以“回”字形環(huán)繞形成封閉的院落,在4個點各設有一方亭,四周為高墻,墻頂為雙坡頂,覆蓋灰綠色琉璃瓦。高墻有不同,一面為灰磚高墻,開3層矩形窗,一面為水泥高墻,有橫向分割縫,最上層開有一排外表方形并向內凹的“喇叭”小窗洞,最下層則用白墻環(huán)繞,高墻面的設計趨近于干凈、簡潔。此設計屬仿“藏式”風格,卻不選擇“大紅臺”的紫紅、黃色,而以灰、白、淺綠色為主,在簡潔的設計中,企圖用“色彩”讓建筑顯得“低調”點。
原(南京)馬歇爾公館,由童寯設計,高2層,磚混結構,采“中華風格”的歇山頂,上覆蓋灰色琉璃瓦,而屋頂“優(yōu)美”的曲線有著一種傳統(tǒng)的藝術感,藏于青松翠竹中,搭配多處漏窗,花墻,及寬敞的庭院與小徑,營造出一種“細膩”的居家生活情調。而童寯還設計有原(南京)張治中住宅,磚混結構,青平瓦屋面,青磚清水外墻,是一棟3層高帶有閣樓的樓房。
1938—1945年建筑作品
在南京項目中,有一個項目值得一提,即原(南京)水晶臺中央地質調查所陳列館,“華蓋建筑”關注到“磚”作為材料在立面上的“試驗性”。
1933年,中國近代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出面籌劃興建地質調查所陳列館大樓及圖書館等房舍,以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地質研究機構,委托“華蓋建筑”設計,由童寯主導。
地質調查所陳列館,建筑面積近200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于1935年建成。此項目立面分兩部分,中間為4層,兩翼為3層,童寯采用紅磚作為墻面主要材料,并附以不同“試驗性”:1.兩翼部分的磚墻面,采用平實的還原“磚”的做法,搭配成排矩形窗,形成一面規(guī)矩的整體立面構圖,只在兩翼墻面頂部及窗下邊有“微凸”的水平收頭。2.中間部分的磚墻面,有兩種做法,一種在“底層”入口墻轉角處用“圓弧”處理,有點“表現(xiàn)主義”手法,另一種在“1層半”入口的兩側外墻上,將“磚”間隔“凸出”形成“豎向”的一種“有機規(guī)律性”呈現(xiàn),上方中間還有4道“豎向”的“凸出”作為收頭。在以上兩種做法中,童寯皆拋棄裝飾,不加粉刷,以傾向于“現(xiàn)代建筑”來設計,并強調一種“磚”在立面上的“試驗性”,有別于之前童寯抑或“華蓋建筑”的設計手法。
“華蓋建筑”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南京拓展業(yè)務外,也參加設計競賽。1935年的(南京)國民大會堂設計競賽,“華蓋建筑”由趙深、童寯共同提交方案參加,同期參加建筑師有關頌聲、蘇夏軒、奚福泉、王華彬、張家德等,最終,趙深、童寯獲第三名,關頌聲獲第二名,第一名由奚福泉獲得。
1936年,趙深參與第一屆“中國建筑展覽會”的籌備工作,任“征集組”副主任及常務委員,與一群中國近代建筑師(李錦沛、關頌聲、董大酉、林徽因、裘樊鈞、杜彥耿、梁思成、盧樹森)共同策劃展覽會,于4月12日順利開幕,展期共8天。在展覽期間,童寯應“中國建筑展覽會”邀請代表“華蓋建筑”演講,題為“現(xiàn)代建筑”,這是“華蓋建筑”除了作品實踐外,第一次向外界表明其事務所基本的設計思路與追求——傾向于“現(xiàn)代建筑”,因此,他們被建筑界譽為“求新派”。
“華蓋建筑”除了實踐外,也投身“在職教育與培訓”,在事務所內附設“夜校”,開有建筑史、水墨畫練習及習題設計等課程,學員有葛瑞卿、毛梓堯、黃志劭等人,皆是“華蓋建筑”員工(繪圖員、實習設計師),他們利用工作之余,通過短暫的學習來提高自己對“建筑”的理解與能力,培養(yǎng)更有系統(tǒng)與扎實的基本功,而演練的作
業(yè)曾在《中國建筑》雜志上刊登,因此,“華蓋建筑”不僅是一間“技術一流”的事務所,也是一所“社會型”學堂,趙深、陳植與童寯?shù)慕ㄖ熀臀幕缬讶耍核汲伞⒘只找虻龋┮渤淼健耙剐!迸c學員交流。
童寯在實踐之余,已開始研究“園林”(1932年起),同時他也開始關注到“中國建筑史、雕塑史、繪畫史”及“日本建筑”等領域,進行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而趙深則加入到“中國營造學社”任參校(1931—1934)及社員(1935—1937),陳植加入“中國工程師學會”,成為正會員(1934年),3人各有不同的業(yè)余愛好和社會團體的兼職,也同時是“上海市建筑技師公會”的會員。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大舉進攻華北、華東地區(qū),上海陷入孤島,滬寧一帶建筑市場蕭條,“華蓋建筑”業(yè)務大幅削減。1938年趙深先到湖南視察,當時原(長沙)清華大學礦物工程系教學樓和機電樓正在施工,他便處理相關后續(xù)工程事宜。礦物工程系教學樓和機電樓是清華大學南遷至長沙所興建的兩座校舍,委托“華蓋建筑”設計,兩棟皆為3層樓,采取“對稱式”布局,兩翼延伸圍合成內院,紅磚清水墻,坡屋頂。在立面上,仍可看到“橫向”的水平分割墻板,傾向于“折中”的設計。
早在抗戰(zhàn)前,“華蓋建筑”已有承接昆明業(yè)務(原昆明大逸樂大戲院),抗戰(zhàn)爆發(fā)后,趙深決定前往昆明繼續(xù)開拓業(yè)務,設立“華蓋建筑”分所,維持公司的營運,從業(yè)人員先后有何立蒸(1939—1941)、楊卓成(1941—1943)、劉光華(1941—?)、彭滌奴(1942—1945),承接有原(昆明)南屏大戲院、原(昆明)金碧公園、原(昆明)昆華醫(yī)院、原(昆明)興文銀行、原(昆明)勸業(yè)銀行、原(昆明)白龍?zhí)吨袊髽I(yè)公司辦公室、原(昆明)大觀新村、原(昆明)南屏街聚興城銀行等項目。
原(昆明)南屏大戲院場地臨街(曉東街)面,趙深將戲院設計成一個南北向的長方形幾何體,高3層,南向呈“圓弧形”,底層作為戲院主入口。在造型語匯上,相當程度與原(上海)金城大戲院相似,采用“豎向“與“橫向”的對比表述,“豎向”語言產(chǎn)生在“圓弧形”戲院主入口上方,由7根從二層底貫穿到三層頂?shù)匿摻罨炷列A柱,收到墻板內構成,并用大面積玻璃窗來增加室內大廳的光線,另外在東面墻上嵌有一高于戲院3米多的“豎向”墻版,上覆有戲院名稱的字樣;“橫向”語言產(chǎn)生在東、西面的墻上,用水泥的分割勾縫與墻面上兩段的水平水泥飾帶(內置兩排方塊窗)來構成。建成后,盛極一時,與原(南京)大華電影院(“基泰工程司”的楊廷寶設計)和原(上海)大光明電影院(鄔達克設計)相媲美。
原(上海)葉揆初合眾圖書館
原(昆明)南屏大戲院
原(昆明)興文銀行
原(昆明)南屏街銀行
原(上海)葉揆初合眾圖書館
原貴州省立物產(chǎn)陳列館
原貴陽招待所
原貴州藝術館
20世紀40年代后,除了戲院項目外,趙深在昆明也設計一批銀行建筑,有原(昆明)興文銀行、原(昆明)南屏街聚興城銀行、原(昆明)勸業(yè)銀行等,它們都位于南屏街上。在建成后,與附近的銀行、南屏戲院、星火劇院、北京飯店、服裝百貨店、南屏沐浴室等一起形成了昆明的金融、商業(yè)與娛樂中心,在戰(zhàn)時,是全國僅有的繁華、熱鬧之地,非常地時尚,吸引許多年輕人前往消費、駐足。其中,原(昆明)興文銀行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高5層,以白色水泥墻為主的“豎向”墻版的垂直分割表述,并在局部墻面加上裝飾元素,傾向于一種“折中”的設計。
階段性總結“華蓋建筑”昆明分所的作品,基本延續(xù)抗戰(zhàn)前事務所設計的基本思路,沒有多大的改變,而“華蓋建筑”也與其他原本在滬寧地區(qū)發(fā)展的建筑師(基泰工程司、興業(yè)建筑等),紛紛將建筑“經(jīng)驗”隨之西移應用在昆明,且更多傾向“現(xiàn)代建筑”的試驗,是一個值得標記的“建筑現(xiàn)象的轉移”,就如同“二戰(zhàn)”前,一批歐洲建筑師轉往美國發(fā)展后,而將“現(xiàn)代主義”建筑思潮引入美國的情形一樣。
抗戰(zhàn)爆發(fā)后,童寯受(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化學專門委員葉諸沛(1902—1971,中國近代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之邀到重慶,從事設計工作(1938—1939),主持資源委員會重慶煉鋼廠的規(guī)劃。1939年冬,童寯途經(jīng)越南、香港,短暫回到上海,后于1940年春赴貴陽,設立“華蓋建筑”分所,并協(xié)助趙深在昆明分所的工作,主要設計與監(jiān)造的項目有原(四川)資中酒精廠、原(貴陽)花溪清華中學、原(貴陽)南明區(qū)省政府招待所、原(貴陽)花溪貴陽縣政府、原(貴陽)兒童圖書館、原貴陽招待所、原(貴陽)民眾教育館、原(貴陽)湘雅村國立湘雅醫(yī)學院講堂及宿舍、原貴州省立物產(chǎn)陳列館、原貴州藝術館等。
抗戰(zhàn)爆發(fā)后,貴陽遠離戰(zhàn)場,處于大后方,受戰(zhàn)火波及的程度較小,全國各地淪陷區(qū)的工廠、單位、學校紛紛內遷貴陽,為貴陽的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支持,部分建筑師也轉移到貴陽發(fā)展,并開始設計房子,包括有政府建筑、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等。但因“戰(zhàn)時”的現(xiàn)實條件較差,多數(shù)企業(yè)、甲方“蓋房子”多偏向“臨時性”的想法,所以,房子建成后,較簡單粗陋,無法反映“戰(zhàn)前”所達到的建造水平。
貴陽年平均總降水量為1129.5毫米,夏季雨水充沛,夜間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城市的防汛工作、建筑的防水與排水很重要。因此,童寯在貴陽的項目,如:原(貴陽)兒童圖書館、原貴陽招待所、原貴州藝術館等,屋頂采用坡屋頂。當然也因“平屋頂”的防水施工過程較麻煩,且材料貴,有時業(yè)主做不起,“坡屋頂”便成為了最經(jīng)濟、最符合氣候條件的屋頂形式。而采用“坡屋頂”的項目皆因女兒墻加高,在視線上遮住了“坡屋頂”。
(貴陽)花溪清華中學是童寯義務為母?!扒迦A”所承接的設計。在設計中,童寯采用對稱式布局,建筑內部中間為通廊及樓梯,兩側為教室。在立面上,中間部分高于兩側,入口處在中間,設有門廊,上有雨篷,而中間部分仍強調“豎向”的垂直墻板表述,兩側是規(guī)矩排列的矩形窗。采用坡屋頂有四坡與雙坡形式,覆蓋紅瓦。整體上,傾向于“中式折中”的設計。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南京)中央大學建筑工程系隨學校內遷至重慶沙坪壩繼續(xù)興學,1944年劉敦楨任系主任,童寯便應劉敦楨之邀赴建筑工程系任教,在事隔10多年(1932—1944)離開教育行列、從事建筑師業(yè)務后,童寯又再度投入到高校教育,邊實踐邊教學,并與楊廷寶(基泰工程司)、陸謙受(中國銀行建筑課)、李惠伯(興業(yè)建筑)因設計實力和能力的突出,作品杰出,在當時被稱做“四大名旦”。
1937年后,陳植留守上海,負責“華蓋建筑”在上海、南京、蘇州等地業(yè)務的后續(xù)執(zhí)行。留守期間,業(yè)務日漸稀少,陳植靠著“之江文理學院”教職的微薄工資養(yǎng)家度日,之后才或多或少承接項目,有原(上海)葉揆初合眾圖書館、原(上海)張允觀故居、原(上海)福開森路金叔初洋房、原(上海)富民路花園里弄住宅、原(上海)江西路東南銀行改建、原(上海)靜安寺路交通銀行辦公大樓、原(上海)江西路新華銀行改建等,經(jīng)濟壓力才紓解許多。
原(上海)葉揆初合眾圖書館場地位于路口轉角處,“華蓋建筑”以滿足“現(xiàn)代”圖書館功能采用“合院式”布局,內有中庭,以利于圖書館之采光與通風。此項目仍看到“華蓋建筑”一貫的設計手法,簡潔的“豎向”與“橫向”的表述,在1、2層的“豎向”窗下有“豎向”的垂直水泥分割面,3層、3層半的外墻有“橫向”倒凹形的水平分割面。而轉角處中間的“平屋頂”與“U”字形環(huán)繞的紅瓦雙坡屋頂,其檐口都挑出,是另一個設計重點,是“折中”的設計傾向。
在合眾圖書館旁的富民路巷弄內有一批花園里弄住宅,也由陳植設計,福新煙草工業(yè)公司承包,建于1940年。陳植設計了沿街前后共兩排房子,單體為雙開間,假3層,南立面西側開間前凹,山墻露木構架,紅瓦雙坡頂,東側屋頂設棚氏老虎窗,黃色拉毛外墻,私家花園近180平方米,內部精心裝飾、用心布置,屬英式鄉(xiāng)村風格,是當時有錢人家在市中心居住的別墅,廣受洋人喜愛并租住于此。
1945—1952年建筑作品
留守上海的陳植,于1938年和廖慰慈(時任土木系系主任)商議在工學院下組建“建筑系”,暫由廖慰慈代系主任,并擇定原(上海)大陸商場內上課,當時“申報流通圖書館”、“中國建筑師學會”與“上海市建筑協(xié)會”也在此辦公。1940年,校方?jīng)Q定由王華彬擔任系主任,建筑系正式成立,繼續(xù)在原上海大陸商場上課,從1938年起陸續(xù)聘陳裕華、顏文梁、羅邦杰等教師。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上海公共租界遭到入侵,“之江文理學院”被迫內遷,但有部分學生(建筑系)留滬,繼續(xù)上課(開辦補習班,補足課程)。由于,日軍侵入上海,多處建筑不敷使用,上課沒有教室,學生便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在老師陳植家中進行教學,繼續(xù)完成學業(yè)。之后建筑系又陸續(xù)聘請多位教師,有伍子昂、黃家驊、汪定曾、張充仁、譚垣、吳景祥等。
抗戰(zhàn)結束后,趙深(1945年)和童寯(1946年)先后返回上海,分所結束“戰(zhàn)時”業(yè)務,3人重新整合為一,在上??偹^續(xù)經(jīng)營建筑業(yè)務,并在南京設立分所,由童寯負責,他并兼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此時期項目有原(南京)美國顧問團公寓大樓、原(南京)下關工人福利社、原(南京)小營航空工業(yè)局、原(南京)孝陵政治大學校舍、原(南京)童寯故居、原(南京)高樓門公路總局辦公大樓、原(南京)薩家灣交通銀行等。
原(南京)美國顧問團公寓大樓是“華蓋建筑”戰(zhàn)后鮮明的代表性作品,以“現(xiàn)代”功能合理的公寓要求來布置平面,采用鋼架、玻璃和預鑄構件建造。在立面上,“橫向”的水平玻璃窗帶與墻面間隔分割語匯鮮明,在徹底去除裝飾后,讓延伸的長方幾何體組合顯得干凈與純粹,也突出立面的虛實對比,這是一件更精確的“現(xiàn)代建筑”作品。
在南京穩(wěn)定下來后,童寯于1947年在白下區(qū)文昌巷自行建造住所,以磚木結構為主,設計了一棟獨立兩層的小屋,紅瓦斜屋頂,有老虎窗與煙囪,紅磚清水外墻,毛石墻基座,木制門窗,顯得小而實用,小屋外有庭院,水泥地坪,周圍有植栽、草叢分布環(huán)繞,青翠欲滴,是童寯在城市中為自己建得一塊安生立命之小天地,頗有“大隱隱于市”的味道。
抗戰(zhàn)勝利后(1945—),“華蓋建筑”在南京陸續(xù)接了不少業(yè)務,但上海的業(yè)務仍不多,總部經(jīng)營困難,當承接到原(上海)浙江第一商業(yè)銀行(1948年復建,1950年建成)后,才稍稍紓解經(jīng)濟壓力,此項目由陳植、趙深負責。
臺灣地區(qū)在抗戰(zhàn)期間,也受到戰(zhàn)火波及,導致產(chǎn)業(yè)嚴重受創(chuàng),到了“二戰(zhàn)”結束、日本戰(zhàn)敗投降后,臺灣地區(qū)于1945年10月25日光復,隨之國民政府至臺接收敵產(chǎn),在技術官僚領導下啟動百廢待興的重建工作,部分大陸企業(yè)紛紛投資,“華蓋建筑”也于1947年委派陳植至臺北,設立分所,承接原(臺灣)糖業(yè)公司大樓項目(1951年建成)。
在設計上,原(上海)浙江第一商業(yè)銀行及原(臺灣)糖業(yè)公司大樓仍不脫“華蓋建筑”慣用“橫向”表述手法,兩件作品相當類似。
原(上海)浙江第一商業(yè)銀行,陳植在原方案構架設計上,并無太大的創(chuàng)作與改動的空間,只在原平面上做功能合理的布局,將客戶與職員、員工的出入流線劃分開來,各層都設有辦公室,保險庫安裝在夾層內,較為隱秘。立面上,在基座和夾層用石料貼面,上層貼紅褐色面磚,并在外作一層整面的“橫向”的分割處理,內有大面積帶狀采光窗、遮陽板和窗臺,刻畫出強烈的水平線條,而漢口路次入口上方的立面則采“豎向”的垂直墻板分割處理,既樸實又簡潔,不加任何裝飾,工程進行時,陳植也曾帶之江大學建筑系學生前往參觀,做為銀行建筑設計課題演練前的考察。
20世紀40年代在臺灣地區(qū),民間的建筑活動大多延續(xù)著日據(jù)時期的木造和加強磚造的構造形態(tài),而原(臺灣)糖業(yè)公司大樓是少有的公共建筑項目,及采新的“現(xiàn)代建筑”的觀念。在大樓立面上,陳植設計了“橫向”的水平分割窗帶,展現(xiàn)出“國際樣式”的建筑風格,但此項目與原(上海)浙江第一商業(yè)銀行的形態(tài)相似,都因墻柱未分離,強烈的水平線條受到“外柱”、柱間分隔之“短柱”及墻板的干擾,水平延續(xù)的不夠純粹與徹底,但都還是個傾向于“現(xiàn)代建筑”的設計。而糖業(yè)大樓屋頂女兒墻的旗桿插座、入口處的裝飾及雙外柱擴大斜出并頂?shù)缴戏剿桨娴恼Z匯,還是顯示出些許淡化的“折中”語言。
原(上海)浙江第一商業(yè)銀行
原(無錫)茂新面粉廠
原(上海)浙江第一商業(yè)銀行
原(無錫)茂新面粉廠
原(臺灣)糖業(yè)公司大樓
趙深是江蘇無錫人,13歲才離家北上求學,抗戰(zhàn)勝利后,他也利用家鄉(xiāng)的人脈關系到無錫拓展業(yè)務,承接有原(無錫)茂新面粉廠、原(無錫)申新紡織廠、(無錫)太湖江南大學校舍等項目。
(無錫)茂新面粉廠是民族工商業(yè)先驅榮宗敬、榮德生等于1900年籌資創(chuàng)辦的,是榮家創(chuàng)辦最早的企業(yè),原名保興面粉廠,后改稱茂新面粉廠,原廠房因抗戰(zhàn)期間被炸毀,設備受損,于1946年后重建,委托“華蓋建筑”設計,無錫振興營造場承建,于1948年初建成有麥倉、制粉車間、辦公樓等。
在麥倉與制粉車間立面設計上,趙深以紅磚與水泥作為主要材料,設計了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在二層底以上到頂?shù)膲γ娣秶鷥茸鳌柏Q向”的垂直分割表述,一列是紅磚面,一列是水泥面與矩形窗,交叉并置;另一種是在5層以上的墻面,以一排水泥面與矩形窗構成“橫向”的水平表述,其他部分全是紅磚,此兩組墻面表現(xiàn)形式,形成了對比,也減少了一般工廠給人僵硬的感覺。另外,在一側墻面設有面粉出貨的螺旋狀滑道,及蝦殼狀拔塵煙囪,體現(xiàn)一種工業(yè)建筑的設計感,而麥倉的倉底是鋼架結構,皆用英國制造的工字鋼構成。
1950年后,戰(zhàn)后各地面臨復原與重建,工程建設項目多,且規(guī)模龐大,原有的中、小型事務所,公司規(guī)模小,成員不多,無法承接規(guī)模龐大之業(yè)務,更無法適應與滿足于經(jīng)濟大建設的需求,于是,“華蓋建筑”于1951年初與其他5家事務所共同協(xié)議成立一個特大型事務所,命名為“(上海)聯(lián)合顧問建筑師工程師事務所”,打算以集體力量協(xié)助國家建設,事務所包括有10多位建筑師(趙深、陳植、童寯、戚鳴鶴、羅邦杰、黃家驊、黃元吉、奚福泉、譚垣、吳景祥、哈雄文、黃毓麟等)和3位工程師(顧鵬程、馮寶齡、張軒朗),由趙深任主任,10多位建筑師、工程師共同工作,以上海為主,業(yè)務范圍擴大到北京、山西、烏魯木齊等地。聯(lián)合事務所運作沒多久,因政策施行,朝向“公私合營”模式發(fā)展,即行解散(1952年5月)。建筑師有的參加國營設計院工作,有的仍在(入)高校任教,“華蓋建筑”的三位合伙人也從此分路而行。
趙深入(上海)華東建筑設計公司任總工程師,1953年北上,入(北京)建筑工程部中央設計院任總工程師,1956年調回華東設計院,被任命為副院長兼總建筑師,1956年任上海工業(yè)建筑設計院副院長。
陳植入(上海)華東建筑設計公司任總工程師,1955年任上海市規(guī)劃建筑管理局副局長兼總建筑師,參與領導上海的城市建設,1957年任上海市民用建筑設計院院長兼總建筑師,同時擔任上海市基本建設委員會委員。此時期參加設計有原(上海)中蘇友好大廈、(上海)魯迅紀念館(與汪定增合作設計)、(上海)錦江小禮堂、(上海)虹口公園魯迅墓、(上海)閔行一條街、(上海)張廟一條街。
童寯入南京工學院建筑工程系(原中央大學建筑工程系)任教,基本停止承接項目工作,專心投入到建筑教學與理論研究工作,1960年南京工學院成立建筑設計院,童寯任首任院長。
“華蓋建筑”的陳植、童寯,從早年的同學關系(賓大建筑系,1925—1928)演變到教學及業(yè)務上的同事(東北大學建筑系,1930—1928;營造事務所,1930—1931),中間曾短暫地“分路”(陳、童離開“東北”南下,陳于1930年到滬;童于1931年到京),之后與在上海的趙深(陳、童的學長)共同成立“華蓋建筑”(1932),3人最終成為了“合伙”關系。抗戰(zhàn)爆發(fā)后,為了拓展業(yè)務,3人又再度“分路”,趙童赴外地設立分所(昆明、貴陽),等到抗戰(zhàn)勝利后,才又聚首上海,3人重整合一,及設立分所(南京、臺北),之后因建設需要與其他建筑師成立“聯(lián)合事務所”(1951—1952),直到1952年后,3人才真正“分路而行”。
“華蓋建筑”是“聯(lián)合型”事務所,3人真正共事時間卻是“間斷”的,有“2”段,即“1932—1938”與“1945—1952”,而分所各自運營有“1”段,即“1938—1945”。從以上3段觀察他們的設計,不難發(fā)現(xiàn),在創(chuàng)建后的“1932—1938”,“華蓋建筑”早就確定以傾向于“現(xiàn)代建筑”的試驗——“橫平豎直、虛實對比”為其基本的設計思路與走向,這當中或之后(“1938—1945”、“1945—1952”)或許會因項目與現(xiàn)實條件的不同而“忽左忽右”與“變向”,而產(chǎn)生“中、西式折中”傾向,但卻不影響他們對新(現(xiàn)代)建筑觀念的追求,大部分作品皆“如是”,因此,可以說,他們是出自于“古典”(學院派)訓練下的“現(xiàn)代建筑”的設計旗手。